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载讲台守望 用热爱点亮教育星河 1993年的春天,22岁的汪晓枫第一次站在洪泽湖畔小学的讲台上,阳光透过木窗棂,在她教案本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三十载春秋流转,当年的青涩青年已鬓染霜华,五十出头的她却依然把根扎在教室的土壤里,用热爱的光照亮一届又一届孩子的成长路。在淮安市洪泽湖实验小学的校园里,书写着一名小学英语教师的平凡与不凡。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汪晓枫老师始终坚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五十多岁的她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紧跟教育改革步伐,将多媒体技术与英语教学深度融合,把枯燥的单词变成朗朗上口的儿歌,把复杂的语法藏进趣味盎然的情景剧。 这份对课堂的执着,让她的身体悄悄亮起了红灯。手术前一晚,她坐在病床上,手机屏幕亮到深夜——不是和家人交代病情,而是微信交代学生作业细节:术后第二天,麻药劲儿还没完全过,她拉着护士长的手问:“我几天能出院?”医生建议休养1个月,她术后一周便要求返校,家人反对,最终被她“学生的课不能断档”的坚持而说服。 那段时间,湖小的教室里便出现了一个蹒跚的身影。担心术后行动迟缓,她每天提前半小时到教室,扶着讲台做好课前准备;为不影响教学效果,她单腿支撑着椅子完成每节课;看到她忍着疼痛批改作业,年轻教师主动帮忙,却被她婉拒:“我清楚每个孩子的情况,好给他们针对性的辅导。”学生与家长都为此感动,她却微笑着说:“教了一辈子书,看着孩子们在眼前进步,比在家躺着踏实多了。” "小学老师是孩子品格的雕塑家,手里的刻刀得有爱。"担任德育主任的十余年里,汪晓枫的办公抽屉里总锁着一本特殊的"宝贝"——厚厚的"爱心台账"。翻开泛黄的纸页,密密麻麻记着孩子们的故事:哪个孩子家庭困难需要文具资助,哪个孩子因父母务工缺乏陪伴需要心理疏导,她都记得清清楚楚。 去年深冬的一个清晨,汪晓枫在早读课上巡视,发现坐在第一排的小荣总把脖子往校服领子里缩,双手藏在袖口里不敢拿出来。下课后,她轻轻拉起孩子的手,冰凉的小手冻得通红,校服外套里只穿了件洗得发白的旧毛衣。她没多说什么,转身回办公室取来一件崭新的羽绒服,"来,穿上试试。"她帮小荣拉上拉链,整理好帽子,"这衣服口袋大,上课手就不冷了。"这样的故事,在汪晓枫老师的从教生涯中并非个例。她常说:"德育不是讲道理,是把心贴近孩子的心,他们冷了,你递件衣;他们难了,你搭把手,品格的种子自然就发芽了。" "汪主任是个'永动机'!"这是同事们对她的评价。每天清晨,她总是第一个出现在校园。直到傍晚,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的灯才熄灭。五十多岁的人,爬楼梯比年轻教师还快,电脑前做PPT能熬到深夜,同事劝她"悠着点",她却说:"我这辈子就干了教育这一件事,看着孩子们懂事、进步,比什么都值。" 如今,汪晓枫依然每天穿梭在教室与德育处之间,在洪泽湖实验小学的晨光里,她用三十载春秋的坚守,为孩子们撑起一片晴朗的天,也为自己的教育人生,写下最动人的注脚——热爱可抵岁月长,平凡亦能闪星河。转载来源:洪泽教体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