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七点,高良涧街道双湖村绿优家庭农场内,33岁的张宇套上胶靴、拎着饲料桶走向鹅棚。五千多只四季鹅听见脚步声,齐刷刷伸长脖子发出“嘎嘎”的问候。他抓起一把金灿灿的杂麦撒进食槽,鹅群顿时涌起雪白的浪花。 这个看上去腼腆而白净的年轻人,去年还在外地某房企担任销售经理,如今却成了洪泽湖畔的“鹅司令”。今年春节刚过,父亲的一通电话——“经营家庭农场有好的扶持政策,回来看看吧。”他带着攒下的60万元,拖着行李箱回到了家乡,站在了35亩养殖场地上。
父亲老张是个“爱折腾”的人。十几年间养过蛋鸭、龙虾,甚至试养过鸵鸟,都没有起色。但这么些年下来,也是实打实的积累了一定的养殖经验。这次儿子要回来创业,他翻出泛黄的养殖笔记,在“四季鹅”三个字上重重画了圈:“这鹅抗病强,四季下蛋,市场上种苗缺口大。”就这样,张宇一头扎进了养鹅行业。 午后阳光正烈,张宇挥动竹竿,把鹅群往湖滩赶。白茫茫的队伍扑进水里,湖面顿时绽开朵朵浪花。“得让它们游够两小时,吃些水草螺蛳补充营养。” “吃得好,鹅才能长得好。”饲料仓库里,从秦皇岛运来的杂麦带着北方的阳光气息。张宇把麦粒摊在地上晾晒,拿着竹耙来回翻动。“这麦子比饲料贵,鹅长得也比以前好。”他抓起把麦粒在手掌心端详。 捡鹅蛋是张宇最喜欢干的事。鹅棚里,老张和小张正弯腰捡拾鹅蛋,青白色的蛋壳沾着草屑和鹅毛,在桶里堆成小山。“你看,这个鹅蛋就是双黄的,体型长,两头略尖。”张宇拿着刚捡拾的一个大鹅蛋向我们展示。“你瞧,又是一个双黄蛋!今天一共捡了1673个鹅蛋!” 第一批“头生蛋”成了抢手货。张宇把鹅蛋码在垫着稻草的塑料筐里,发往外地。“普通鹅蛋能卖到5块一个,双黄蛋能卖到8块一个!”他打开手机,微信里躺着二十多个生鲜采购群。做房地产时攒下的客户资源,现在都变成了农场的销售渠道。“如今育苗鹅棚已经搭建完毕,剩下的事就是安装好温室的配套设施,迎接秋季第一批鹅苗出栏。”六十万投入像悬在头顶的剑,但看着预订鹅苗的客户名单越来越长,张宇知道这条路走对了。 如今张宇和父亲老张分工明确,父亲负责农场的养殖技术,张宇则负责农场的销售渠道和未来规划。 站在新辟的十亩空地上,张宇告诉记者他的规划图:“东边作为鱼塘搞垂钓,西边种葡萄架设采摘园,现有的鹅棚要改造成透明厨房,让游客看着大铁锅炖鹅肉。”父亲老张听着他的构想,突然弯腰抓起把泥土:“这地肥,种草莓肯定甜。” 夜幕降临,五千多只种鹅在棚里发出细碎的响动,如同春蚕啃食桑叶。明天太阳升起时,又有近两千枚鹅蛋等着捡拾,而属于张宇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转载来源:洪泽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