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洪泽湖】第39期 9.1《宋代诗家词人赋写古淮水的波澜起伏》(一) 使节维护国家形象 孙玉清
编者语 浩浩洪泽湖,清清白马湖,巍巍高家堰,美美张福河,幽幽古灌区,悠悠古龟山,依依老子山……这里就是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因全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而得名的洪泽,古迹众多,目前怀抱三处世界遗产,即洪泽湖大堤、张福河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和洪泽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而其所拥有的洪泽湖文化,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渊远流长,底蕴深厚,博大精深。现在,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与洪泽论坛联合开设《溯源洪泽》栏目,并设置系列子栏目,特邀洪泽地方文史专家解读洪泽湖文化,旨在增强文化自信,让洪泽湖文化得到进一步发扬传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舞凝聚人心,全身心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子栏目《诗中洪泽湖》,主要以历代诗家词人所写的洪泽湖诗词来分析解读洪泽湖文化。2024年度,孙玉清参与主编了由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百里画廊三百首》一书,本部书由《运河开启隋唐篇》《盛衰骤转两宋篇》《漕运畅通元明篇》《河工治理清朝篇》《保卫家园烽火篇》五个篇章组成,主要展现有关大运河淮安百里画廊段的历代经典诗词。本次,撰稿人孙玉清撰写《宋代诗家词人赋写古淮水的波澜起伏》这篇文章,分别从“使节维护国家形象、政治家期盼民族富强、大师家寄寓社会稳定、文学家关注苍生命运、词家祈求山河无恙、诗家祝愿神州太平”等六个部分,来帮助领会本部书的第二篇章《盛衰骤转两宋篇》,本期解读这篇文章的第一部分《使节维护国家形象》。
悠悠古淮水,满满爱恨情。同是映日红,感时花不同。
淮河,古称淮水,位于长江与黄河之间,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四渎”,当代已被列为我国七大江河之一,其干流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山区,由西向东,现在流经湖北、河南、安徽、江苏4省,在江苏省扬州市三江营入长江,全长约1000公里,总落差196米,洪河口(位于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以上为上游,长360公里,地面落差174米;洪河口以下至洪泽湖出口中渡(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为中游,长490公里,地面落差16米;洪泽湖中渡以下为下游,有4条出路:第一条路通过三河闸,出三河入江水道,经宝应湖、高邮湖在三江营入长江,是为入江水道,长158公里;第二条路在洪泽湖东岸出高良涧闸,经苏北灌溉总渠在扁担港入黄海,长168公里;第三条路在洪泽湖东北岸出二河闸,经淮沭河北上连云港市,经临洪口注入海州湾,长243.6公里;第四条路通过淮河入海水道,自二河闸下游,紧贴苏北灌溉总渠北岸入海,长163.5公里。
