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六点半,第一缕阳光还未能完全驱散薄雾,十多位农妇已经弯着腰,在一片翠绿中忙碌了好一阵子。只听“咔咔”的轻响,一个又一个饱满的青椒被利落地摘下,稳稳落入臂弯的塑料筐中。筐内,青椒相互堆叠,散发着新鲜的清香。她们的鞋上沾着潮润的泥土,身旁的菜畦里,花菜舒展着宽大的叶片,露珠在叶缘滚动,折射出熹微的晨光。空气中混合着泥土的醇厚芬芳与各类果蔬交织的清新,仿佛大地苏醒的呼吸。 午后两点,日头正盛。采藕人李大爷穿着连体水裤,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淤泥里。他们俯下身,手臂顺着荷梗深深探入水下,摸索片刻,再猛地一拽,一节节裹着黑紫色塘泥的胖藕便“噗噜噗噜”地破水而出,带起一片浑浊的水花。随手将藕在水里晃了晃,冲洗掉大部分淤泥,露出藕节白嫩的肌肤。“这藕,生吃都甜!”他抹了把汗,黝黑的脸上绽开朴实的笑容。不远处,成网的蟹笼被提起,肥壮的大闸蟹挥舞着双钳,发出“沙沙”的摩擦声,青壳白肚,生机勃勃。 这片现代农业产业园位于东双沟镇,创新采用“分包联动”模式,将1200亩土地分包给三十多个专业大户。劳模农庄的特色果蔬、泽峰食用菌的菌菇矩阵、美林园艺的精品蔬菜,共同构筑起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蔬菜、食用菌、葡萄、草莓与龙虾、螃蟹、藕田形成生态循环,实现“水陆空”立体经营。 种植大户陈健语气坚定地向我们解释其中的优势:“我们这三十几个大户,既是各自领域的专家,也是一个拳头。产业园把大家拧成一股绳,风险共担,市场共创,最终带着乡亲们一起把日子过红火。” 这种模式不仅汇聚了专业力量,更形成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在大棚与田间,工人们手法娴熟地采摘分拣着当季果蔬。这些来自周边的务工人员,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产业园每年创造约800万元销售额,带动300余个就业岗位,人均年增收超过2万元。傍晚时分,满载新鲜果蔬的车辆驶出园区,这些清晨还在田间的农产品,次日清晨便将出现在城市的餐桌上。从田间到餐桌的快速通道,不仅保证了食材的新鲜度,更打通了农民增收的“最后一公里”。 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正以它独特的方式诠释着现代农业的丰富内涵——这里不仅是作物的生长地,更是新农人的创业平台、新技术的试验田和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当夕阳为藕塘镀上金边,忙碌一天的农人们带着收获的喜悦踏上归途,而这片沃土,已在准备迎接下一个丰收的黎明。 转载来源:洪泽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