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医务人员对基孔肯雅热的防控能力,规范诊疗流程,保障群众健康,近日,洪泽汇景新区医院在三楼会议室召开《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专题培训会。本次培训由侯守强院长主讲,全院相关科室医务人员积极参与,共同学习防控要点,强化专业能力。 培训会上,侯守强院长围绕基孔肯雅热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诊断标准、防控措施及应急处置流程等内容,结合国家最新技术指南,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解读。他强调,基孔肯雅热作为一种由伊蚊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防控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同时要加强病媒生物监测与管理,降低传播风险。 此次培训不仅帮助医务人员精准掌握防控要点,也为医院规范开展基孔肯雅热防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确保在必要时能够快速响应、科学处置,切实保障患者健康安全。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CHIK)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感染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关节痛、皮疹为主要特征。基孔肯雅热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流行范围呈持续扩大趋势。 (一)发热:急性起病,发热以中低热为主,部分患者可为高热,可伴畏寒、头痛、背痛、全身肌肉疼痛、畏光、恶心、呕吐等。热程多为1~7天。 (二)关节痛:为基孔肯雅热的显著特征,可为首发症状。初始为单个或两个关节疼痛,常在24~48小时内出现多个关节疼痛,可呈对称性分布。 (三)皮疹:多数患者在发病后2~5天出现皮疹,常分布在躯干、四肢、手掌和足底,也可累及面部,为斑疹、丘疹或斑丘疹,疹间皮肤多正常,呈斑片状或弥漫性分布,部分伴有瘙痒。数天后消退,可伴轻微脱屑。 (四)其他:可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头痛和肌肉疼痛等非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淋巴结肿大伴触痛,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主。 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不会通过人与人直接传播。 1、防蚊灭蚊:清除积水,使用蚊帐、驱蚊剂 ; 2、避免在蚊虫活跃时段(清晨、黄昏)前往草丛、水边 ; 3、出现疑似症状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旅行史 。 洪泽汇景新区医院始终秉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通过常态化培训提升医务人员专业能力,为群众健康保驾护航。未来,医院将继续加强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为构建安全、健康的医疗环境贡献力量。 编辑 | 王娟 褚梦雨 审核 | 侯守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