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胡是一名高二学生,对化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课余时间常在家中用网购的实验器材和试剂尝试简单实验。事发当天,他在配制溶液做实验时,身体出现异常反应。 “一开始孩子说头晕、恶心,全身乏力,结果没过多久他嘴唇、指甲就开始发乌,呼吸也越来越急,我才意识到不对劲!”李女士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心有余悸。她立即拨打120,医生看到小胡时,已出现明显发绀(全身皮肤黏膜青紫)、呼吸困难等症状,血氧饱和度仅76%(正常应≥95%),病情危急。 急诊、ICU团队快速评估后,结合病史和症状,高度怀疑“亚硝酸盐中毒”,立即启动危重患者绿色通道,收住ICU。血液检测结果显示,小胡的高铁血红蛋白浓度高达17%(正常<1%)——这正是亚硝酸盐中毒的核心危害。 医院立即启动“急性中毒救治预案”,由ICU张超主任牵头,联合急诊科、检验科、药学部组成临时救治小组,制定个体化抢救方案: 1.快速清除毒物 2.针对性解毒治疗:静脉输注解毒剂,用药后小胡的血氧饱和度逐渐回升至93%,皮肤发绀症状明显减轻。 3.生命支持护航:持续监测心率、血压、血氧、电解质等指标,动态调整治疗方案,预防心律失常、休克等并发症。 4.精细化护理:护理团队巧妙沟通缓解他的恐惧情绪,用他喜欢的化学小知识“搭话”,减轻他的焦虑。 经过3天的密集救治,从“危急值”到“稳定态”,小胡各项指标均达到转出ICU标准,随即转入普通病房继续观察治疗。 在此温馨提醒,亚硝酸盐广泛存在于生活中,需警惕“隐形风险”: 明确用途:食品级亚硝酸盐仅用于肉制品加工(如腌肉、香肠),且有严格用量标准;工业级/实验用亚硝酸盐毒性强,严禁接触口腔,更不可当作食盐、白糖等调味品误服。 识别特征:亚硝酸盐多为白色粉末或结晶,外观与食盐、白糖相似,购买和存放时需单独标注,避免与食品调料混淆。 警惕中毒信号:误食亚硝酸盐后,通常10-30分钟出现症状,初期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乏力,随后出现皮肤黏膜发绀(嘴唇、指甲最明显)、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导致昏迷、死亡,一旦出现类似症状,需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可能的接触史。 规范家庭实验:青少年开展科学实验,应在学校实验室或专业指导下进行,严禁自行网购不明来源的化学药品,避免在无防护措施的环境中操作。 我院ICU作为区域危重病症救治中心,始终致力于急性中毒、呼吸衰竭、循环衰竭等重症的抢救与治疗,拥有完善的多学科协作机制、先进的生命支持设备,以及经验丰富的医护团队。从紧急接诊到精准救治,从病情监测到人文关怀,我们始终以“分秒必争、精益求精”的态度,为每一位患者筑牢生命防线;同时,我们也将持续通过健康科普、公益讲座等形式,向公众传递急救知识、安全常识,用专业与责任,守护每一个家庭的平安。 生命无小事,安全大于天。愿每一份对科学的热爱,都能在安全的前提下绽放光芒;愿每一次突发危机,都能因及时、专业的救治化险为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