眼下,学生正处于欢乐的暑期,每年这个时候,安全问题便会被反复强调,除了防溺水、防火灾等以外,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同样很重要。淮报融媒体记者日前从淮安市公安局反诈中心了解到,今年暑假以来,淮安已有近10名孩子落入诈骗陷阱,其中一名孩子被骗数万元。 最近,家住洪泽区的高三学生小李心里很不是滋味,因为轻信他人,给家里造成了2万多元的损失。原来,在不久前,小李在网上看到一个声称“暑假搞钱必备,不用再向父母伸手要”的广告后,按广告内容添加好友后被拉进一个QQ群,群内让其下载APP参加培训,小李并未下载。 不久后,有陌生人通过群聊加小李为好友,教她“做任务”并对她说:“只有成为会员,刷单才能返利。”于是,小李交了会费68元,又先后花费1236元在电商平台购买电子卡券5张。买好后,小李把电子卡券的账号密码都发给了对方。对方谎称可以退款1400元,但是需要小李使用家长的手机退款。小李拿到家长手机后,先后扫描二维码转账158元、3000元,之后对方又以操作超时、内部流程等为由,让小李继续转账8889元,甚至还通过获取短信验证码的方式,通过自动取款机取走现金8000元。直到对方询问小李父亲的工作情况时,小李才察觉自己被骗并报了警。至此,小李共计损失21351元。 淮安市公安局反诈中心民警王静介绍,刷单返利类诈骗是变种最多、变化最快的一种诈骗类型,主要以招募兼职刷单人员为引流手段,后又衍生出以网络色情等方式诱导刷单的复合型骗局。骗子在骗取受害人信任后,以“充值越多、返利越多”诱骗受害人“做任务”,再以“连单”“卡单”等借口诱骗受害人不断转账。“目前,刷单返利类诈骗是发案量最大的电信网络诈骗类型,受骗人多为学生、待业人员、家庭妇女等有兼职需求的群体。近年来,该诈骗类型诈骗手段不断升级,逐渐演变成集网络交友、赌博、色情等‘局中局’于一体的复合型骗局,让人防不胜防。”王静说。 王静总结了近期学生易“中招”的电信网络诈骗类型。除了刷单返利类诈骗,还有虚假购物服务类诈骗、网络游戏产品虚假交易类诈骗、冒充熟人类诈骗等形式。 家住淮阴区的小学生刘某是网络游戏产品虚假交易类诈骗的受害者之一。不久前,刘某用其父亲的手机玩游戏时,收到陌生人添加好友信息,对方称可以免费送游戏皮肤。刘某添加对方后,与对方进行微信语音通话。对方让刘某身边不要有家人在场,然后问刘某一些问题。得知刘某父亲手机微信里没钱后,对方让刘某拿其叔叔的手机,又要求刘某用其父亲手机的摄像头对着叔叔的手机,查看叔叔的手机相册,获取叔叔的身份证和银行卡信息,又让刘某将叔叔手机上收到的验证码告知对方。当天晚上,刘某的叔叔发现银行卡被转走4998元,刘某才将事情原委告知家人。 “青少年容易成为网络游戏产品虚假交易类诈骗的目标。”王静表示,近期淮安已发生多起该类型诈骗案件。骗子利用学生的辨别能力和防范意识差、容易被恐吓等特点,在学生使用手机刷短视频、玩游戏的时候,引诱其添加好友领“福利”或游戏装备。待学生“上钩”后,诱导其操作手机扫描二维码付款,或通过可以共享屏幕的视频通话获取学生家长的个人信息,来盗取家长银行卡内的资金。
警方提醒 如何防范青少年被骗?王静认为,学校、家庭要加强防诈教育,时刻提醒青少年绷紧防诈之弦,“诈骗的最终目的就是骗钱,因此要教育孩子不轻信来历不明的信息,无论对方威胁、诱惑,都不要向对方透露个人信息,绝对不要向陌生人转账汇款。” 王静建议,家长平时应该向孩子普及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知识,同时要加强对自己银行卡、支付宝、微信等账号密码的监管,关闭小额免密支付功能,尽可能不让孩子使用捆绑了金融账号的手机玩游戏,教育孩子不要轻信网络游戏中的优惠、中奖等信息。在孩子使用手机时,要多注意观察孩子的神情,一旦发现他们有神色比较紧张、支支吾吾、回避家长等情况,一定要及时过问,防止孩子因被恐吓导致被骗,进而造成财产损失。 王静同时提醒,如果你的财产已经产生了损失,或者有疑惑,请及时拨打110报警或者到附近的公安机关求助,并保留好相关的手机证据,同时要加强对孩子的心理疏导。转载来源:淮海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