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员既要做课堂的观察者,更要做教师成长的同行者。” 这是区初中语文教研员罗老师常挂在嘴边的话。从事教研工作14年来,她始终以“赋能教师、服务教学”为宗旨,在教材钻研、课堂打磨、教师培养的路上步履不停,用专业与热忱,引领着我区初中语文教师,成为大家心中的“引路人”。 作为语文教研员,罗老师深知“吃透课标、用活教材”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根基。面对新教材、新课标,一线教师的核心困惑是“新课标太抽象,不知道怎么落地”,“新教材不知怎么教”。为了将抽象的课标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指引,罗老师积极搭建“理念—实践—成长”的桥梁,以“精准解读”破局,让新课标“看得见、摸得着”。她深入学校,以“精准解读、靶向指导、多维赋能”为路径,带领广大老师研读课标,剖析课标核心精神,帮助一线教师了解课标,用课标指导教学实践,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践行”的转变。 如今各校的语文老师们,在单篇教学的基础上,都会积极尝试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探索,比如情境教学、任务驱动、单元整体教学、活动探究等。同时开展“课标+教材”联动解读,开展跨文本对比研究,比如结合教材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卖炭翁》对比教学,在朗读、阅读、鉴赏、表达与交流等语文实践活动中体会杜甫与白居易的民生情怀,落实课标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实现“文化自信”。以《白杨礼赞》与《井岗翠竹》为依托,探究托物言志类散文的教学内容与思路,让教师们看到“新课标如何在一节课中落地”。 “坐在办公室里搞不好教研,必须扎根课堂。” 这是罗老师的教研准则。每次到学校调研,她总是尽量多的听课,认真的笔记,尽量多的与老师们交流。听完课,她从不拖延,也从不说大话“套话”,总会直击课堂问题,聆听老师的设计意图,给老师针对性的建议与意见,或教材研究、或课标理解、或学生学习效果、或教学方法与教学环节设置、或教学细节问题等。她提议老师们课堂上要减少 PPT 数量,充分开展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流等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活动,展现自我。针对作文教学“批得多、改得累,学生进步慢”的问题,她建议老师们尝试同伴互评与老师靶向面批的模式,引导教师从“全批全改”转向 “精准指导”。 罗洪英常说:“教研员就像‘铺路石’,让教师走得更稳、更远。”她在日复一日的备课指导、课堂打磨中,用专业托举起教师的成长,用热忱浇灌着教学的沃土。这位“甘为绿叶”的教育行者,仍在教研的田野上步履不停,做教师成长最坚实的同行者,做教学质量最忠实的护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