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洪泽湖】第53期 11.3《清代诗篇彰显洪泽湖流域治理的人水相搏》(三) “三湖两水”荡起层层涟漪 孙玉清 编者语 浩浩洪泽湖,清清白马湖,巍巍高家堰,美美张福河,幽幽古灌区,悠悠古龟山,依依老子山……这里就是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因全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而得名的洪泽,古迹众多,目前怀抱三处世界遗产,即洪泽湖大堤、张福河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和洪泽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而其所拥有的洪泽湖文化,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渊远流长,底蕴深厚,博大精深。现在,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与洪泽论坛联合开设《溯源洪泽》栏目,并设置系列子栏目,特邀洪泽地方文史专家解读洪泽湖文化,旨在增强文化自信,让洪泽湖文化得到进一步发扬传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舞凝聚人心,全身心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子栏目《诗中洪泽湖》,主要以历代诗家词人所写的洪泽湖诗词来分析解读洪泽湖文化。2024年度,孙玉清参与主编了由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百里画廊三百首》一书,本部书由《运河开启隋唐篇》《盛衰骤转两宋篇》《漕运畅通元明篇》《河工治理清朝篇》《保卫家园烽火篇》五个篇章组成,主要展现有关大运河淮安百里画廊段的历代经典诗词。本次,撰稿人孙玉清撰写《清代诗篇彰显洪泽湖流域治理的人水相搏》这篇文章,分别从“康熙皇帝阅视河工治理、乾隆皇帝效仿皇祖阅视、‘三湖两水’荡起层层涟漪、水利设施确保湖区安全、黄河夺淮带来严重水患、名流大师感慨时世变迁”等六个部分,来帮助领会本部书的第四篇章《河工治理清朝篇》,本期解读这篇文章的第三部分《“三湖两水”荡起层层涟漪》。
洪泽湖流域,人与水相搏。洪泽湖大堤,治理渐坚固。
在洪泽湖流域,有重要的水利工程洪泽湖大堤,它保障着全流域的安全。治理洪泽湖流域重点就是治理洪泽湖大堤。洪泽湖大堤,古称“高家堰”“高堰”“高加堰”“捍淮堰”“高家长堤”,始建于东汉时期,全长67.25公里(今淮安市境内,北起淮阴区马头镇,南迄盱眙县马坝镇)。
东汉末年,战争濒濒,谷麦昂贵,国家为了强兵足食,开展了大规模的屯田工作。古淮阴县地处淮河流域,曾享有“江淮熟、天下足”之誉。为了屯田的需要,当时的广陵郡太守陈登经过一番考察以后,认为古淮县一带土肥水美,只要筑好堤坝,即可旱涝保收,于是修筑了古淮阴县三十里长(今淮安市清江浦区武墩镇到淮安市洪泽区西顺河镇)的堤堰,并取名捍淮堰,史学家认为这三十里水坝的格局进一步奠定了如今洪泽湖大堤的基础。后来,曹魏太尉司马懿为消灭孙吴,进而统一全国,派邓艾在堤内屯田蓄粮,这对洪泽湖大堤的固筑和古淮阴县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黄河夺淮后,洪泽湖大堤历经兴废,决而复修,毁而复建。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黄河再次夺淮彻底让淮河下游的大大小小湖泊、洼地连成一片,从而形成了巨大的悬湖洪泽湖,并造成洪泽湖大堤多处决口,导致无数百姓受灾,从而引起朝廷的高度重视。