古淮水,南宋以前,在盱眙(今淮安市盱眙县)以西大致与今淮河相似,至盱眙后折向东北,经淮阴(今淮安市淮阴区)向东到楚州(今淮安市淮安区),再转北至涟水(今淮安市涟水县)云梯关入海。当时并没有洪泽湖,古淮水干流河槽也较宽深,并且无堤。而隋唐运河泗楚段,正是借行原有的古淮水河道,顺流而下从泗州到楚州,而楚州正是古淮水河道与邗沟交汇处的重要中转站。为避免古淮水河道各种船行风险,北宋时期又在古淮水右岸修建一条由龟山运河、洪泽新河和沙河组成的新运河。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在宋徽宗和宋钦宗二帝被金军掳走后,隋唐运河通济渠段停止了漕运,隋唐运河泗楚段漕运也停止了,后古淮水成为宋与金之间的疆界。自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宋人防金兵南下在豫北决黄河起,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铜瓦厢决口止,这700 多年间,黄河南流抢夺古淮水河道入海,让原古淮水两岸大大小小的湖泊连成一片,形成洪泽湖,同时也给曾经风景秀丽、物产丰富的淮河地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破坏,河道以及周边的湖泊泥沙淤积非常深,土地盐碱化十分严重,水患频繁,沿岸百姓的灾难无穷无尽。
宋代经历了由北宋到南宋的剧烈波动,面对同样的景色,不同时期来过泗州至楚州之间的古淮水两岸的宋人,对古淮水有着不同的感受,赋写其波澜起伏。宋人曰:“人间多少事,全在故事中。”在古淮水上,以苏轼为代表的北宋诗人怀念故国辉煌,以杨万里为代表的南宋诗人挺起民族脊梁,一段段喜怒哀乐的真情告白震憾开场。
在古淮水畔,在使节中,有出使北宋的高丽国使节,又有更多出使金国的南宋使节。他们来到这里,望着古淮水,有的难掩内心的喜悦,但更多的是难掩内心的忧愁。南宋使节们惊叹优美风光,映衬悲凉景色,感慨山河破碎,祈祷失地收复,写出了对国家形象的维护。
在两座山:惊叹优美风光 在古淮水畔,有一位是高丽国出使北宋朝的使节,还有一位是南宋朝庭出使金国的使节。他们分别登上古淮水畔南岸的龟山、第一山,惊叹优美风光。
高丽使节眼中风光 朴寅亮,高丽使臣,北宋时期神宗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以礼部侍郎身份出使北宋。诗人在出使宋朝的过程中,途经淮河畔的龟山,并被其美景所吸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发了创作灵感,写下了这首诗《过龟山》。诗中,诗人以过龟山的经历为题材,以景写情,以情抒意,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反映了对此次旅行的留恋和当时中韩文化交流的盛况,更反映了早在宋代龟山已蜚声海外的事实:
岩岩峻石叠成山,下著蠙珠一水环。 塔影倒垂淮浪底,钟声摇落碧云间。 门前客棹洪涛急,竹下僧棋白日闲。 一奉胜游堪惜景,故留诗句约重还。 诗的开篇,诗人展现了龟山的壮丽景色,通过塔影倒映在淮水中,钟声摇曳在碧蓝天空之间的描绘,呈现出山水交融、自然和谐的美景。接下来,诗人描绘了门前船只的快速行驶和竹下僧人的闲适生活,形成对比,突出了景色之美和游人之闲。诗的最后,诗人表达了对这美景的倾慕之情,将胜游的经历化为诗句,以表达对美景的怀念和重游的愿望。
宋朝使节眼中风光 阎苍舒,南宋官员,曾以吏部尚书使金,贺正旦。淳熙年间,诗人以试吏部尚书使金,贺正旦,在途经淮河游览“第一山”时,被壮观、秀丽的自然景色所震撼,从而产生了创作的冲动,写下这首诗《第一山》。诗中,诗人通过对淮河山峦美景的描绘和高度评价,展现了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东南第一名山的独特见解:
极目平淮渺莽间,翠峦特地起烟鬟。 要渠天下无双手,题作东南第一山。 诗中,前两句,诗人展现了辽阔的自然景观,站在高处,远眺淮河两岸,只见平原广阔,一望无际;远处的山峦苍翠欲滴,云雾缭绕,宛如美人头上的烟鬟,显得格外动人。后两句,诗人表达了对这座山的独特情感和高度评价,形象地说明了这座山的雄伟壮观,以至于天下无人能及。诗人认为,这样的山峦应当被赞誉为“东南第一山”,这不仅是对其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对其在地理和文化上重要地位的肯定。在诗中,也隐约地体现出淡淡的忧愁,这么美的河山岂能沦入于金国人之手?
