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街老虎灶
【闲人写心】(镜头定格时代 键盘闪存思想图文留住记忆 感悟朋友分享)老虎灶,五六十年前老家老街专为大家小户送热水、送温暖的开水房,如今博物馆也难觅它的模样。尽管老虎灶早已从人们视野里消失,但它曾经为老街人民的奉献,帮助人们送暖驱寒的过往,就像老家乡亲、老街邻里、父母长辈对我们关心关爱一样,铭记在心,终生不忘。——题记
这是消失了半个多世纪的行当,这是60岁以下朋友难得一见的“灶炉”,这是七八十岁老人才熟悉的“生意”,这是流传数百年的“手艺”,它就是我老家岔河老街六七十年代我所见过的专门烧水卖钱的“老虎灶”开水房。记忆中老街早年只有两家“老虎灶”,一家是紧挨着老岔小大门北边,临街一间门面,姓郭。第二家老虎灶,在百货公司北、红旗旅社东边、二荤馆斜对面,也是一间门面房。这家老虎灶是不是由郭家“集体”而来,已经记不清了。原本觉得这个老虎灶没有什么可写的,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它就像一个幽灵,时不时在脑海里闪现 ,昨天早晨它又来报到了。吃过早饭,泡杯绿茶,坐在桌前,架起手机,索性把老虎灶从记忆堆里找出来,写成文字,存入电脑,一劳永逸,免得以后再来骚扰。
老虎灶是通过燃烧稻壳、麦芒、柴火,煤炭加热专门用于烧开水的炉灶。老虎灶是由灶板、灶台、炉膛、铸铁水罐、加热桶等构成。灶体可分为三部分,一部分灶台板,是一块70-80厘米宽、1米左右长的木板,架在炉体外边供客人放暖水壶用的。第二部分灶台主体,1米左右宽、 1.5米左右长,正中间是一个直径30-40厘米炉口,炉口上面有个铁盖子,铁盖上有个铁环,便于炉勾拨动。八个灌口直径25-30厘米、罐深40-50厘米口小肚子大的铸铁烧水罐,均匀地分布在炉口左右。上面都盖着一个小木盖。第三部分是最里面靠近烟囱部位,放着一口大锅,大锅上面架着一个直径1米多、高50-60厘米圆木桶。两个半圆形盖子盖在上面,这是利用余热加节能利用。
炉灶主体是由砖头砌成的,炉灶高1.2米左右,分灶台、灶膛、进风口也是下灰口。灶台面就是上面讲到的,一般是砖头砌成石灰封面。炉膛用砖头或者耐火砖砌成,炉膛底部是用十几根手指粗,一二米长钢筋焊成的格栅做炉底。炉底距离烧水罐底30-40公分。炉膛通往烟囱是1米多长扁平烟道,经过木桶下面锅底。在炉膛底下,一般都要向地下深挖1米多,砌一个50多厘米宽、1米多高、2米多长的炉底进风通风,当然炉膛燃烧过的草灰碳灰,也从这里出来。这就是老家老街半个多世纪以前的老虎灶。
六七十年代缺粮同样缺草,燃料短缺是全社会的事情,老虎灶烧开水更离不开燃料。在我的记忆中,那个时候老虎灶和和很多学校、机关、单位炉灶差不多,然烧的燃料也差不多。回想那些年老虎灶燃烧的东西,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烧稻谷壳子或者麦芒为主。老街东滩米厂,每天稻谷加工成大米运往四面八方,留下堆积如山的稻壳,便走进了机关居民老虎灶锅膛。第二阶段,烧柴火。在学校旁边郭家老虎灶旁边与学校八字门墙之间有块小空地,郭家经常买很多木块树枝堆在那里,那就是老虎灶的粮食。第三阶段就是烧煤炭了。无论是用什么作为燃料,炉膛好像都差不多,流程也都是一样。烧老虎灶的人,手戴一双厚手套,把燃料从上面老虎口填进去,用一个炉铲炉叉伸进炉膛搅拨均匀,不停地加料。时在时离开灶台,拿一个一二米长的铁炉勾,探身灶台板下出灰口,一下一下勾透炉底,把灰弄下来,让炉膛进气更通畅,燃烧更充分。烧老虎灶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来人打水了,站炉老板,左手拿着注口(漏斗)把下斗放到水瓶口里,右手握着铁舀子,小心翼翼地一舀子一舀子往水注口里倒,不能急也不能慢,急了水溢出来,慢了耽误时间。水瓶充满了,开水罐子里水舀完了,又要一舀子一舀子把大木桶里温水往罐子里面舀。还要不时地看看炉膛里的火,一会拨拨,一会搅搅,一会儿加点柴,一会添点碳。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不停地烧、不停地舀……
现在电水壶、保温壶、热水器、电饭煲、热水龙头等家家都有,想要冷水有冷水,想要热水有热水。可在五六十年前那个缺米少柴年代,寒冬腊月遇到连连雨雪,农村柴草没办法上街,居民柴草烧光燎尽时有发生。我小时候就遇到过连续极寒雨雪天,为了维持一天烧两顿希饭,母亲把全家床铺垫的稻草几乎抽光了,把破旧木凳子也烧完了,连锅膛口地面沾有草沫子的灰土都填到锅膛里烧了,真得就差把腿伸进灶膛里了。你们说那个时候还能在家烧热水?