洪泽湖大堤是拦蓄淮河形成洪泽湖的大型堤堰工程,也是先民综合治理黄河、淮河、运河水系的工程,更是世界上最长最宽最古老的人工堤防,有1800多年的历史,守护着淮扬地区2000多万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其中堤前的石工墙结构规格统一、筑工精细,展示了中国古代水利建设的高超技艺,有着“东方水上长城”的美誉,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大运河重要节点与张福河一起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洪泽古灌区的骨干工程。
民谚云:“倒了高家堰,淮扬不见面。”康熙、乾隆等一代帝王沿着京杭运河六下江南巡视,六次阅视洪泽湖流域治理,其中对洪泽湖大堤治理颁下明确御旨,一幅幅人水相搏的洪泽湖流域治理画面正徐徐展开。
在洪泽湖流域,有洪泽湖、白马湖、富陵湖等“三湖”,还有淮河入江水道故道、古泗水等“两水”,清朝诗人们来到这里,看着荡起的层层涟漪,感受一年四季,感叹特色风光,感慨壮丽景色。
感受一年四季 在洪泽湖流域,有渐已形成的洪泽湖,汤濩、郭鹏举、王春芳、李锴、丁大来来到这里,感受洪泽湖的一年四季:季季有渔歌、春季有千帆、夏季有白浪、秋季有蛇龙、冬季有归雁。
洪泽湖季季有渔歌 汤濩,明末清初诗人。诗人在洪泽湖游历时,被洪泽湖地区的渔歌文化和渔民生活所感染,便创作了这首渔歌诗《洪泽渔歌》。诗中,诗人以魏武帝曹操屯田的历史故事为背景,通过对渔民生活和洪泽湖自然风光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魏武当年此置屯,为今鱼户长儿孙。 三秋水缩罾成市,五月湖深蛤满村。 中酒不妨眠萩浦,和歌何必敲雍门。 一舟荡漾蓑衣老,不听惊林五夜猿。 诗的开篇,诗人写道:曹操的屯田举措为后世进一步开发奠定基础,如今洪泽湖区已演变为成片渔村,渔民代代繁衍,形成以渔业为主的生计模式。接着,诗人写道:每年九月收缩鱼网水产品上市,展现了捕鱼旺季的繁忙景象;五月湖水丰沛,蛤蜊遍布村庄,体现了自然资源的丰富与渔获的丰饶。接下来,诗人写道:渔民饮酒后就睡在湖边的蒿草上,以自娱自乐的歌声取代雍门的演奏,表现了渔民们远离尘嚣、悠然自得的心态。诗的最后,诗人写道:老渔夫披蓑泛舟,心境淡泊,无视深夜山林猿啼的惊扰,象征着渔民对纷扰的漠然与精神的自足。
洪泽湖春季有千帆 王春芳,清朝诗人。诗人在游历洪泽湖时,受到了洪泽湖壮丽景色和历史变迁的启发,写下了这首诗《洪泽湖远眺》。诗中,诗人以凝练的笔触,将洪泽湖的壮美景观、漕运的繁盛、治水智慧与水患隐痛熔于一炉,表达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情,反映了对洪泽湖及其周边地区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悟:
纵目长湖水,空濛远接天。 不风还激浪,无雨亦生烟。 大贾千樯集,长堤一线悬。 那堪回首忆,鱼鳖泣当年。 诗的开篇,诗人以全景视角描绘洪泽湖的浩渺,以水天相接的朦胧感突显湖泊的广阔与神秘。接着,诗人刻画湖水动态:无风自起浪、无雨也生烟,既展示湖面波涛的天然激荡,又暗喻洪泽湖因黄河夺淮而形成的水患隐忧。接下来,诗人描写了明清洪泽湖漕运的盛况:无数商人乘坐数以千计的商船云集于此,显示出洪泽湖作为南北航运枢纽的繁华;堤坝如线悬于水面,暗指洪泽湖大堤这一古代水利工程的雄伟与脆弱。诗的最后,诗人借鱼鳖之泣追忆洪泽湖形成过程中的灾难。
洪泽湖夏季有白浪 郭鹏举,清朝官员,曾任凤阳府泗州虹县(今安徽省宿州市泗县)知县。诗人在游览洪泽湖时,被湖光山色、水鸟飞禽、季节变化等自然景观所震撼,从而写下这首诗《洪泽湖》。诗中,诗人描绘了洪泽湖大水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万物的悲悯之情和对生命状态的思考,反映出了内心的孤独和对宁静、超脱境界的追求:
