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苏华晨气缸套股份有限公司技术质量部部长曾惠敏荣获202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4月29日,记者慕名来到华晨气缸套公司进行专访。在机加工车间内,记者看到:砂条在机床的精确控制下在气缸套毛坯内孔上有节奏地上下珩磨,伴随着金属摩擦的声音,气缸套被一层层地削薄,呈现出规则的网纹。一群工人围着机床,其中一名身着工装的中年男子,一会儿观察磨头与气缸套内孔的情况,一会儿熟练地操作车床控制电脑修改加工参数。机床停机后,他取下夹具上的气缸套向身边的工友讲解起加工参数修改原因、流程以及对产品的影响……这个人就是江苏华晨气缸套股份有限公司技术质量部部长曾惠敏。 今年41岁的曾惠敏毕业于南通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2010年6月,他作为人才被引进到江苏华晨气缸套股份有限公司。进入公司14年,他从一个普通的技术员成长为公司的技术“大拿”、质量管控、研究开发的高级人才,为公司贡献了十多项技术专利,攻克多项技术难题,领导了公司三项核心技术创新,为公司发展和柴油机缸套领域技术革新立下汗马功劳,成为公司乃至洪泽整个机械制造产业的技术领军人物。勤奋敬业,干一行深耕一行“师父,铁水为什么必须在8~10秒内完成浇铸?”这是曾惠敏进入华晨公司后向老工友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根据公司规定,新入职的技术人员必须在公司生产线上所有工位跟班学习3个月。铸造是气缸套生产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工作条件最艰苦的一个工位,车间环境和各项设备工具都处于高温状态,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烫伤。按照计划,曾惠敏只需要在这个工位上实习一周的时间,然而他主动要求在这个工位上学习了三周时间。“多待了两周时间,我就是为了弄清楚为什么铁水要在8~10秒内完成浇铸。这虽然是公司使用了几十年的成熟工艺,但是我要进一步弄清楚其中的原理,为以后的工艺改进积累第一手数据。”曾惠敏谈起刚入职时的一段经历。
对于工作环境的钝感和对工作内容敏感,让他的领导同事夸赞:曾惠敏是个十分敬业、能吃苦肯钻研的人。对于这个评价,曾惠敏说:“工作环境很辛苦,比起自己之前的岗位简直是天差地别,但是能看到从原料到成品的全过程,对自己来说也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情。既然选择了华晨公司,那么就踏踏实实干下去,多学点,多做点,为公司尽力,公司发展好了自己未来的人生也能够得到保障。”曾惠敏在来洪泽工作之前,在盐城市某日资企业从事工业非标设备设计研发制造工作,在企业他踏实肯干,勤勉好学,在同批入职同事中脱颖而出,他仅仅用一年的时间内,就精确掌握了设备的设计研发、制造、调试安装等工艺流程,被提拔为组长,公司将他列为技术骨干储备,计划安排赴日本总部研修学习。 “那时候已经开始学日语了,准备去日本学习,甚至想过留在日本工作、拿高薪,体验不一样的工作和生活。可是我刚结婚不久,妻子是洪泽人,希望我回洪泽工作,我就决定随妻子来洪泽了。说实在的,洪泽公司开给我的薪水条件并不是我理想的,但是这是我们的民族企业,有巨大的成长空间,这个岗位给我的成长空间是没有上限的,所以我必须融入这份工作中,把工作当事业,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深耕下去。”谈起入职华晨公司前后的感想,曾惠敏淡然而诚恳。勇挑重担,做一次提升一次公司有一条进口于捷克的六七十年代缸套生产线,产品的精度、合格率已经跟不上现代柴油机技术的发展需求。2011年,公司决定对这条生产线进行精益化改造,以满足锡柴等主流机厂的配套需求。曾惠敏参加了为期1年的精益生产培训后,凭借勤勉扎实的作风、刻苦钻研、细致负责的精神,被公司任命为锡柴车机缸套生产线精益优化改造项目组组长。
