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一种很小的文化单位——录像厅。伴随着港台电影的兴盛和盗版的猖獗,录像厅就如雨后春笋般遍地生长,一台录像机加一台三十几寸的彩电,几条长凳,就可以营业了。价格实惠,泡在里面看一天只需一两块钱。
但录像厅的社会观感是很差的,总被归纳为不务正业的盲流分子和不学好的年轻人聚集地。恰好,那时正在读中学的我就是其中一员,所以关于录像厅,我是很有些发言权的。
录像厅最显眼的招牌,是每天都放在门口的一块小黑板,上面用彩色粉笔书横七竖八地写着今日要轮播的影片。在那个商家都还不太擅长广告宣传设计的年代,录像厅却显露出过人的智慧。比如,某部影片叫《真实性谎言》,老板就会把“真实”两字写得很小很小,而把“性谎言”三个字写得很大很大,其实电影内容和性一点关系都没有。再比如,某部影片成龙只是客串了几分钟,老板定然要把成龙的名字大书特书,加粗加彩加边框。各种套路,应用娴熟。
录像厅里总是保持着一种复杂又独特的气味,尤其是在夏天,烟味、汗馊味、脚丫子味、各类体味混杂着。好在,如果片子够精彩,大家也并不在意。
“精彩”分两种,一种是片子确实好看,情节紧张,场面火爆,而且最好是新上的片子,因为录像厅有相对比较固定的客源,如果片子虽然经典,但已经被看过很多遍,那大家也不会买账;另一种嘛,不必讳言,就是带点色的,即使看过几遍也不会厌烦。
如果片子不够精彩,以小杆子为主的观众们就会不耐烦地起哄,一起大喊:“老板,换片子!”比较好说话的老板见众怒难犯,只能试着换几部片子,直到大家满意为止。如遇到检查比较严或手头上没有“精彩”片子的时候,老板则会装聋作哑,观众实在闹得太久,老板就会揣着明白装糊涂地问:“已经换了几部了,你们还要怎么样?”
观众齐声答:“要好看的!”
“这几部不是都很好看吗?你们要什么样好看的?”老板不耐烦地反驳。
“要好看的!”观众也不明说,只是像复读机一样哄闹着。
见实在拗不过观众,老板也会冒着风险硬着头皮摸出一部“精彩”的,如果片子放了几分钟还没有“精彩”的镜头,观众们又会闹起来,老板就会大声吼着说:“急什么,后面就好看了!”一到“精彩”之处,血气方刚的观众们瞬间就安静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随着vcd,dvd机的普及,录像厅日渐衰落。2000年以后,因特网发展迅猛,网吧光荣地接过了荼毒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帽子。
(附记忆中洪泽几家录像厅的位置,年代太久,可能有误:老邮局小百货附近,面粉厂里面,大百货沿着大庆路往南200米左右路西侧,东风路建行附近,迎淮楼底下,华润苏果东侧往小杜庄去的那条巷子口……族繁不及备载,大家可以补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