北条水势夺南条,淮堰坚时白浪骄。 为浦为渠沉大泽,不风不雨覆征桡。 混茫元气空中转,澹滟浮光天际摇。 借问鱼龙安宅否,泗滨鸿羽日翛翛。 诗的开篇,诗人描绘了洪泽湖水由北面向南面强力推进的场面,白浪汹涌澎湃,冲击着坚固的洪泽湖大堤,展现出自然力量的强大。接着,诗人写道:湖边的浦口、水渠后都沉入了洪泽湖,在看似平静、没有恶劣天气的情况下,远行的船只却发生了倾覆的意外事件。接下来,诗人描绘道:混沌、迷茫的宇宙自然之气在空中流转,闪动的浮光在天边摇曳,营造出一种宏大、雄浑且富有动态感的意境。诗的最后,诗人先由眼前的水联想到水中的鱼龙,对它们的生存状态表示关切,然后目光转移到天空中的鸿雁,传达出闲适又略带惆怅的情感。
洪泽湖秋季有蛇龙 李锴(1686年~1755年),清朝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诗人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最终选择隐居,期间游历于洪泽湖,聆听秋涛阵阵,观赏湖光山色,深深地被洪泽湖的壮丽景色所吸引,激发了创作灵感,便写下了这首诗《秋望洪泽湖》。诗中,诗人通过对洪泽湖秋景的描写,表达了对洪泽湖美景的热爱以及对隐居生活的感悟,同时又批判治水政策流于形式,呼吁尊重自然规律,注重长效治理:
木叶洞庭下,秋涛洪泽回。 蛇龙今已放,璧马谩成灾。 苍莽空天合,沈吟晓望开。 防川有深戒,莫止岸加培。 诗的开篇,诗人以落叶象征秋意,洞庭湖与洪泽湖的波涛呼应,展现水势浩荡、自然时序更替的壮阔景象。接着,诗人化用典故,喻示水患治理的阶段性成果,暗讽治水若仅依赖表面功夫(如祭祀),终将徒劳成灾。接下来,诗人描绘苍茫天地相连的宏阔景象,自己于破晓时分沉吟远眺,既显自然之壮美,又暗含对治水问题的忧虑。诗的最后,诗人强调治水需遵循自然规律,不可仅靠加高堤岸的权宜之计,而应深谋远虑、疏堵结合。
洪泽湖冬季有风雨 丁大来,清朝官员。诗人在游览洪泽湖时,被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所打动,从而创作了这首诗《洪泽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洪泽湖的壮阔景象与历史变迁,表达了对前朝遗迹的凭吊之情,展现了对现实的感慨:
何年洪泽镇,高下汇成湖。 水阔青山小,天空白日孤。 征帆终一去,归雁共群呼。 陵寝前朝近,凄凉风雨徂。 诗的开篇,诗人询问洪泽湖何时形成湖泊,查询洪泽湖形成的历史,原来是明初黄淮合流导致湖泊形成。接着,诗人写湖面广阔,青山显得渺小,辽阔的天空中悬挂着一轮孤月,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阔与寂寥。接下来,诗中的“征帆”和“归雁”暗示历史变迁。诗的最后,诗人提到前朝陵寝,在风雨中显得凄凉,抒发了对朝代更替和历史遗迹的感慨。
感叹特色风光 在洪泽湖流域,有白马湖和淮河入江故道。王士祯、朱克简和郑燮来到这里,感叹特色风光:白马湖上有夕阳的西下,淮河入江故道有金秋的丰收。
白马湖上有夕阳西下 朱克简(1616年~1693年),明末清初官员。诗人初秋时节来到白马湖,正值战乱频繁、国家动荡不安的时期,面对眼前的白马湖景色,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初秋过白马湖》。诗中,诗人通过对白马湖秋色的描绘,展现了对自然美的敏锐感受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流露出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
长湖秋色在渔家,门掩垂杨带落霞。 不识西风来几日,吹残十里白莲花。 诗的开篇,诗人写道:白马湖的秋日风光浓缩在渔家生活场景中,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接着,诗人描绘:渔家门户半掩,垂杨轻拂,与天边晚霞相映,以垂杨、落霞烘托出黄昏的宁静。接下来,诗人写道:秋风悄然而至,渔人未察觉出风吹了几天,暗喻不知不觉中时光匆匆流逝。诗的最后,诗人写道:秋风摧折白马湖中的白莲,十里花残的凄美景象与开篇的和谐宁静形成反差,隐喻繁华易逝。
