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聚餐选择了悠然小院,第一次听说这家小院,不禁想起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画面。据此,我推断这个悠然小院肯定位于城南。就餐当日,朋友特意打来电话告诉我:从临河菜场出发,沿着双高路南行约1.5公里就到了。如此巧合,让我对此次相聚更多了几分期待。
依循着朋友的指引,我越过了浔河大桥,穿过了泽润华庭小区,来到了一片农庄之间。继续南行200多米仍未见悠然小院的影子。正当我失望的时候,双高路西侧,348省道北侧,一座醒目的黄颜色的农家院落呈现在我眼前,“悠然小院”四个红色行书大字,像是带着与生俱来的洒脱与随性,一下驱散了我心头的阴霾。我轻打方向盘,车头右拐驶上小巧的水泥板桥,再微微一转,稳稳停当,一段别样的“舌尖旅程”就此开启。
悠然小院位于一排农庄东首,是典型的农村四合院。主房两层,辅房一层,主辅房相互依偎,围出一方充满人间烟火的天地。
院落得天独厚,处于双高路、348省道的交叉口,交通便捷畅达,却又巧妙地避开了喧嚣,独守一份宁静。院落东侧有一块很大的菜地被分成了20多个菜畦,莴苣、葱蒜、香菜、生菜、胡萝卜、菊花心、黄芽菜等绿意盎然,满是悠然自得的田园气息。
走进院内,发现其陈设简单、清爽、整洁,就连餐厅的名字也有鲜明的洪泽地域特色,有三河厅、东双沟厅、西顺河厅、洪泽湖厅、白马湖厅等,这些名字,个个含水。水能润金,万物得水而腴。这些餐厅名不仅仅是简单的标识,而是两个年轻人对未来的憧憬与理想,更像是一把把独特的钥匙,开启着每一位洪泽人内心深处那扇对家乡记忆的大门。
我想这家主人眼光真好,这时一位年轻的女士迎了上来,看上去她面容姣好,眼眸透着灵动与热忱,发丝松松挽起,几缕碎发垂落在白皙颈边,透着质朴又干练的美。从气质上我判断她可能就是这儿的女店主。我问:“你是这儿的老板吗?”她说:“是。”我按捺不住心底好奇继续问道:“这房子是你家的呀?”她笑着回应:“不是呢,是租的。”我未加思索,将心中那句夸赞的话语脱口而出:“你们夫妻俩可真有眼光。”她捂嘴轻笑,摆了摆手说:“不是夫妻,是我和闺蜜一起合伙开的。”闻言,我才惊觉自己两次判断失误,脸上微微发烫,然而对她们的创业故事,兴趣愈发浓厚。
或许是瞧出我的热切,于是她热情地打开了话匣子,眼中闪烁着光芒,娓娓道来创业的点点滴滴。她告诉我她叫金叶,“90”后,岔河镇金李村人。闺蜜叫陈静,“80”尾,东双沟镇太平村人。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两人一直怀着对美食的热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想寻一处地方,打造属于她们的美食小天地。有一天她们在去东双沟的路上突然发现了这家院子,一下子就吸引住了。这个闲置了20多年的院子仿佛是一直在等待着有缘人的到来。她们根据墙上出租的手机号码进行了联系。当时她们想不管租金有多高,一定要将这座院子收入囊中。幸运的是房东是一位极为通情达理之人,最终给出的租金仅仅1万多元。这对于她们来说无疑是个惊喜,于是双方当天就敲定了租赁的所有相关事宜。
装修的过程也是她们最快乐、最忙碌的过程。她俩既是设计员又是施工员,一切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实施。菜地自己挖种、栏杆自己打围。为契合田园风,她们从乡下淘来了水缸、桌子、板凳等老物件。这些看似平凡无奇的旧物,在她们眼中却是独一无二的珍宝,承载着往昔的记忆与浓浓的乡土气息。经过努力,今年5月份,小院正式对外营业。
小院成功是否的关键在菜品上,金叶和陈静有自己的主见。鸡、鹅、鸭、蛋和蔬菜等全部来源于她们亲手种植与养殖的成果以及周边多达几百个农户的稳定供应。在烹饪理念与技法上,她们力求还原本真,用最原始的烹饪方式,最新鲜的食材,做出小时候的味道。同时,秉持着 “天人合一” 的理念,各种时令小炒如同季节的使者在餐桌上不断呈现。
