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黄集主街道南侧的红楼羊肉馆,乍一看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一间临街门面,统一的招牌式样。如果不是特意寻它,真很难发现。
当我走进这家羊肉馆时,发现结构紧凑的空间,打理得清清爽爽,桌椅板凳摆放得整整齐齐,连墙面上的瓷砖也擦得发亮。越往里走越深,南北长度竟然有40多米,越走越有种“藏得深”的惊喜。顺着楼梯往上走,二楼拓出三个大的包间。每个窗台上摆着几盆常青藤,叶子上还沾着晨露,透着股家常的亲切。
原本觉得不起眼的馆子,此刻我的印象彻底变了。它没有外显的张扬,反而显得低调、含蓄,连空气里都透着股内敛又厚重的烟火气。
店主叫花如朋,今年57岁,洪泽区黄集街道黄集社区人。因为所在的村民小组人均土地不足3分田,所以从年轻时起,夫妻俩就以做生意维持生计。夫妻俩先后经营过蔬菜、干货、猪油、水果等生意。
2006年春天,他们利用自家的门面房又开起了小吃部。随着黄集羊肉的名气越来越大,花如朋心里突然动了个念头:“妻子的爷爷是祖传的羊肉烹饪师傅,我为什么不能试试开羊肉馆?”
这个念头一冒出来,就再也压不住。花如朋跟爷爷讨教,爷爷告诉他:“做餐饮,最重要的是实在:食材实在,手艺实在,待人实在,才能长久。” 爷爷从选羊、熬汤到烹制一步一步地教,夫妻俩一步一步地学。
刚开始,生意十分清淡,有时有客人,有时没有客人,可夫妻俩并不着急,因为他们知道生意是积累出来的。
一天,有个老顾客跟他说:“你家的羊肉汤特别鲜美,喝着有小时候的味道。” 就是这句话,让他更坚定了做下去的决心。
“做羊肉生意,食材是根。根不好,再好的手艺也做不出好味道。” 这是花如朋从经营羊肉馆开始的那天起就坚守的原则。
刚开始开羊肉馆时,他经常去集市挑羊回来自己宰杀,时间一久,他逐步积累出挑羊的诀窍,他说:散养羊皮毛比较凌乱,圈养的羊皮毛比较顺滑;散养羊肌肉发达,肉色红润,炖汤鲜香有嚼劲,圈养的羊脂肪堆积多,肉嫩但没筋骨感,有些还带膻味 。
后来,随着黄集羊肉生意越来越好,黄集当地的羊根本满足不了需求,从外地购进成为多个羊肉馆的主要食材渠道。花如朋始终如一:必须是散养的山羊,圈养的羊,再好也不要。如今,他的羊肉馆成了黄集的“老字号”,不少客人从外地赶来,就为喝一碗他用散养山羊炖的汤。
有一次,一个供货商跟他说,有一批圈养的羊,价格比散养的便宜不少,问他要不要。花如朋想都没想就拒绝了:“我开馆子这么多年,靠的就是顾客的信任。要是用了圈养的羊肉,味道变了,顾客就不会再来了。我不能砸了自己的招牌,也不能毁了黄集羊肉的名声。”
三四年的时间,红楼羊肉馆的名气慢慢传开了。饭点一到,楼下的桌椅经常坐得满满当当,晚来的客人只能在门口等着。不能这样怠慢顾客,花如朋租赁了左右邻居楼上的两间房屋,改造成了包间才勉强接住越来越多的客人。
越干越有进步,红楼羊肉馆经营的品种也跟着丰富起来。从最初的羊肉火锅等一两个品种,慢慢增添了特色羊排、精品羊杂锅、老汤羊蝎子等,小吃部变成了正经的羊肉馆,红楼羊肉馆也成了黄集街头响当当的名店。
红楼羊肉馆的后厨里,有两口直径60多厘米的不锈钢圆桶锅正不停地冒着热气,一股股肉香扑面而来。
花如朋为人朴实,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煨炖羊肉的方法。他会把洗净剁开的羊肉和骨头一起下锅,这样才能把羊身上各个部位的鲜味都炖出来。第一次短时间烧开,把肉中、骨中的血沫、杂质去掉。第二遍才煨炖,大火催开,小火慢炖,持续时间三四个小时。花如朋说:“火太大味道出不来;火太小羊肉煮不透。”花如朋一边搅动锅里的肉,一边笑着说:“我不喜欢用复杂的调料,也不喜欢搞花样,就想把羊肉最本真的味道呈现给顾客。顾客来我这里吃羊肉,吃的就是这份实在,这份本味。”
诚迎天下客,慕名来红楼羊肉馆就餐的顾客越来越多,有市区、金湖及洪泽本地的,也有在当地盐化工区工作的四川、山东、安徽、湖北等地的顾客,只为这一口羊肉香。
电子秤摆在点餐台最显眼的位置。不管新老顾客光临,花如朋和妻子都会问要多少羊肉。花如朋说:“手抓没有准头,多了少了都不好。用电子秤称,公开透明,顾客吃得开心,我们赚得安心。”
要是顾客拿不准分量,夫妻俩还会主动支招:“两个人吃,一斤就够了;三个人吃,一斤半差不多.......” 他们替顾客着想,从不诓顾客多买。
不过不少顾客吃过后,意犹未尽,经常要求打包增买。有一次,一位在深圳工作的黄集人,品尝羊杂后,打包了5斤羊杂,说要带回去给同事尝尝。他说:“在深圳吃不到这么好吃的羊肉,想让同事也尝尝家乡的味道。” 花如朋听到这话,心里特别骄傲 。自己做的羊肉,不仅是一道美食,还成了连接家乡和游子的纽带。
金湖有一家人,经常开车来红楼羊肉馆吃羊肉。这家人的孩子特别喜欢吃店里的羊杂。每次来孩子都要点一份羊杂。 孩子的妈妈说,“我们觉得这里的羊肉实在,味道好,老板也十分热情。”
像这样的回头客还有很多,他们成了红楼羊肉馆最靠谱的 “活广告”, 带着朋友来、领着家人来,甚至推荐给外地的客户。久而久之,不仅馆子的名气越来越响,“黄集羊肉”的招牌也跟着越传越远。
忙碌的背后蕴藏着充实与开心。他们最开心的时候是长假和冬天,夫妻俩经常从早忙到晚。打烊回家后,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但看到支付宝和微信账单里慢慢涨起来的余额,心里十分开心。一夜休息后,第二天又劲头十足,投入到工作之中。
从最初的小吃部,到今天的初具规模,红楼羊肉馆走过了16年的路。这16年里,花如朋始终坚守着“食材好,食才好”的原则,把一家小小的羊肉馆,做成了黄集街头的口碑店。
有人问花如朋理想是什么,花如朋笑着摆手,说:“我没那么多想法,就想守着这家店,把羊肉做好,让更多人吃到我做的黄集羊肉。”
(韩夕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