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漫进洪泽湖幼儿园的活动室时,孙芳老师已蹲在积木区,指尖轻拂孩子搭歪的“城堡”:“你看,要是把这个三角形积木当屋顶,会不会像童话里的小房子?”她的声音曾穿过城市的玻璃窗,也沾过乡间泥土的芬芳,始终稳稳落在同一个方向——孩子的心。 在乡镇幼儿园任教时,她为让留守儿童爱上课堂,用玉米秆、花生壳做教具。那些在城里孩子看来寻常的材料,到了乡村孩子手里,变成了“小火车”的车厢、“小动物”的粮仓。有个叫乐乐的孩子总爱独自坐在角落,孙老师观察了三天,发现他总盯着窗外的麻雀发呆。第二天,她带了鸟窝模型来教室:“我们一起给小鸟做个家好不好?”那天,乐乐第一次主动举起了手,用树枝搭出了歪歪扭扭的“鸟窝”。后来,这个“鸟窝计划”成了园里的特色活动,而乐乐的笑声,被她写进《幼儿观察手记》的第一页——那里还夹着几根孩子当年用过的树枝。 有次区里评优课,她准备的“有用的汉字”活动试课时,发现自闭症儿童朵朵始终不参与。当晚,她重新设计方案:带着朵朵走到街道,寻找各种店面的汉字,把它做成朵朵寻找汉字的绘本。正式上课时,当朵朵用手指碰了碰绘本上的图片,台下的评委悄悄红了眼眶。这堂课后来拿了市优课评比一等奖,但孙老师更在意的是,朵朵回家后,第一次主动对妈妈说:“妈妈我们一起去寻找汉字吧!” 同事们总说:“孙老师的眼睛像带了放大镜,孩子的小心思瞒不过她。”新转来的孩子不爱吃饭,她观察到孩子总盯着别人的勺子看,第二天就带来了一把印着恐龙的勺子;有孩子说话结巴,她就组织“悄悄话游戏”让孩子们对着玩偶讲故事。她常说:“幼儿教育没有大事,就是把每个小事做进孩子心里。” 去年教师节,孙芳收到一张来自大学的明信片:“孙老师,我还记得你用玉米秆做的小火车,现在我成了机械工程师,想给你造真的小火车。”寄信人是当年“鸟窝计划”里的乐乐。她把明信片压在观察手记的扉页,第二天照旧蹲在活动室里,和孩子们一起,把积木搭向阳光能照到的地方。 光阴似箭,孙芳教过的孩子有的已考上大学,有的像她一样成了老师。而她始终守着这片“童心田”——泥土里埋着玉米秆的童趣,手记里藏着种子的微光,掌心托着的,永远是下一颗待发芽的童心。 转载来源:洪泽教体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