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可忠,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江苏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淮安市洪泽区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以硬笔书法成就享誉当地及全国,被誉为 “洪泽硬笔书法名片”。 丹心传文脉 用一支笔书写大湖之子的赤诚 少年执念,书写半世纪的坚守 在洪泽湖畔,“要想写好字,请找韦可忠” 这句俗语流传了几十年。土生土长的韦可忠,与书法的缘分始于少年时舅舅挥毫写春联的身影——乡邻排队求字的热闹,让他懵懂间埋下了对笔墨的向往。10岁起,他跟着舅舅学字;11岁时,因羡慕同桌夏宝国(书法大师夏克智之子)的字,辗转拜师夏老先生,获赠亲手书写的20首唐诗隶书字帖,这份字帖伴随他走过半个多世纪,也让他成为“夏氏书法”的传承人。 为了练字,他曾省下2角午餐钱买笔墨,饿着肚子在教室临摹;为了一本心仪的字帖,借辆自行车骑行十多小时往返南京,干粮充饥也甘之如饴。几十年间,他攒下1000多册字帖、2万余册藏书,用过的纸笔堆成了山。这份执着,让他的楷、隶、行各体皆精:楷书如君子立世,工整中藏灵动;隶书似古碑重生,宽博里见苍劲;行书若大湖浪涌,纵横间有气度。上百次全国大赛获奖、作品入编权威典籍,便是对这份坚守最好的注解。 43年执教,让汉字之美代代相传 “写好汉字,是每个中国人的基本功。” 这是韦可忠常挂在嘴边的话。从青丝到白发,他扎根硬笔书法教育43年,培养弟子超万名,甚至出现了 “字二代”“字三代”。他教学生,先练 “立”——楷书如站,必须站稳根基;再学“走”——行书如行,需循序渐进;最后才谈 “跑”——草书如奔,要有扎实功底托底。遇上天赋各异的孩子,他便因材施教:有人擅长楷书,就强化严谨;有人偏爱行书,就引导洒脱。课堂上,他用趣味游戏让枯燥的笔画变得生动,撰写的教学论文多次获全国大奖,学生们在全军、全国大赛中摘金夺银更是常事。 他有个“铁规矩”:绝不怂恿学生参加功利性比赛。“不能让孩子过早沾名利气。” 这份纯粹,让他的课堂始终弥漫着对汉字的敬畏。每年暑假,他的培训班总是人满为患,家长们说:“送孩子来韦老师这,不仅是学写字,更是学做人。” 字如其人,墨香里藏着大爱情怀 “纸正、笔正、身正、心正”,韦可忠写字如此,做人亦如此。如今的他是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洪泽区硬笔书协主席,却从不以“名人”自居,待人谦和如春风。工作室里,他精心装裱着各路书友的作品,不论对方名气大小,只论笔墨真意;有人求字,他来者不拒,连酒店对联被装反,他都坚持 “字不能错”,直到旅游局出面纠正才罢休。 更难得的是他的赤子之心。参与“蒲公英公益行动”,他为800多名困难家庭学生免费培训,不仅免学费,还送纸笔、发补贴,累计贴补4万多元;资助云南、贵州4名大学生,默默拿出8万余元;书画义卖所得,分文不留全捐灾区。退休后,本该含饴弄孙的他,依旧每天练字、教学,“为理想奋斗,就是最快乐的事”。 洪泽湖的浪涛拍岸千年,韦可忠用一支笔,在湖畔写下了属于自己的传奇。他的字,是洪泽的墨韵;他的人,是大湖的风骨。这份对书法的挚爱,对传承的坚守,正如湖面上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着更多人前行的路。 韦可忠的书法笔画流畅自然,线条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能够较好地体现出行书的流动之美。从整体来看,他的书法作品给人一种传统功力深厚的印象,能够较好地继承和展现传统书法的韵味和美感。 手把手教你写好 漂亮的钢笔和铅笔字 长按添加微信
转载来源:洪声嘹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