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3-4-19 13:52: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省南京市 电信
1936年12月,在“西安事变”爆发时,康百万正好身在西安。康百万作为西安城商会代表,他亲眼见证了张学良将军和杨虎城将军逼蒋抗日的一幕。
“西安事变”发生后,经过共产党出面调停,蒋介石被逼同意国共合作,共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枪口对外,一致抗日。康百万见国共两党又进行了第二次合作,他和全国人民一样,再一次看到了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希望。
虽然这时康百万还无法证明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但他时刻没有忘记为党工作。这些年,他与表弟杜恒有不仅默默地照顾着许多盱眙红军烈士遗属的生计,而且还偷偷地在收留当年失散的战友,设法把他们安置在自家商行和杜家堡,在全国白色恐怖笼罩下,他们一直在暗暗地积蓄革命力量。
康百万见到眼前时机,他的一颗心早就飞回了南三河,飞到了那个日夜思念的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在西安和谈后,康百万一直在做回到两淮地区组织抗日活动的准备,但是他没有想到家乡这么快就已经面临日寇侵略的危险了。
康百万在收到家里从怀远商行拍发过来的告急电报后,他无心继续留在西安察看形势了。他连夜让人找来在西安主事的二舅爷徐干余,让他立即召集自家在西安城内经营的典当铺、粮店、药铺等商行一帮大小掌柜,到总行开会。
康百万在会上对众人紧急交代了一下临别事务,然后给在淮阴城的表弟杜恒有拍了个电报,让他在洪泽湖西安排好船只接应。做好这些后,康百万全然不顾寒雪风霜,他一早就带着一帮亲信保镖上了路。
为了便于超近路行走,康百万一行人乘车出了西安城后,就在西安城外自家马场改乘快马南下。康百万一行十多人,挥鞭策马,直奔江淮方向而去。
为了躲避民国以来北方的连番战乱,康百万的全家老小这时候都集中安置在苏北,住在淮安县黄集区康家庄园。
康百万一行人穿过陕西白河分店,到湖北省襄樊分店歇脚换马,又过河南省平顶山、漯河、商丘等地,在快要到达安徽省蚌埠城时,康百万等人见路上向北逃难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康百万等人一起下马步行,一边赶路,一边向沿途逃难的人询问现在蚌埠城一带的情况。
难民们听康百万等人打听,他们便纷纷说:日本鬼子已经从南京城一路攻打过来了,马上就要打到蚌埠城下,现在蚌埠城内外聚集了大批的国民党军队。那些官兵正在破土垒包,修筑工事,积极备战,看那架势,蚌埠城一带马上就要有大仗要打。
康百万听闻蚌埠城战事在即,他虽然也担心焦虑那里的康家店铺人员,但是他并不惧怕即将面临的险境。
康百万自幼从文习武,并在常年经商中走南闯北,早就练就了一副处事不惊的胆量和气魄。他一米八二左右的身材,膀阔腰圆,让人一眼看上去就显得非常魁梧有力。
身逢乱世,康百万为了保全一家老小和千余族人的平安,他除了承继祖业在江苏到陕西一带走单跑生意外,他还在西安城、蚌埠城和两淮等地有其他多方经营。
康百万在接手了康家庄外部生意后,精心打造祖辈潜藏下来的苏北刀会"忠义堂",苦心经营仁、义、礼、智、信五个分堂生意,把各处的生意越做越大,在规模上都有了成倍的增长。
生意上自不必说,康百万作为大门大户的康家门族的中坚力量,他通过自己十多年来带领族人在生意场上的打拼,为全家和族人们积累了大量财富。
在社会人脉关系上,康百万也建立起了八面玲珑的社会关系网。这些年,康百万与表弟杜恒有,在苏北两淮一带早已闯出了一些名头。
杜恒有,号九思,1904年出生,淮阴县西顺河集人,是康百万大姑家的独子。杜家原是古洪泽镇上的一个名门望族,随时代变迁,洪泽古镇被洪泽湖水所淹,到了中华民国时期,杜家除了根还留在西顺河集外,一家人都搬到了淮阴城运河南岸的花街,在那里买地建房,开商行,设酒肆,另图发展。
在淮阴城数年间,杜恒有在淮阴城最繁华的地段花街,买下了一大遍地皮,兴建了一条支街都天庙街,沿街数十间店铺大多数都是他这些年新置办的家产。
杜家的这些店铺,有的由杜家自己安排人手经营,有的对外出租。因花街位于经过淮阴城区的大运河右岸,这一带人口稠密,商船南来北往,商贾往来频繁,因此这些店铺的生意自是十分红火。
依靠着古老的都天庙,杜恒有在都天庙东侧原先的宅地上,扩建了一处算得上是当时淮阴城区最像样的大宅院。
这个大宅院内有数进房舍,宅内分前后两院。后院房屋,供自己一家人日常生活居住;前院房屋,供自家日常商务洽谈、办公,以及供过往客商接待使用。
