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昨天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省南京市 江苏省广电有线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市场几乎无所不在,只要有合适的土壤,它就会生长出来,比如洪泽湖大桥桥头上的夜市。
走近洪泽湖大桥西侧,“阅湖湾”三个大字发出柔和的灯光,透出几分自豪和妩媚,20多个摊位沿着桥侧人行道次第铺开。有卖梨的、有卖葡萄的、有卖莲子荷花的,还有专业祛痘的摊位。桥面上车辆、行人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大桥坚实的脊梁托起了这个自发生长的微型市场,也托起了无数普通人沉甸甸的生活。
桥头南侧,一对父子守着他们的梨摊忙个不停,印象中他们在这儿卖梨已经多年了。
摊主叫杨宝年,今年55岁,他来自洪泽区高良涧街道越城村十七组,家中种植梨园11亩,年产翠冠、翠玉、苏翠一号、秋月梨子2万余斤。
他告诉我梨子上市期大约在7月1日至8月20日,其中,他家的梨子在洪泽湖大桥可销售一半左右。
说着,一位女士来选梨了,他们彼此好像非常熟悉。女士不问价格,挑着梨子只顾往袋子里装,她说:“儿子就认他家的梨,上次买的30斤很快就吃光了。这次夫妻俩专程骑车前来购买”
女士挑梨之际,老杨把削好的梨子已经送到了她老公的手上,他说:“自家长的,尝尝!”买卖的过程迅速融入了一股快乐的热流。电子秤跳动着数字: 10.2 斤,他挥挥手:“给40就行,图个事事如意。”女士高兴地扫码付了款。
在井源水务工作的老杨儿子也在现场帮忙,谈到种梨,他感触好像比他父亲还深,他说:“早上五点就要起床到梨园摘梨,忙到八点,然后吃过饭再去上班。晚上下班直奔洪泽湖大桥……”辛苦的链条环环相扣,但当一筐筐梨子变成实实在在的收入,那份疲惫便悄然化作了心头的甜。
桥头一处摊位吸引了我的注意,一家葡萄摊位十分整齐。绿色的葡萄在路灯的照射下闪闪发光,看上去十分养眼。守摊的女子个子高挑,脸上总挂着笑,黝黑的面庞是烈日颁给劳作者的勋章,却掩不住眉眼间那份天生的清秀。
女摊主说自己老家在安徽省泗县,丈夫是东双沟镇张庄村人。他们六七户人家联手在东双沟镇草泽社区种了 200 多亩葡萄。葡萄的销路还可以,就是批发价压得太低,自己舍不得贱卖,到洪泽湖大桥摆摊零售已经六七天了,每天销售一百多斤,价格自然比批发商收购的高些。
聊起这份营生的感受,她脱口而出:“辛苦呗,起早贪黑的,你看我这皮肤,快赶上非洲人似的!” 即便如此,她并不后悔,她说:“一家人天天在一起比什么都强。”说这话时,那瞬间点亮眼眸的光芒,是千金难买的满足。
女摊主看到行人主动打起了招呼,热情中带着几分羞涩:“葡萄4元1斤,自家长的,先尝后卖。”一位女士带着孩子骑电动车停下,女摊主麻利地从葡萄串上剪下3粒,递到孩子手里。在她看来,来的都是客,一定要热情接待。
买卖的过程心理是复杂的,有人买了心里十分开心,无人问津时,心里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挣钱哪只是累身子,心里的起起落落,更得扛住,原来种植果园的人真的不容易啊。
在大桥边,我看到了一家三代四口人在卖莲子,他们老家是淮阴区高家堰镇,举家来洪泽定居8年了。塑料盆里堆着饱满的莲蓬。摊后的小凳上,一个少年正低着头剥莲子,指尖飞快地掐开莲蓬,雪白的莲子应声滚落盆中。
他叫孙馨隆,今年14 岁,暑假后就要上初一了。最显眼的是他的皮肤黝黑,与他这个年龄的肤色极不相配,显然是长时间晒太阳所致。
谁能想到这个未成年孩子主动承担起家庭重任,连续十多天凌晨四点多钟跟着奶奶、妈妈去洪泽湖里采莲。
今年干旱,洪泽湖水位很低,他们可以走进荷花荡里,每天采摘莲蓬近千只。
他说印象最深的是一天早晨在洪泽湖荷花荡里迷路了,人走不岀来。周围全是荷叶,根本分不清方向。后来,根据太阳的方位终于找到了回家的路。他说:现在真正觉得挣钱不容易,能为父母减轻点负担,自己心里十分开心。
夜渐渐深了,洪泽湖大桥依然车流不息、灯火辉煌。桥上的灯火,不仅照亮归途,更点亮了无数像老杨、葡萄摊主、孙馨隆这样的平凡身影。这儿不仅是交通要道、风景胜地,也是许多人谋生和寄托希望的地方。
(韩夕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