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三河闸的碧波映照古今,当鱼灯的光影点亮街巷,当剪纸的红韵浸润心田,这个夏天,蒋坝古镇因一场非遗传承的青春实践而更添活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水韵拾遗”小分队怀揣对传统文化的热忱,以“溯水脉千年,承非遗薪火”为主题踏访蒋坝镇,用青春力量激活非遗基因,让蒋坝的水韵风华在实践中绽放新彩。 非遗技艺绽放迷人光彩 非遗的魅力 在匠人的指尖流转 更在亲身体验中升温 7月3日,小分队首站探访蒋坝镇老复兴饭店,聚焦“舌尖上的非遗”——酸汤鱼圆。传承人陈磊现场展示制作技艺,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岁月沉淀的功夫。队员们上手实践时,深切体会到“看似简单的塑形,背后是千次练习的默契”。一碗酸汤鱼圆出锅,酸香四溢,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承载着蒋坝人对食材的敬畏与生活的智慧。 次日,队员们走进蒋坝非遗工作室,与鱼灯、剪纸展开深度邂逅。张维祥书记为小分队一一讲解工作室的历史以及各项非遗。90余岁的李法纬老人执剪示范,红纸在指尖灵动翻飞,尽显剪纸艺术的精妙。郭井贵、李传兵师傅手把手传授鱼灯制作技艺:以竹篾为骨,以彩纸为衣,骨架扎制讲究直中带韧,裱糊要求平整服帖。当队员们亲手扎起第一盏小鱼灯,才真正明白那2米高的三足金蟾鱼灯为何令人震撼——多人合力举起的不仅是灯,更是代代相传的匠心与文化传承的重量。 非遗传承实现代际接力 “小朋友们,知道这盏鱼灯里藏着咱们蒋坝的故事吗?” 7月5日,蒋坝小学的教室里响起了清脆的非遗小课堂声音。小分队通过一对一辅导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借助图文课件生动讲解非遗知识,重点传授鱼圆制作的“刮、敲、搅、挤”四步法以及剪纸的对称美学。此次“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采用“理论讲解+实践体验+文化浸润”三位一体的立体教学模式,向青少年播撒非遗文化的种子,有效培养了他们对本土非遗文化的热爱,增强了文化自信,为非遗传承注入了青春活力。 创意赋新能 非遗元素融入生活美学 让非遗走出传统场景 融入现代生活 是推动非遗传承的重要方向 调研中发现,蒋坝非遗存在“知鱼圆者多,识鱼灯者少”的情况。为此,小分队收集当地文创产品,于7月7日开展文创直播,收获3万多点赞。网友们对“鱼小圆帆布包”“螺小妹雪糕”等文创产品的喜爱,印证了“非遗+文创”的强大生命力——当传统符号变身为可触摸、可使用的物件,文化便有了流动的力量。 小分队还根据评论区网友留言,设计出更多特色文创。后续,为让更多人了解蒋坝鱼灯,精心推出“小鱼”IP形象,其圆胖的身躯、灵动的尾巴、手上的小灯笼,都延续着鱼灯的经典元素,让非遗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 水利智慧滋养活态传承 非遗从来不是孤立的技艺 而是扎根于蒋坝大地的“活态基因” 小分队走进三河闸,感受这座1952年建成的“淮河守护神”如何护佑一方水土,聆听镇水铁牛“镇住洪水”的传说,领悟水利工程中“天人共生”的非遗智慧;探访蒋坝记忆馆,通过老渔具、旧商铺与沉浸式场景复原,感受非遗与生活的紧密联结;漫步特色民宿,欣赏旧门板改造成的长桌、古墙砖绘上的创意涂鸦,“非遗+民宿”的模式让传统融入现代生活,展现了蒋坝非遗传承的多元路径。 一位居民在座谈会上说道:“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是能用来过日子的智慧。”这句话道出了蒋坝非遗传承的精髓——从三河闸的匠心到民宿的巧思,非遗始终在与时代对话,在生活中传承。 青春续新篇 共绘非遗传承美好蓝图 十余天的实践中,队员们从“旁观者”成为“参与者”,再到“传播者”。他们记录下陈磊师傅挤鱼圆的手法,整理出李法纬老人的剪纸心得,将蒋坝故事制作成短视频;在问卷中发现问题,在座谈会上探讨对策,提出“新媒体宣传+校园教育+文创赋能”的传承方案,为蒋坝非遗传承贡献了青春智慧。 “鱼圆的鲜香要飘向更远的地方,鱼灯的光要照亮更多角落。”这是小分队的承诺,也是蒋坝镇推动非遗传承的目标。未来,我镇将持续携手各方力量,优化文创设计,拓展传播渠道,让蒋坝的非遗故事在青春的接力中永远鲜活,让蒋坝的水韵风华在新时代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当水韵蒋坝邂逅青春力量,当传统非遗碰撞创新创意,蒋坝的故事正在被悄然续写,这场关于传统与新生的书写,才刚刚拉开序幕。我们坚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蒋坝非遗将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古镇发展的亮丽名片。 转载来源:蒋坝河工风情小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