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熙熙攘攘的二菜场,远处传来了‘咚—咚—’的剁肉声,那声音不疾不徐,整齐流畅,堪比直击人心的流行音乐。再定睛细看,一位穿橘黄色上衣的中年女子正挥着厨刀,每一下都落在砧板中央,轻重均匀,冻肉被利落分块。那动作看上去十分娴熟流畅,这位经营者正是二菜场冷冻食品区58号摊主朱士玉。
58号摊位并不大,长约2.5米,宽约1.5米,台面却被利用得恰到好处,各式冻品分门别类,井然有序,像等待检阅的士兵,有鸡腿、鸭腿、鹅肫、鸭肫、鸡爪、翅根、鸭四件……摊位后方,仅容一人转身的空间,堆放着备货的纸箱和必要的工具。在偌大的市场里,这确实是个不起眼的角落,稍不留神就可能错过。
然而,对于朱士玉而言,这不足四平米的空间是她扎根洪泽城区的土壤,更是她理想发芽、幸福栖居的地方。
朱士玉,洪泽区岔河镇其虎村人,她和天下父母有着一样的心愿,心里总装着孩子的未来。1998年初秋,为给年仅四岁的儿子铺就更好的求学路,她和丈夫毅然离开岔河镇的老家,举家迁往县城。
最初四年,她像许多进城务工者一样,在几家私营企业间辗转谋生。流水线上的连轴转,总与接送孩子的时间撞车,日子在匆忙与焦虑中拉扯。
生活的重担和现实的困境,迫使她和丈夫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租下二菜场一个冷冻品摊位。自己当老板,时间能相对自由些。从此,朱士玉的人生轨迹便与这58号摊位紧紧缠在了一起。
23年寒来暑往,周而复始。她用一个女人最宝贵的年华,成就了冷冻食品生意,把孩子培养成人。这小小的摊位,承载了一个母亲深沉的爱与责任,也见证了一个普通劳动者最朴素的奋斗史。
虽然当初选择更多是出于生活所迫的“无奈”,但天性阳光、善良、坚韧的朱士玉,却硬是把这份“营生”过成了值得骄傲的“事业”。
在她看来,做生意和做人一样,根基在于“诚信”二字。她常说:“对顾客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昧着良心赚钱,丢了口碑,砸了招牌,得不偿失!”
这份诚信,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上。分量上,她的电子秤总校准得毫厘不差,从不短顾客一两一钱。在质量把控上,她更是近乎苛刻。进货时,她必定仔细查看生产日期,挑选色泽新鲜、日期较近的商品。
有一次,她进了五箱鸡腿,开箱验货时发现其中一箱颜色有些发暗,与其它四箱明显不同。她立刻拿起手机联系供货商,坚决要求更换。供货商说:“问题不大,你混着卖,价格我给你便宜点。”“那不行!”朱士玉一口回绝。“我自己看着都不放心的东西,怎么能卖给顾客?”这箱有问题的鸡腿最终被退了回去。在她看来,守住质量底线,就是守住做人的底线,也是守住摊位的生命线。
在二菜场,朱士玉的笑容比招牌还显眼。她的摊位前经常围着人,老主顾们不光认她的货新鲜、价格公道,更爱那抹带着真诚自然的笑。“在她这儿买东西,不光吃得放心,看她笑盈盈的,心里十分敞亮。” 张阿姨提着刚买的带鱼,笑得合不拢嘴。
她的笑容也像润滑剂,化解着菜场里难免的小摩擦。一次,一位上了年纪的顾客找到了一位年轻的女摊主:“你少找我两块钱!”年轻的女摊主坚决否认,你来我往两人吵得脸红脖子粗,许多买菜的人停脚围观。朱士玉见状,赶忙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了两元钱给了上了年纪的顾客:“大妈,这两块钱您先拿着,别气坏了身子。可能真是忙中出错,算我的。”顾客的愠怒在她的笑容和诚恳面前很快消散。事后朱士玉对这位年轻的摊主说:“做生意和气生财,不要因小失大。”女摊主红着脸还了钱:“玉姐说得对,我当时太冲动了,今后一定改。”
其实笑容的背后,是无数的辛苦和坚持。23年来,除了大年初一,朱士玉天天早晨 4:30分起床。开始是由闹钟定时提醒,后来变成了生活习惯,到时间就醒。夏天菜场大棚上热下蒸,汗水不停地流,浸透了衣衫;冬天北风凛冽,手脚冻得直哆嗦,有时实在受不了,就在原地不停地跺脚、搓手取暖。
每当看到这些,家人十分心疼。朱士玉77岁的老父亲总念叨:“一大家子,就数大玉子最苦。”
丈夫也时常劝:“辛苦这么多年了,不要干了。”
在北京工作的儿子更是心疼母亲,他说:“妈妈,我现在能养活你,你就不要干了。”
面对家人的心疼和劝说,朱士玉总是说:“哎呀,你们别担心!我才五十出头,身体好着呢!现在正是干事业的年纪,哪能歇着?再说了,我这摊子开着,我自己感到充实,闲着反而浑身不自在!”
23年过去了,朱士玉不仅锻炼了自己,而且收获了友谊。
有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因为经常到摊位上购买冷冻食品,一来二去,她和朱士玉成了忘年交。老奶奶特别喜欢朱士玉,家中的事情也经常跟朱士玉谈起。她知道朱士玉忙起来没时间吃早饭,经常提着热豆浆、油条或菜包子来,塞给她就说:“趁热吃,凉了伤胃。”这份胜似亲人的关怀,总让朱士玉心里暖融融的。
后来老奶奶生病住院了,朱士玉得知消息,心里惦记着,特地抽空买了水果和营养品去医院探望。
有一天老奶奶的女儿来了,朱士玉见面第一句话就问:“阿姨身体好些了吗?” 当听到老奶奶因病过世的消息,朱士玉的眼泪瞬间就涌了出来。那个总给她送热乎早饭、像母亲一样慈祥的老人,永远地离开了。这份情谊,却深深地烙印在了她的心里。
有一位饭店老板,朱士玉至今未见过面,他总是微信下单,朱士玉按时把货送至指定的地点。老板不开店了,在离开前,他特意把朱士玉的微信推给了接手的新老板,并留言:“朱姐人实在,货也好,以后找她准没错。”这份来自陌生人的信任和认可,让朱士玉感动不已。“人家连我面都没见过,就这么信任我,把生意介绍给我。你说,我能不好好做吗?”朱士玉说起这事,眼里闪着光。
常听人说:“爱笑的人运气总不会太差。” 寒来暑往二十三载,冷柜里的肉品换了一茬又一茬,唯有她的笑容,在菜场的烟火气里始终带着温热。那笑容,不仅点亮了自家那方小小的摊位,温暖了顾客的心房,更成了二菜场里一道流动的暖光。
文:韩夕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