王士祯(1634年~1711年),清朝初期诗人、文学家、诗词理论家。诗人登上宝应大观阁,凭栏远眺夕阳下的白马湖时写下这首诗《大观阁上眺白马湖》。诗中,诗人营造出苍茫寥廓的意境,既呈现黄昏白马湖的纷繁图景,又透露出对人生归宿的哲思:
千仞凭栏俯射陂,乱帆暝色去何之。 钟声远出寒林寺,白马湖头落日时。 诗的开篇,诗人以夸张手法表现登高俯瞰的视角,自己凭栏远眺白马湖的浩渺水域,展现居高临下的壮阔感。接着,诗人通过的视觉意象,勾勒出暮色中船只穿梭交错的动态画面,并以问句引发遐想,暗含对江湖漂泊者的怅惘。接下来,诗人引入听觉元素,远处寒林掩映的寺庙传来钟声,打破黄昏的寂静。钟声的悠远与寒林的萧瑟形成冷暖交织的意境,暗示时间流逝与孤寂感。诗的最后,诗人点明具体地点白马湖与时间节点落日,将零散意象收束于落日的余晖中。夕阳既是实景,也隐喻对时光、际遇的感怀,余韵悠长。
入江故道有金秋丰收 清朝时期淮河入江故道,位于洪泽湖下游,是淮河下游最大的泄洪河道,原由三河闸处开挖仁、义、礼三条引河,洪水经新三河入宝应湖,经淮扬运河(淮安至扬州)流入长江。而千棵柳处,有学者认为“千棵柳处”位于淮安市洪泽区三河镇赵集村下园组。据考证,明清时,赵集村就在淮河入长江水道故道旁的千余棵柳树处,建起了庄园式集市,供来往舟船停泊休息。
郑燮(1693年~1766年),清朝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词人辞官后乘舟进入洪泽湖后,沿着淮河入江道故道,前往他的家乡兴化,途中在千棵柳处停泊,遂写下了这首词《菩萨蛮·宿千棵柳》。词中,词人描绘了淮河渔村秋景与渔家生活,展现了一幅生动和谐的田园画卷:
渔家泊在清淮口,西风稻熟千棵柳。 茅店挂新红,酒旗青更浓。 买酒将鱼换,得酒船头转。 岸上打场声,渔歌水上清。 词的开篇,词人写道,渔舟停泊在清淮口,西风拂过稻田与柳林,稻谷成熟,柳枝摇曳,点明秋日丰收时节。接着,词人写道,简陋的茅草酒家挂着新红的招牌,青色酒旗在风中愈发鲜明,渲染出市井的鲜活气息。接下来,词人写道,渔人用鱼换酒,得酒后欣然在船头转身归去,动作细节生动,凸显其洒脱性情。词的最后,词人写道,岸上农事繁忙,水上传出清越的渔歌,展现劳作的节奏与生活的恬静悠然。
感慨壮丽景色 在洪泽湖流域,有富陵湖和古泗水。汤调鼎、汤调鼎和黄景仁来到这里,感慨壮丽景色:富陵湖有仙境,古泗水有涛声。
富陵湖有仙境 富陵湖,淮河下游诸湖中规模最大,位于洪泽湖大堤西北,淮阴以南,南抵盱眙,皆富陵湖之故地。明代以后,洪泽湖大堤不修,淮黄并灌,清康熙年间,富陵湖遂与洪泽湖、万家湖、泥墩湖等淮河下游诸湖汇成真正意义上的洪泽湖。同富陵湖同名的富陵县故城位于古淮水的右岸,今洪泽湖中,为西汉初年所设置,辖境包括今洪泽湖区部分地区。王莽篡权,改富陵为虏县,至东汉初裁撤富陵县。东魏时一度复置富陵县,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终废,存在750年左右。如今,富陵县城、富陵湖名称皆已湮废。
汤调鼎,明末清初官员。诗人在游览还没有汇成洪泽湖的富陵湖时,被其独特的自然景致所陶醉,从而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富陵湖》。诗中,诗人通过洪泽湖蜃景的虚实描写,表达了对洪泽湖美景的赞美,展现了对历史文化的追忆和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
汉武秦皇久劫灰,那知湖市见蓬菜。 三山恍惚生鳌背,百雉分明绕鹿胎。 水墨云中林壑翠,霏微烟里画图开。 地邻咫尺神仙岛,金掌何须接露台。 诗的开篇,诗人写秦皇汉武追求长生却成历史尘埃,引出洪泽湖上突然显现的蓬莱仙境(蜃景),暗含对帝王求仙的讽刺。接着,诗人用神话意象描绘蜃景:传说中的东海巨鳌背负三座仙山,城墙延绵,仙人居所,展现了虚实交织的奇幻画面。接下来,诗人以水墨画般的笔触渲染蜃景的朦胧美感:云雾缭绕中青山隐现,烟雨迷离间画卷舒展,突出自然光影的变幻。诗的最后,诗人点明仙境近在眼前,无需效仿汉武帝建承露金盘,表达了对自然奇观的赞叹和对求仙的否定。
