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的浩瀚星空中,神经内科因其疾病复杂度高、知识体系庞大、急症危症频发,被誉为“金字塔尖的学科”。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唐晓洪,正是这样一位拥有精湛医术与深厚人文情怀的“生命守护者”。从黄集卫生院的全科医生到区人民医院的学科带头人,他靠着一股钻劲,走出了一条 “医术过硬、医德高尚”的从医路。 全科医生的十五年积淀 1997年,年轻的唐晓洪从医学院毕业,来到黄集卫生院,成为一名全科医生。在这个仅有十几名医护人员的基层医院,他身兼内科、儿科、妇科等多科诊疗工作。“那时半夜被叫醒看急诊是常事,从孩子的发烧抽搐到老人的心衰抢救,都得独自应对。”回忆起基层岁月,唐晓洪坦言这段经历弥足珍贵。
一次深夜,一位农妇抱着高热惊厥的幼儿冲进卫生院。唐晓洪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冷静的判断,成功稳定患儿病情。这样的故事在黄集街道口口相传,渐渐地,“黄集有个唐医生,啥病都能看”传遍周边乡镇,甚至有患者辗转几十公里慕名而来。这段全科医生的经历,不仅锤炼了他的临床思维,更让他深刻体会到基层医疗的艰辛与责任,为他日后在神经内科的精准诊断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全科到专科的跨越 2012年,已近不惑之年的唐晓洪做出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脱产攻读神经内科研究生。“在基层越久,越感到专科知识的匮乏。我见过太多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因诊疗不当而延误治疗,我想为他们做更多。”带着这样的信念,他重返校园,潜心钻研。2015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并加入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当时的科室面临诊疗不够规范、技术手段单一等问题。唐晓洪从建立标准化流程入手,推行“亚专科细分”模式,要求每位医生深耕特定领域。他常说:“慢病管好了,重病就少了;技术精进了,患者就不用奔波了。”在他的带领下,科室逐渐形成了一套高效、精准的诊疗体系。 精准救治各类患者 2023年10月的一天,急诊室传来急促的呼救声。一名44岁男子突发昏迷,经检查确诊为基底动脉闭塞,必须立即进行取栓手术。唐晓洪在纤细如发的血管中精准“抓捕”血栓,从穿刺到成功取出血栓仅用了不到两小时。当患者睁开眼说出“医生谢谢”时,家属泪流满面。 神经内科疾病往往复杂隐匿,误诊率高。三河镇一名货车司机被外院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治疗半年却持续头痛呕吐。唐晓洪通过细致检查,结合以往病史、临床表现,最终确诊患者为带状疱疹性脑炎。调整治疗方案后,患者迅速好转并康复出院。 唐晓洪常说:“诊断要像破案,细节决定成败。”他带领团队坚持“精准医疗”理念,使许多疑难病例得到精确诊治,赢得了患者的广泛赞誉。 锻造一支过硬医疗团队 “独行快,众行远”。唐晓洪深谙学科发展之道。他根据每位医生的特长规划亚专科方向。副主任医师魏江山说:“唐主任支持我们去上海、南京进修,就是为了让我们在专业领域更加精进,最终让患者受益。” 在他的带领下,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从曾经的薄弱科室,成长为区域内有影响力的重点学科。而那些从黄集追随而来的老患者,成为唐晓洪医者初心的最好见证。 从乡镇医生到学科带头人,唐晓洪用近三十年的坚守诠释了医者的责任与担当。他以精湛的医术挽救生命,以温暖的关怀抚慰心灵,更以远见卓识培养了一支技术过硬的团队。在神经内科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他始终如一盏明灯,照亮患者的健康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