老虎灶离我家百来米,在那个缺粮缺草极其艰难的日子里,欣慰的是,每天能从老虎灶打点水回家,早上、晚上能洗个热水脸。最让我难忘的是在连连雨雪,天寒地冻冰的日子。
母亲总会从老虎灶提前打一瓶水回家。我们放学,母亲看着我们双手冻得像紫萝卜一样,会从早已准备好的暖水壶里倒出一点热水 ,参进很多凉水(太热会烫伤手),拉着我们到水盆边,不停提醒慢慢地把手放到水里,温一会儿,手有了点知觉。母亲会再从暖水壶里倒一点热水,我们双手慢慢地感觉热乎了,慢慢地……那个温暖,那个幸福,一辈子也忘不掉。
在那个严重缺柴缺草年代,专门烧开水供应全街大家小户的老虎灶,不知道帮助居民解决了多少日常家用热水大问题。
当然老虎灶也也是做生意挣钱的,他们也要养家糊口的。说到做生意,我觉得几十年前老虎灶老板,已经有非常强的商业意识。现在消费充值,充100送20司空见惯习以为常。而在我们老家老街 老虎灶老伴在几十年前就想到了这种促销方法。好像记得当时提前集中买一毛钱水筹子,会多送四个筹子,一个筹子打一瓶水。
平时我们去打开水,是不带钱的,都是从家里拿水筹子去打水。那个时候每家每户都有1-2个竹壳子暖水壶,如果哪家有三四个,或者有铁皮壳子暖水壶就是“大户人家了”。过去每家暖水壶主要是用于到“老虎灶”打开水的,就像现在每家都有几个5升塑料桶去小区售水机打纯净水一样。
说到老虎灶是烧水卖水的,肯定有朋友会问,那个年代没有自来水,老虎灶水从哪里来的呢?我告诉您,老家是水乡,上有洪泽湖,下有白马湖,浔河穿街而过,南大河傍街而流,河流遍野,水网密布,水非常丰富。那个时候我们家吃的、喝的、用的都是川流不息的大河水。春秋冬天,河水清澈透底,可以直接饮用。夏天暴雨过后,河水变浑变黄。浑水到家,在木桶里用明矾一沉淀,水又清澈甘甜。居民每家都有一二个大水缸用来储水。一般都是家里有力气的人不定时到河边拎水挑水,保持家中缸满水足。当然以烧水卖水为生的老虎灶也是用河水,夏天也用明矾沉淀。无论哪家老虎灶,也都有几口直接1米以上,高近1米左右的特大水缸。他们靠自己挑抬水肯定不行。当年我们老街有一位专业挑水工,名字好像叫徐学洪。从我有记忆开始直到读书上学参加工作离开老家,他就靠帮人挑水为生。像老虎灶、洗澡堂、还有的学校机关食堂等,他都帮着挑。挑水是按担收费。挑水工一年四季风雨无阻为老虎灶送水,老虎灶一年到头,从早到晚烧着、卖着……
半个世纪前老家老街老虎灶,是极其平常的炉灶,是烧水人家挣钱养家主要家当。然而老虎灶又不是一个普通的炉灶。
老虎灶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不停不止,不休不息,只为烧开水卖开水,让滚烫的热水,滚滚的热流,贴心的温暖,从老虎灶流向大街小巷、流向千家万户、流向每个家庭盆里杯里,流向每个人身体里,留向老街居民老老少少心坎里……现如今老虎灶已经永远的消失了,但我不会忘记那个年代,不会忘记老街,不会忘记老虎灶曾经给我们带来的温暖和幸福。幸福方圆(朱宝树)
2024年11月15日
北京 宽心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