在古淮河:映衬悲凉景色 王卿月、范成大作为出使金国的使者,先后来到古淮水边,用诗篇映衬悲凉景色。
淮河晚景 王卿月(1138年~1192年),南宋时期官员、山水画家,曾任太府卿、金国生辰使。绍熙三年(1192年),诗人以吏部尚书的身份担任金国生辰使,前往金国祝贺金主生日,返回途中船行淮河眺望夜景时,联想到自己多次官场变迁和国家的动荡,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长淮晚望》。诗中,诗人描绘了“长淮晚望”时所见的景象,抒发了自己的情怀和感悟,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
目断长淮渺莽中,孤城突兀倚层空。 寒砧几许递秋信,渔笛一声横晚风。 龙吐晴云岚气白,鸦翻落日水天红。 扁舟今夜宿何许,赤壁断矶芦苇丛。 诗的开篇,诗人描绘了淮河的宽广无垠和孤城的高耸挺立,展现了淮河的自然风光,也表达了对孤城的赞美之情。接着,诗人通过写秋天的景象和渔笛的声音,暗示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寂寥之情。接下来,诗人运用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将自然景色与自己的情感紧密相连,展现出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诗的最后,诗人通过询问“扁舟今夜宿何许”,反映了其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也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淮河日景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诗人、书法家,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曾作为泛使出使金国。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闰五月,诗人从临安出发,出使金国,沿途写了七十二篇七言绝句,《渡淮》是第一首。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八月十一日乘船过淮河的情景:
船旗衮衮径长淮,汴口人看拨不开。 昨夜南风浪如屋,果然双节下天来。 诗的开篇,诗人展现了船只在淮河上行驶的壮观景象。接着,诗人写淮河两岸的人们被船只众多、旗帜密集所吸引,汴口的人们争相前往观看,人多到拥挤不堪。接下来,诗人以夸张的手法描述了昨晚的南风引发的巨浪,犹如房屋般高耸,暗示了航行的艰难。诗的最后,诗人写两节船首尾相连的情况,形象地描绘了船队浩荡前行的气势。但诗人意识到这样的心花怒放只是暂时的,离开这里继续前往金国占领的中原失地,心情会逐渐低落,悲伤将随之而起。
在洪泽镇:感慨山河破碎 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高宗百般屈辱地与金人媾和,订下了“割唐、邓二州,以淮水中流划疆”的和约。自此以后,古淮水就成了宋、金二国的分界线,而古淮水畔的洪泽镇是宋金分界线上的重要城镇,宋人出使金国,金人南使宋国,都要经过洪泽镇。在这里,杨万里、虞俦,面对南北两岸不同的风景,再也无心欣赏,感慨山河破碎。
直接表达感慨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南宋主战派官员、文学家、理学家,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曾任金朝贺正旦使接伴使。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高宗百般屈辱地与金人媾和,订下了“以淮水中流画疆,割唐、邓二州界之”的和约。自此以后,淮河就成了宋、金二国的分界线,而淮河畔的洪泽镇是宋金分界线上的重要城镇,宋人出使金国,金人南使宋国,都要经过洪泽镇。杨万里于淳熙十六年(1189年)以焕章阁学士的身份作为金国贺正旦使的接伴使来到处于宋金边界附近的洪泽镇,去迎接金廷派来的“贺正旦使”(互贺新年的使者)。诗人来到洪泽镇北望中原,心中兴起无限感慨,遂写下了这四首绝句《初入淮河四绝句》:
一 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 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 二 刘岳张韩宣国威,赵张二相筑皇基。 长淮咫尺分南北,泪湿秋风欲怨谁? 三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四 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诉不堪。 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 在这四首诗中,第一首,诗人写入淮时的情况,交代了出使的行程,反映了抑郁的心情。第二首,诗人表示对造成山河破碎的南宋朝廷的谴责。第三首,诗人以眼前景物起兴,抒发感慨。第四首,诗人写中原父老不堪忍受金朝统治之苦以及他们对南宋的向往,感慨更为深沉。前两首侧重于诗人主观感情的抒写,后两首则为淮河两岸人民,特别是中原遗民代言,主题鲜明。