“我那时候30岁不到,进公司的时间又短,接到这个任务后压力还是很大的,但是公司把这项目交给我,说明对我技术认可,对我充分信任,我必须把担子挑起来。我通过仔细分析,只要自己多做一点、多钻一点,为大家多分担一点,时间抓紧一点,是能够完成任务的。”曾惠敏说。随后,曾惠敏立刻投入到改造项目中。他凭借对该生产线流程的熟悉,夜以继日设计了改造方案,对技术、设备、生产、质量等各个环节合理分工。项目改造进入精车工序验证环节时,遇到难题,发现芯轴有涨点,会引起产品的变形使得产品切削加工之后尺寸不一致,达不到预期的要求。这是改造方案中未曾预料到的问题,这涉及切削刀具的改进,需要上游刀具供应企业配合参与。“那时候曾总和我们白天反复地试验、验证,收集数据,下班后,他会对这些数据汇总、分析,然后又和上游刀具供应商的技术部门沟通,协商解决方案。基本每天都要忙到16个小时以上。有时候新改进的刀具晚上10点发到公司,他立马就把新刀具装上车床进行试验,完全不分白天黑夜……这种情况持续了半个多月。”改造项目组里的同事楚加祥回忆起当初的情形。经过不懈的努力,改造项目任务如期完成。实现了缩短工艺流程、减少操作人员、降低制造成本、提高产品品质的目标。随后在曾惠敏的领衔下,公司完成对其余18条生产线精益优化改造,降低制造成本10%,提高生产效率12%,废品率较原先降低了24%,显著提升公司产品的竞争力。2019年,曾惠敏领衔公司“智改数转”工程,在国内同行业中率先推行精益制造和智能制造。在这次“智改数转”工程中,他为入职之初的“铁水为什么必须在8~10秒内完成浇铸”之问找到了更好的解决方案。在他主导的“智改数转”方案中,在铸造流程采用自动保温浇铸炉定量浇注铁水、自动化多工位双模腔离心浇注机系统、机器人自动取料等,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产品稳定性、降低制造成本。加料、配料系统智能化,平均动态误差2%以下;实现定量自动浇注,浇注精度达99%;多工位自动浇注系统自动喷涂,涂料厚薄均匀,确保产品质量稳定;整个操作过程由人工转为智能化,生产效率提升16%,成本降低11%。“他虽然没有改变铁水在8~10秒内完成浇铸工艺的时间,但是采用的改造技术切切实实改善了我们的工作环境,大幅度提升了效率和毛坯的品质。”浇铸车间的老员工李勇兵说。在他的主导下,机加工主要工艺流程再造研究和开发应用、流线化工艺平衡生产节拍设备数控化改造等一批信息化、智能化制造技术和工艺流程在公司实施,让公司运营成本降低35%,产品生产周期缩短35%,生产效率提升30%,产品不良品率降低50%,能源利用率提高10%。潜心研发,钻一项成就一项作为技术员,曾惠敏深知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是公司站稳市场应对竞争的根本。2014年9月,立足解决当时气缸套产品过早磨损、油耗增加、排放超标等普遍行业问题,公司立项研发船舶及车机用“陶瓷合金层强化发动机气缸套”新技术。曾惠敏责无旁贷地担当起项目攻关负责人,为了收集第一手数据资料,他花了半年时间,从广东沿海到辽东半岛的海岸线,跑了个巨大“C”字形,调查收集客户发动机缸套相关数据。与锡柴、玉柴等主机厂进行技术交流,同时与中国科技大学专家教授进行探讨,确定了通过等离子体技术对气缸套内孔表面进行处理形成陶瓷薄膜的技术路线,以达到气缸套内壁具有优异性能的内孔表面,降低了摩擦系数,延长发动机使用寿命,减少污染排放的目标。又经过一年多的材料、铸造、珩磨等工艺攻关,样品进入了台架试验阶段。
台架试验的合作方是山东潍柴集团。潍柴集团是国内柴油机的领军公司,对主机配套产品要求之高、品控之严在业内翘楚,如果能通过潍柴公司的认证,无疑这又将是公司的一款明星产品。在半个月的时间内,在潍柴集团的发动机台架实验室里,曾惠敏和两名同事24小时守候在轰鸣的试验台架旁。两名同事分两班检测台架运行状况,曾惠敏则 24小时全天候紧盯着数据监测屏幕,实在困了,就打个盹,只要一停机,就立即和同事一起查看整理数据。和曾惠敏一起参加台架测试的同事费佰楼说:“潍柴集团发动机台架实验室的技术人员都佩服我们,说曾工他们真厉害,有时一项试验结束后,实验室后台数据还没整理出来,我们的数据和修正方案就都出来了,三个人顶得上他们十个人的班组工作量。”经过半个多月的台架试验,采用新技术的气缸套完全达到了当初的设计要求。由于新产品性能优异,节约机油耗达50%以上,受到市场的青睐,被锡柴指定为国六发动机配套产品,为中船动力、潍柴、玉柴等国内顶端柴油机企业节约相当可观的运行成本。“2017年‘陶瓷合金层强化发动机气缸套’在北京科技会堂通过国家级科技成果鉴定,大规模应用在汽车、舰船等发动机领域,具有广泛的民用和军工国防应用前景,其中,曾惠敏功不可没,可以说,没有他的潜心研究和勤奋坚持,公司就不可能有这款明星产品。”华晨机械公司董事长王明泉赞许道。 在公司十几年来,曾惠敏参加了公司所有新品研发、技术攻关;十多次承接高校、科研院所技术转化项目;参与编制制订企业技术标准4件,发表论文2篇;先后获得专利授权15件。同时,提升了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为我国汽车、船舶等核心动力装备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辛勤的付出换回了丰硕的回报,曾惠敏2021年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2023年荣获“江苏最美工匠提名奖”。 来源:洪泽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