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叶托举桃李 用丹心书写华章 ——记淮安市洪泽实验小学教师徐凤 “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这句话被徐凤老师写在备课本的扉页上,一写就是26年。自1999年踏上三尺讲台,这位中小学高级教师以“绿叶”自喻,在洪泽实验小学的沃土上默默耕耘:她用爱心融化孤僻孩子的心房,用教研让语文课堂绽放温度,用责任照亮师生共成长的道路。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的背后,是她用青春写就的“春风化雨”四字箴言。 “小博,今天的科学小讲堂该你当‘小老师’啦!”清晨的阳光里,徐凤老师笑着把讲台让给那个曾在课堂上模仿动物叫声的男孩。2018年接手班级时,小博的孤僻像一层厚厚的茧。徐凤没有简单批评,而是在他课桌里悄悄放上《昆虫记》,课间蹲下来听他讲“独角仙的盔甲有多硬”,趁他不在时召开班会:“每个同学都是独特的星星,我们要学会互相照亮。” 三个月后的班级绘画比赛,小博的《星空下的校园》拿下一等奖。当徐凤把奖状递给他时,男孩突然小声说:“老师,您像月亮一样亮。”毕业那天,小博爷爷攥着锦旗在办公室门口站了很久,老泪纵横:“徐老师,您让这孩子重新开口笑了啊!”这样的温暖故事在她教学生涯里不断上演——多年后,学生寄来长信:“您教我们用‘心’读课文,现在我才懂,那是教我们用‘爱’读世界。” “语文不是冰冷的知识点,是带着体温的生命对话。”这是徐凤常对青年教师说的话。为了让课堂“有温度、有深度”,她的备课本永远写得密密麻麻:《桂花雨》的教案里夹着手绘的桂花枝,《红楼梦》的批注旁贴着学生的创意读后感。2021年准备市级公开课《桂花雨》时,她带着教研组磨课到深夜,把“摇花乐”设计成沉浸式体验——当孩子们闭着眼睛感受“桂花雨”落在手心的触感时,听课老师红了眼眶:“这哪里是教书,是在播撒生活的诗意啊!” 广泛的阅读让她的课堂如源头活水。书架上,《儿童文学心理学》的书脊磨出了毛边,《给教师的建议》里夹着三十多张便利贴。这种积淀化作20余篇省级刊物论文、50余项教学成果奖,更培育出“阶梯式预习案”这样的创新——让学生像爬楼梯一样拾级而上,在自主探索中爱上语文。她主持的三项市级课题结题时,评审专家评价:“徐老师的研究,始终带着泥土的芬芳。” “徐副校长的办公室灯,永远为我们亮着。”新教师李老师至今记得,入职第一年试讲《狐狸和乌鸦》,徐凤陪着她磨课12遍,从板书设计到语气语调逐字推敲。当李老师捧着区级优课一等奖证书回来时,徐凤正趴在办公桌上批改青年教师的读书笔记,红笔在“教学反思”栏写着:“教育是让更多人看见光,再成为光。” 作为教导主任和副校长,她推动的“共享课堂”成为学校名片:每周三下午的“开放日”,年接待听课百余次;带领团队编写的校本教材《运河边的童年》,让学生在寻访家乡文脉中厚植家国情怀。在她倡议下,“读书节”“作家进校园”等活动声名远扬,学校获评市“书香校园”,语文成绩连续八年稳居全区前列。而她总说:“成绩是副产品,成长才是真命题。” 暮色中的教学楼,徐凤办公室的灯常常最后熄灭。窗台上那盆绿萝,是小博毕业时送来的,如今已爬满整个窗框。26年教育路,她就像这片平凡的绿叶,以谦逊的姿态托举着桃李芬芳,用丹心书写着育人华章。在洪泽教育的沃土上,正是无数如徐凤般的教育者,以热爱为根、以坚守为壤,让每个孩子都能像小博画里的星星,绽放出独特的光芒。
转载来源:洪泽教体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