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上午,天色朦胧,秋风送爽,第6期“探究洪泽历史,传承非遗文化”参观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来自洪泽区的17个亲子家庭在洪泽论坛两位工作人员的组织下,有序走进洪泽湖博物馆,一场触摸历史、感知非遗的沉浸式体验就此展开。
刚踏入博物馆主展厅,一尊造型威严的大铁牛便赫然出现在孩子们眼前,其庞大的身躯与独特的形态瞬间抓住了所有人的目光,也勾起了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老师,这是什么动物呀?长得像牛又有点不一样!”“它为什么一直盘在地上不动呀?是在休息吗?”“你看它身上还有字呢,那些字是什么意思呀?” “牛的角哪里去了?”一连串稚嫩又充满求知欲的问题接连从孩子们口中冒出,展厅内瞬间充满了童真的疑问与探索的活力,连空气都变得热闹起来。
面对孩子们的好奇提问,剪纸非遗传人、博物馆讲解员肖兴莉老师始终面带微笑,耐心等待孩子们说完后,才缓缓开口引导:“传说很早以前,一条妖龙来到了洪泽湖,在湖里兴风作浪,闹得百姓日夜不得安宁。老子在老子山采药遇见妖龙,劝它返回龙宫,不要在人间祸害百姓。妖龙不听劝告,老子就上奏玉帝,玉帝派来了两只老虎十头水牛,将洪泽湖团团围住,与妖龙直斗了七七四十九天,妖龙难敌二虎十牛,最后只能喷出妖雾,逃回水底龙宫。但在老虎和水牛睡觉的时候,妖龙仍趁机兴风作浪。于是玉帝又派来一只雄鸡,站在最高处,见妖龙出现就打鸣,唤醒老虎和牛,不让妖龙再出来作恶破坏,从此妖龙再也不敢出来兴风作浪了。”
小朋友们听得格外认真,时不时点头回应,眼中满是恍然大悟的神情,刚才的疑问又变成了对铁牛的崇拜。
在展厅的另一处,展柜里一根长约2.2 米的大象牙静静陈列,象牙上包裹着浓重的历史痕迹,肖兴莉笑着问道:“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我们洪泽的历史有多长吗?” 面对这个问题,孩子们纷纷摇头。肖兴莉继续解释道:“其实咱们洪泽的历史可悠久啦,这根大象牙就是最好的‘见证者’,也是洪泽湖博物馆镇馆之宝。这根大象牙出土于洪泽区朱坝街道大张村东南浔河堤下11.5米。经专家考证,距今已有100万年左右的历史,它见证了洪泽地区古代时期的生态环境。”听着肖老师的讲解,孩子们瞪大了眼睛,小心翼翼地凑近展柜,仿佛想要透过玻璃触摸到那段遥远的历史。
走到渔具展示馆时,孩子们的好奇心又一次被 “点燃”。他们看到鱼网、鱼钩、鱼叉、逮鱼的笼子等,展品让孩子们驻足不前。肖兴莉一边指向墙上挂着的渔网,一边向孩子们演示渔网的使用方法。她说:“这是以前渔民捕鱼用的‘甩网’,只要一个人就可以操作使用。以前渔民们以湖为家,吃住在渔船上,这些渔网、渔船就是他们最重要的伙伴,每一件展品背后都藏着渔民们的生活故事。”
学习剪纸,传承非遗文化是今天的最后一项活动。肖兴莉说:“剪纸这项非遗文化已有 1500 多年历史,人们会把对生活的美好追求融入到剪纸作品中来。今天我们学习剪一棵白菜,‘白菜’谐音‘百财’,寓意着日子过得富足又美满。”
突然,一个小朋友说:“老师怎么是半边图案啊?”肖兴莉说:“你对折起来,看看会有什么感受。”小朋友对折后恍然大悟,原来是只剪一半,另一半图案就会出现。
如何下剪,肖兴莉说:“折起来,先剪轮廓,再剪阴影部分,阴影部分是最细致、最关键的地方”
听起来简单,做起来难,这不仅是耐心的考验,也是手心脑的协调挑战。
很快,有小朋友剪好了。其中洪泽湖实验小学六(7)班侯乐天小朋友的剪纸格外引起了肖兴莉老师的注意,她说:“你们看,这位小朋友剪的白菜,线条特别流畅,叶络也清晰分明,一看就是做事严谨又认真的孩子!” 肖老师的话刚落,侯乐天的妈妈就笑着补充:“这孩子平时做事情就特别专注,写作业从来不用我们操心,没想到今天剪剪纸也这么用心!”说着,她还轻轻拍了拍孩子的肩膀,眼里满是骄傲。
洪泽论坛带队的小玉老师说:“比起课本上的文字,实地参观博物馆能让孩子们更直观地接触家乡文化,感受历史的温度。”
活动结束时,孩子们恋恋不舍地离开博物馆。他们的小脑袋里装满了新奇的知识,小小心灵里种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种子会生根发芽,他们会成为洪泽历史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播者,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本次活动由 洪泽区政协文艺新闻委员工作室、洪泽区新联会、洪泽区网络文化协会、洪泽湖博物馆主办、 洪泽论坛承办,共有 17个亲子家庭参观。至今已累计组织参观活动 6期,探究洪泽历史,传承非遗文化! (韩夕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