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实比预期的还要好。小院自开业以来天天爆满,有时甚至还要翻台。口口相传,迅速走红,新老顾客迅速增加。许多顾客临走时,总要加上她俩的微信号。这一个个新增的好友请求,对于金叶和陈静来说,不仅仅是简单的社交联系,更是顾客对她们的肯定、信任和鼓励。最开心的是晚上打烊后,看到微信、支付宝里增加的余额,所有的劳累都烟消云散了,满心都是欢喜。然后好好地休息一夜,第二天浑身又充满了干劲。
我们一边聊,一边逛。忽然,一阵阵咸菜菜饭香幽幽飘来,仿若无形的丝线,精准地勾住了我的心魂。我不由自主地走进西厢房,一方充满质朴气息的农家土灶台即刻映入眼帘。三口厚重而黝黑的大土锅稳稳当当地蹲踞在那里,灶膛火映红了后面的墙壁。那噼里啪啦的燃烧声响,恰似激情奏响的一曲热烈奔放的田园乐章。
看到我这么大兴趣,金叶自豪地告诉我:顾客们来了都喜欢看看土灶台,有的甚至坐下来拿起旁边的柴禾,熟练地添柴生火,仿佛一下子就找回了儿时生活的感觉。土灶土锅炒制出的蔬菜,那是现代厨具无论如何也难以模拟复制的独特味道。煨出的老鹅、鸭子、鸡子更是堪称一绝,肉质鲜嫩、浓郁醇厚,仿佛将乡村的自然风味与食材的鲜美完美无瑕地融合为一体。还有那菜饭和锅巴,更是深受大家喜爱,常常是供不应求。
走进小院堂屋,一幕景象让我愣住了,只见东墙与西墙之上,层层叠叠、密密麻麻地贴满了数不清的菜单,我估计能有近千张。
我走上前去仔细看了看几张菜单,只见上面清晰地写着菜名、菜价。每个菜单菜品都不尽一样,一千人有一千人的爱好,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的吃法。在这纷繁多样的菜单面前,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两位年轻人对顾客个性化需求的尊重与满足。这些菜单可不只是简单的纸张,它们是饭店经营历程的生动记录,是无数顾客偏好与抉择的直观呈现,更是那两位闺蜜起早贪黑、用心经营所收获的辛苦业绩的有力见证。
众人择之,吾必从之。看着这些菜单,我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强烈的信任感,仿佛这些菜单已不再是简单的点餐目录,而是小院用岁月与诚意编织而成的美食邀请函。我的心底已然暗暗埋下伏笔,下次宴请宾客,定要选择在此处相聚。
到点了聊不成了,朋友喊吃饭,我们团聚在三河厅。这厅名恰是我故乡之名,刹那间,让我本就愉悦的心情愈发高亢激昂起来。
伴着悠然小院的热情许多佳肴扑面而来:萝卜丝、春卷、香菜花生米、大煮干丝、红烧老鹅、鱼头豆腐,杂鱼锅贴,菜饭锅巴,一切好像是刚刚从田里拨岀来的,河里捞出来的。特别是火锅里的鱼头炖豆腐引人注目。火在烧,汤在跳,盆中溢出的香味升腾在空中,弥漫了整个餐厅,撩动着每位朋友的心。每一口都饱含着鲜美醇厚的味道,几口汤下肚我浑身来汗了。这时金叶端上了一盘大蒜炒肉丝。我以为再平常不过,但金叶对我说大蒜是刚刚从田里挖上来的。带着这份好奇与期待,我夹起一筷子放入口中,瞬间,那股独特的清香在口腔中弥漫开来,肉丝的咸香与大蒜的清新相互交织,竟还带着一丝铁锅炒制特有的烟火味道,别有一番风味。
晚餐渐近尾声,陈静又递上来一碟萝卜干。那萝卜干色泽暗沉,却透着一股质朴的气息。我夹起一块萝卜干,放入口中慢慢咀嚼,咸香的味道在味蕾上散开,随后吃上几口劲道的面条,简单的搭配却有着奇妙的魔力,仿佛时光倒流,我又回到了那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
告别悠然小院,那菜饭锅巴香仍萦绕鼻尖,土灶台的温热仿佛还留存心间,金叶、陈静的话语还在耳畔回响。这小院既是闺蜜情谊的结晶,也是田园梦想的落地,在农庄里散发着诱人的光芒。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她继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 “悠然之境”。
文:韩夕玉;照片:崔德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