间接表达感慨 虞俦,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出使金国使节。宋孝宗乾道年间(1165年~1173年),当时宋金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和议,结束了一段漫长的战乱。作为使节,诗人出使金国途中,在初八日早晨从洪泽闸出发泛淮时,面对湖光山色、日出景象、水上行舟的动态等自然景观瞬间触发了创作灵感,写下这首诗《初八日早出洪泽闸泛淮》。诗中,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内心感受的抒发,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壮志难酬的无奈:
乾道年中再讲和,当时议者厌干戈。 长淮不管蛟龙怒,巨舰宁容鹅鹳过。 岁晚民方愁道路,天寒我亦困风波。 中流击楫非无志,时运相违奈若何。 诗的开篇,诗人点明了这一历史背景,表达了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接着,诗人描绘了淮河的壮阔景象。诗人用“蛟龙怒”来形容河水的汹涌澎湃,用“鹅鹳过”来形容船只的庞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不仅展示了自然的伟力,也隐喻了诗人内心的波澜。接下来,诗人反映了当时的民生疾苦。诗人通过“岁晚”和“天寒”两个意象,表达了百姓在寒冬中艰难跋涉的痛苦,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在风浪中漂泊的无奈。诗的最后,诗人表现了志向与现实的矛盾。诗人借用祖逖“中流击楫”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然而,“时运相违”四个字,又透露出他对现实的无奈和失望。
在古龙祠:祈祷失地收复 唐宋时期,在隋唐运河泗楚段古淮水畔要冲洪泽镇上建起了古龙祠,供南来北往的人们前来虔诚拜谒,让人们表示对皇灵的忠诚和对神灵的敬畏,期望国泰民安和繁荣昌盛。使节袁说友、许及之在使金前也来到洪泽镇龙祠拜谒皇灵和神灵,祈祷失地收复。
虔诚拜谒皇灵 袁说友(1140年~1204年),南宋官员,曾任吏部尚书、出使金国使节。诗人在出使金国前,前往洪泽镇龙祠朝拜时,看到淮河两岸的景象,联想到过去的历史和当下的局势,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谒洪泽镇龙祠》,发出对往事的嗟叹和内心的哀伤。诗中,诗人通过描写到洪泽镇龙祠朝拜的所见所感,融合了对忠孝的坚守、对神灵的信仰以及对过往的伤怀等多种情感,表达了对痛失中原大地的悲伤心情:
平生忠孝彻幽冥,稽首龙祠鉴此诚。 自是皇灵频震叠,也知神力解因成。 片帆以往无多路,百里之间只一程。 目断长淮嗟往事,孤哀有泪落边城。 诗人开篇,诗人表明自己平生秉持忠孝,其诚心可贯通幽冥,在龙祠前虔诚地稽首,希望龙祠之神能明鉴自己的赤诚之心,传达出对神灵的敬畏与祈愿,渴望得到神灵庇佑。接着,诗人认为皇灵频繁感应震动,知晓是神力化解因果,体现出对神灵护佑的感恩以及对神力的敬畏,觉得自己的虔诚得到了神灵的回应,困难得以化解。接下来,诗人描绘了乘船出行的情景,船只前行路程不远,百里距离仿佛只是短暂的一程,为抒发对过往的伤怀做铺垫。诗的最后,诗人极目远眺,视线被长淮阻断,不禁为往事叹息,为失地悲伤,孤独哀伤的泪水落在边城。这里蕴含着对过去经历的追思与感慨,流露出孤独、深沉的哀伤之情。
虔诚拜谒神灵 许及之(1141年~1209年),南宋官员、出使金国使节。袁说友在出使金国时拜谒过洪泽镇龙祠时并写下一首诗,以表示对忠孝美德的追求和对中原沦陷的悲伤之情。同一年,诗人出使金国前也来拜谒洪泽镇龙祠,当看到袁说友题写在祠中的这首诗时,并和了一首《和袁同年接伴谒洪泽镇龙祠韵》,展示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感悟,表达了对中原失地遗民的深厚情感:
鬼神为德著冥冥,不在牲牷只在诚。 护客往来今九度,感神昭假等三成。 长安妥帖平于席,画舫夷犹稳作程。 应鉴微衷有孤愤,中原却隔泗州城。 诗的开篇,诗人表达了对鬼神的信仰,认为其德行虽然神秘莫测,但对拜谒者而言,真正重要的不是祭品,而是内心的虔诚。接着,诗人描绘了多次前往洪泽镇龙祠的情景,强调了神灵的庇佑和人们的感激之情。接下来,诗人表达了对旅途的感慨,将长安城的安定和画舫的平稳航行作对照,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平静和对未来的期待。诗的最后,诗人表达了对中原沦入敌手的忧愤与无奈。诗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国家做出贡献,但自己和中原地区之间却隔着泗州城,难以到达。这种描写不仅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也揭示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撰稿人孙玉清: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人,淮安市政协、洪泽区政协特聘文史研究员,淮安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淮安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洪泽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特聘研究员。
《溯源洪泽》编辑部 总 编:夏宝国 副总编:张敏 王海洋 孙玉清 蒋厚健 主办: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 洪泽论坛 出品:洪泽湖大禹诗词研究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