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0-4-1 15: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省苏州市 电信
王春的书架上有一座小小的动物园——飞禽走兽、鱼虾龟蟹,每只都栩栩如生,若不是凑近能闻出草木的清香,我完全想不到它们全是“棕编”工艺品。
小时候家里穷,父辈们会用蒲草编制扇子、竹筐补贴家用,王春看着学着,逐渐掌握了编制的技巧,手艺就这么辈辈传下来。
今年三十来岁的王春早早有了白发,从农村到城里、从独自打拼到结婚生子,生活的压力撵着人向前奔,无暇他顾。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春去大堤散心时看到一位老人在用棕榈叶编东西,儿时的记忆浮上了心头,于是重新拾起了棕编活儿。
在工作之余她会编些小玩意自娱自乐,几片普通的棕榈叶,经过煮、晒、熏等程序,再经过穿刺、折叠、穿插等手法的编制,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就诞生了。
随着生活圈子的拓宽、与其他手工艺者们的接触,王春的眼界和胸怀变得开阔了,棕编的工艺也更加成熟,后来更是被评为了洪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洪泽多次参加省、市文化展览。
棕编是个细活儿,每次编织都需要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缠绕在指间的棕榈叶柔韧如丝、而王春的性子也在潜移默化间变得温和坚强了。
相较其他人的棕编,王春胜在细节。比如一只五公分的棕编老鼠,在她的手下须爪俱全,分毫毕现,“耗费在鼠爪上的时间就要占一大半。”王春说。
棕编本诞生于劳动人民的生活需要,近年来王春的棕编也越来越贴近生活,她编了很多花瓶、置物筐一类的实用工艺品,让棕编既美观又具有实用价值。
谈起未来的期许,王春说她想用棕编将洪泽的渔耕文化记录下来,让更多人爱上洪泽,爱上这里的人文和风俗。
结草成形,赋叶以神,棕编对于王春来说,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寄托着文化的传承。
(草木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