王效成,清朝中后期诗人。诗人在游历已汇入洪泽湖的富陵湖时,还以为洪泽湖就是富陵湖,受到其美丽风光和渔民勤劳生活的启发,结合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感悟,创作了这首诗《富陵湖渔歌》。诗中,诗人展现了渔民们撒网捕鱼的劳动场景,表达了对自然美景和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鲤鱼落底网沉河,白鱼浮颈网截波。 大船揽下小船上,鱼不能飞奈网何? 外河水比里河高,湖上麦田白浪淘。 可怜涨过三百里,鱼散东西有底捞。 诗的开篇,诗人描写不同鱼类的捕捞场景:鲤鱼因沉入水底被网捕获,白鱼则因浮游水面被网拦截,这反映了古代渔民对不同鱼类习性的观察及捕捞技巧。接着,诗人描述大船与小船的协作:大船可能负责围堵或驱赶鱼群,小船则灵活收网,两者配合使鱼群无处可逃,凸显渔民的集体智慧。接下来,诗人描绘道,淮河、黄河等外河水位上涨,倒灌入富陵湖等里河,湖畔麦田被洪水淹没,白浪滔天,影响了鱼类的生存。诗的最后,诗人写道,洪水泛滥后,鱼群被冲散至各处,渔民难以集中捕捞,这既表现自然力量对渔业的影响,也暗含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古泗水有涛声 黄景仁(1749年~1783年),清朝诗人。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诗人游历到泗水,登上泗上楼,由眼前的景色引发对自身命运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于是写下了这首诗《登泗上楼》。诗中,诗人通过自然与历史的宏大叙事,表达了对人生漂泊、社会动荡的感慨,展现出思乡之情与对现实的无奈:
竟夜轰涛似鼓鼙,登楼水势与云齐。 百灵自掣龟山缫,万怪须然牛渚犀。 对此茫茫空禹迹,笑人寂寂有隋堤。 故乡东望扬州近,说到风波梦已迷。 诗的开篇,诗人描绘整夜波涛如战鼓般轰鸣,水势汹涌直逼云霄,营造出动荡磅礴的意境,暗喻诗人漂泊生涯中的不安与困顿,反映其一生怀才不遇的境遇。接着,诗人化用大禹治水时锁镇水怪无支祁于龟山的神话,象征人类对自然力量的驯服;同时,以现实中的“万怪”横行作为反讽,隐喻社会乱象与人生困境。接下来,诗人写道:面对茫茫的淮水,大禹治水的遗迹已没有什么用处,暗含对治水不力、盛世不再的感慨;写隋炀帝修建的堤坝已成寂寥废墟,讽刺人力胜天的“虚妄”。诗人以“笑人”自嘲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深化了虚无感。诗的最后,诗人东望扬州,故乡已近在咫尺,却因现实阻隔而无法归去,梦境亦被扰乱,凸显诗人对安定生活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
撰稿人孙玉清: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人,淮安市政协、洪泽区政协特聘文史研究员,淮安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淮安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洪泽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特聘研究员。
《溯源洪泽》编辑部 总 编:夏宝国 副总编:张敏 王海洋 孙玉清 蒋厚健 主办: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 洪泽论坛 出品:洪泽湖大禹诗词研究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