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后厨学徒打杂工到“淮安市技能状元”,王春波的奖状里藏着12年灶台前的日日夜夜;从“淮安市技能状元”到悦湖餐饮连锁董事长,王春波又用了12年。24年的火候,他把平凡的日子煅造出辉煌的人生。
王春波,1984 年 12 月 17 日出生,洪泽区岔河镇金李村人。
天赋也许是与生俱来的,小时候的他特别喜爱烧饭做菜,课本上的字竟然没灶台的火苗熟悉。农忙时节,天不亮父母就扛着锄头下地,他站在灶台前的小板凳上,学着母亲的样子焖饭、炒青菜、烧肉等。看着父母收工回家,吃上一碗热乎饭,是他那时最踏实的幸福。
2002年6月,他毕业于淮安区范集中学,为了他的前程,父母做了一桌饭,感谢本村缪师傅同意带孩子去南京学厨艺。席间,父母叮嘱王春波:要听话,要勤快,别给师傅添麻烦。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初到南京,迎接他的不仅仅只有繁华,还有繁重的学徒任务。学徒工什么事都干,洗菜、洗碗、扫地等。最难忘的是一次杀鳜鱼。那鱼足有两斤重,在盆里抓挠扑腾,背上的尖刺猛地扎进指头,血珠瞬间涌出来。他咬着牙没作声,继续刮鳞、开膛。等把20多条鱼全收拾完,手指已经肿得像根胡萝卜,连握刀的力气都没了。期间,同批来的三个学徒工因吃不了苦半途走了。
没有历练就没有成长。王春波以勤快、聪明获得了师傅们的青睐。一年后,从打杂工升任配菜工,他终于可以摸到厨刀了。
刀工是配菜台的“门面功夫”,讲究的是“快、准、匀、美” 四个字,王春波把缪师傅的话刻在心里,经常提前来到后厨,为的是多练。又一年过去了,他右手虎口磨出的茧子换了两层,菜刀用坏了两把,案板边缘被剁出深深的凹槽。再看他配菜,刀起刀落间,土豆成丝、萝卜成条、肉成片,快得像一阵风。师傅们常站在旁边看:“春波这刀工,闭着眼都比别人准。”这是他在烟火里踩出的第一串沉稳的脚印,通向更远的灶台。
2004年6月,他在江苏省知名烹饪大师吴如杰的提携下,来到了宿迁国际饭店,开始了长达8年的厨师生涯。这八年他与师傅形影不离,他也从最初的领班,一步步晋升为主管、厨师长助理,最终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厨师长。每当回忆起这段时光,王春波总难掩感激:“没有吴师傅这八年的倾心培养,就没有我今天的一切。”
在吴如杰看来,王春波不仅有年轻人少有的勤劳与厚道,更藏着一份与生俱来的厨艺天赋。他把王春波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知无不教,教无不尽。
就说烧 “软兜长鱼”,王春波起初总拿捏不好,做出来的长鱼带着股腥味。吴师傅指出王春波烧制的软兜长鱼开始的烫功未到位,粘液未去干净,火候和湿淀粉比例不当。吴师傅一一告诉他改进的方法。不止这道菜,后厨里的每道招牌菜、家常菜,吴如杰都这样逐个指点,王春波的厨艺也在这般细致打磨中突飞猛进。
年轻人难免有毛躁的时候,王春波偶尔也会出些小错,让师傅不太满意。每当这时,吴如杰从不大声斥责,只把他单独叫到办公室。师傅语气温和,道理却讲得透彻,既点醒了问题,又护着徒弟的自尊心。
由于王春波的突出表现,经层层推荐后,2009年4月,他被宿迁市人民政府授予“宿迁市劳动模范”。这一殊荣落在这个异乡年轻人的身上,实属罕见。
在多年的厨师生涯中,王春波脚踏实地,从基础做起。他认真研究食材的产地、生长期、特点。炒菜时,更是因材制宜。各种食材的下锅顺序,他都了然于胸。比如毛豆米炒肉丝,毛豆米必须先下锅炒至半熟,然后再下肉丝,这样才能把菜炒好。同样的茄子,产区不一样,特点也不一样。产自云南的茄子像冰淇淋一样,入口即化。而本地产的茄子皮厚肉老。圈养和散养的老母鸡口味完全不一样。散养的吃的是绿色植物,炖出来的味道鲜美,而圈养的肉质松散不够醇厚。
随着厨艺日渐成熟,王春波开始琢磨 “稳定” 二字。他发现同一道菜换个厨子做,味道可能差很远;即使同一个人,今天心情好放多点糖,明天累了少放半勺盐,味道也不一样。客人来吃饭要的是每次都一样的好味道。
他开始尝试用 “数字化制作” 来保证菜肴的成熟稳定。酱制料和卤制料按固定的配比进行量化操作,数字化制作确保了菜品的质量,避免了以前那种一厨一味、一天一味、一顿一味的现象发生,稳稳锁住了菜品的最佳风味。
2014年6月,在第二届“淮安市技能状元”大赛中,王春波荣获企业职工组中式烹调师第一名,被淮安市人民政府授予“淮安市技能状元”荣誉称号。
进无止境,2025年1月创办了悦湖印象明档餐厅,同年3月筹备即将9月份开业悦湖国际宴会艺术中心。该中心建筑面积为12,000平方米,拥有11个不同风格大小的主题宴会厅。角色的转变让他体会到了全新的责任。以前下班就能回家;如今做老板,得等店里所有事捋顺了才能歇脚。从前管好灶台就行,现在要操心食材采购、员工管理、客源维护,样样马虎不得。遇上厨师忙不过来,他还得系上围裙亲自上灶。
餐厅开业以来,生意比预想中更红火。他说:“这是顾客对我的认可,他们的支持就是我往前走的动力。”
陈女士经常来店里做客,她说:“他家口味、菜价、环境都可以,适合工薪阶层消费。去过几次,就是包间不好订。”
朱先生说:“性价比好,每次去他家都能吃到新的菜品,特别喜欢吃他家的小杂鱼,每次来都得点上一盘,少了它跟少了魂似的。”
生活中的王春波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待员工亲如家人。如今餐厅15 名员工里,有一半以上跟着他干了七八年。“每个员工背后都维系着一个家,不管店里赚不赚钱,员工的利益必须先保证。” 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餐厅里,44岁的贵州籍打荷师傅,跟着他干七年了。从刚来时啥也不会的新人,到现在成为能独当一面的快手,她总说:“跟着王老板这些年,不光学了手艺,心里也踏实。在洪泽这他乡能遇到这样的好人,真是我的福气。”
55岁的孙厨师长是镇江丹徒人,和王春波相识20多年,2004年起便并肩工作。2019年,孙厨师长家里遇困急需资金,王春波二话不说用自己的房产做抵押,帮他贷到 20 万元解了燃眉之急。“患难见真情啊,这可不是一般朋友能做到的。” 孙厨师长感慨道。也正因这份情谊,他全家都迁至洪泽定居。
王春波的故事是无数劳动者凭技能改变命运的生动缩影。他用经历诠释着:平凡的岗位上,只要肯付出努力、能坚守初心,就一定能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韩夕玉、李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