为了躲避战乱,杜恒有在老家洪泽湖高家堰边的十三浦到十五浦一带,还为杜家一门购置了千亩良田,以确保族人和相关人员衣食无忧。
为了防备湖匪兵祸,杜恒有在康家庄和表哥康百万的大力支持下,购买了大量石头和水泥,在十三浦西侧建起了一座坚固的杜家城堡,用来安置杜家族人。每当淮河两岸遭遇兵匪战乱时,杜恒有就带领着全家人躲到杜家城堡内,以保全家和族人的安全。
杜家堡内防守十分严密,杜恒有自从与表哥建起了杜家堡后,他就与表哥一起研习防守阵法。他们在杜家堡外,以树木、花草、陷阱,加上小鸟、猛犬,精心设计了重重机关;在杜家堡内,杜恒有从族人和洪泽湖上信得过的渔民中招募了数十人,组成护卫城堡的私人武装,在经过严格训练后,让他们持钢枪日夜轮流守卫。
除了依湖而建的坚固的杜家堡,有人私下里说,杜恒有在1932年冬天还秘密收留了一批河南(三河南岸)的地方武装,那些人可能是共产党红军,是当年突围到洪泽湖区的盱眙县李桂五和武飞部队的幸存人员。
那些被杜家堡收留的人,后来通过康百万疏通上海青帮头子杜月笙的关系,都安排进了淮河和洪泽湖上的船帮。这批人进了船帮后,由杜恒有买下了数艘大船,让他们专门负责杜家堡在洪泽湖上的交通和运输。
为了这些人的安全,也为了战乱时能够让杜家堡和康家庄在洪泽湖上多一条退路,康杜兄弟二人还在洪泽湖内的数个无名小岛和芦苇荡里藏有弹药粮草,为这些人和两大家族另外建立了秘密藏身基地。
康杜二兄弟现今能够创下这么一番基业,除了自幼家传因素和后来外出求学外,还与这二人儿时幸得一位高人悉心教导有关。
他俩小时候一起在西顺河集杜家读私塾,教他们的先生是一个非常有本领的人,那人是意外落难才到的杜家堡。
那是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北伐袁世凯的时候,在深冬时节的一天夜里,那位先生浑身是血倒在了杜家门外。杜恒有父亲杜建淮半夜开门查哨时,发现了倒在门外已经昏迷不醒的先生,于是他赶忙悄悄喊起了夫人康氏,夫妻二人把先生抬到了自家院内,进行救治。
先生在杜家养伤一个多月,在杜家夫妇精心调治下,才得以痊愈。先生伤好后,他自感对杜家夫妇救命之恩无以为报,自己一时又没有更好的安身去处,他便自请教授恩人一家孩子的文治武功。
先生在杜家教学一段时间后,在娘家念过私塾而又非常精明的杜恒有母亲,见这位先生比自家从地方上请的私塾先生高明多了,确认这是一个非常有本事的人。于是杜恒有母亲就私下里与丈夫商量,借故把自己大哥家的长子康百万也接了过来,让他与自己儿子作伴,然后请先生一并教导。
那先生自是听从,但是他也恳请杜家,自己再也不能收取杜家之外的第二个徒弟了。他怕童言无忌,人多口杂,在现今北洋军阀当政的情况下,如果暴露了他的行踪,那样对杜家和自己都很不利。如果他的身份泄露了,他的生死事小,他怕给杜家和康家两门带来灭顶之灾。
先生学识很是渊博,他不仅教学杜家几个孩子算术文章,而且还传授康百万和杜恒有两个男孩子的拳棒武功,以及如何排兵布阵。闲暇之时,先生还教弟子们种花养鸟,帮助他们怡养性情。
先生教学很是尽心尽力,他在教授了两个爱徒三、四年后,见两个孩子从懵懂玩童渐渐成长为懂事的少年。先生看两个爱徒都已经学有小成,自己的一套拳法和其他刀枪棍棒功夫,这两个孩子竟然一点就透,三、四年下来,他们都已经能够练地得心应手了,其他文字功课他们也都已熟记于心。
先生见自己现在已经别无可教,他便辞别杜家夫妇,要求只身一人回南方去,以寻找当年失散的友人。
临别时候,先生才私下里告诉两个爱徒,自己姓周,拳名“金台”,叮嘱他们要勤修苦练,修心养性,不要持强欺弱,不要坏了他和传承这套工夫的祖师爷保家卫国的名声。
先生还说,他走了之后,任何人不要出去寻找他,以免招惹是非,如果有缘的话,今后他自己自然会回来看望他们。
康百万和杜恒有与师傅依依惜别后,各自在家苦练功夫。到了舞象之年,康杜二兄弟根据康家庄的安排,一起进了安徽省怀远县和安庆的新式学堂继续学习深造。
康杜二兄弟在安庆农校学成归来后,他们各自回乡继承了祖业,经过一番打拼,现在他们兄弟二人都已经成了地方翘楚。
这些年,康杜二兄弟不但练就了一身好功夫,而且也练就了一副好身体,并在各自喜欢的实业上也大有建树。虽然他们现在都有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实力,但是他们这些年一刻也没有忘记先生当初对他俩的谆谆教诲。
随着康杜二兄弟学识和阅历的提升,他们也越发坚定了当年在安庆农校求学时,在心中升起的那一份拯救中华子民于水火之中的执着信念。
康杜二兄弟日常待人诚实守信,带领族人乐善好施,尽力帮助那些地方上需要救助的穷苦百姓。因此,他们二人各自在淮安、淮阴两地凭借家庭和个人良好的声誉和雄厚的实力,在"两淮"江湖和生意场上,被人尊称为“两淮双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