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的传承上,每一次观摩都是根脉的固守 ,每一次探索都是自信的攀升。
5月17日,由洪泽论坛牵头组织的“探究洪泽历史,传承非遗文化,参观洪泽湖博物馆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共有25个家庭报名参与了这次活动。他们带着好奇与憧憬,走进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文化的殿堂,用双眼去发现,用心灵去感受,为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洪泽湖博物馆坐落于洪泽湖大道南侧的洪泽区文化中心四楼,是全国第一家以湖泊命名的博物馆。它筹建于 2004 年,如今已成为展示洪泽湖地区历史发展脉络、风土人情以及非遗文化的重要窗口。其外观或许并不张扬,然而内部却别有洞天,宛如一个神秘的文化宝藏库,等待着人们去开启。
刚走进洪泽区文化中心四楼,小朋友便像一群欢快的小雀儿在 “洪泽湖博物馆” 六个醒目而庄重的大字前自然地围成半圈,这是他们向往已久的地方。在剪纸非遗传人、讲解员肖兴莉的主持下,孩子们挺直脊背,像三排整齐的小树苗,他们与背后古朴的馆名共同定格成一幅充满希望的文化传承图景。那不断按下的快门声,如同一个个美妙的音符,奏响了文化传承的乐章。
在肖兴莉的带领下,小朋友们怀揣着好奇与期待来到了第一个展厅。一进展厅,大家的目光便被那尊镇水铁牛吸引住了。这只铁牛虽历经漫长岁月的洗礼,身上布满了斑驳的锈迹,但依旧威风凛凛,气势不减。那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孩子们一下子就被这镇铁牛吸引住了,那期盼的眼光仿佛想要从铁牛身上找出历史的答案。肖兴莉娓娓道来:“小朋友们,这铁牛可是用精铁铸就的哦,它已经默默守护洪泽湖324年啦!大家知道吗?传说在洪泽湖大堤上,曾经有‘九牛二虎一只鸡’,它们一起守护着水域的太平。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只剩下5只铁牛了,其中4只在我们洪泽境内。”
说到这里,肖兴莉笑着指向牛的两只大眼睛,继续说道:“传说只要在大堤上看见铁牛流泪,就知道要发大水了。” 孩子们一个个都听得入了神,仿佛回到了那个充满传说的年代,眼前浮现出铁牛守护洪泽湖的壮观景象。
继续前行,一幅精美的洪泽湖俯视图出现在脚下。孩子们仔细观察着这片神奇的水域。
此时,肖兴莉老师踱步到了俯视图的西北方向,她面带微笑,亲切地询问小朋友们:“小朋友们,老师现在站的地方是哪里呀?”孩子们眨巴着眼睛,一时间安静下来,都在努力思索着答案。她接着说:“这就是我们的家——洪泽城区。”话音刚落,小朋友们像是被点燃了热情,纷纷兴奋地围拢上来,争着看看脚下的家乡是什么样子,有的还忍不住惊呼:“哇,原来我们的家在这里!”
肖兴莉不愧为一个出色的讲解员,她又巧妙地抛出了另一个问题:“有谁能知道老子山在什么地方?”突然一个穿着红衣服的小朋友说:“在这儿。”周围的小朋友们投去羡慕的眼光,纷纷围拢上来。这位小朋友接着又说:“老子山有淮河,有洪泽湖,还有安淮寺,我和爸爸妈妈去过!那里的温泉可舒服啦!” 她的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仿佛又回到了在老子山游玩的快乐时光。
在 “天下粮仓”展区,小朋友看到了近代各种农具,有犁、耙、风车等农具,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农耕时代的大门。
在一座颇具年代感的粮食囤子前,肖兴莉老师语重心长地说道:“小朋友们,农民伯伯们种田可是非常辛苦的。有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古诗叫《悯农》,谁能背给大家听听呀?”,话音刚落,小朋友们纷纷举手。这时,一个小男孩迫不及待地站起身来,清脆响亮地背了出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肖兴莉老师立刻微笑鼓励道:“这位小朋友不仅背得十分流利,声音还特别响亮呢!更重要的是,他记住了这首诗所蕴含的道理——每一粒粮食都饱含着农民伯伯辛勤的汗水。”有一个穿粉色裙子的小女孩突然说:“我以后吃饭一定不剩饭了。” 这句话像一颗小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引发一阵稚嫩的讨论:“我再也不把不喜欢吃的东西从碗里挑出来扔掉了!”“妈妈说吃不完的饭要打包!”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在这充满童趣的交流中,对劳作的艰辛与粮食的珍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博物馆南侧,一艘古朴的五篷船静静陈列在那儿,它那古朴的造型、独特的结构,让人不禁想象当年渔民们驾驶着它在湖中乘风破浪、辛勤捕鱼的场景。肖兴莉老师站在一旁,耐心且细致地对船身的各个重要部位进行一一介绍,从船头到船尾,从船桨到桅杆,每一个部件都在她生动的讲述中仿佛有了生命。
两杆长约3米的鸭枪格外引人注目。这杆枪乃是洪泽区域极具传统特色的猎具,往昔主要用于湖上打野鸭。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它更是承载了一段英勇无畏的历史记忆。当听到中国共产党在洪泽湖地区组建 “鸭枪队”,队员们手持鸭枪袭击日本侵略者的水上运输队时,孩子们的眼中闪烁着崇敬与自豪的光芒。“我长大了也要当英雄!” 有一位高高的小朋友握紧拳头,稚嫩的脸上写满了对英雄的向往。
在博物馆的东南侧,精美的服饰与珍贵的出土文物让孩子们仿佛置身于一座文化宝库。看到小巧精致的三寸金莲,几个小女孩凑在一起,小声议论着古代女孩子的脚为什么这么小。当讲解员介绍到虎头枕寓意着吉祥平安时,一位小朋友说:“要是我有这么可爱的枕头,肯定每天都能做美梦!”
文物陈列间展示着洪泽地区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汉代的陶耳壶则别具一格,明代龙泉窑的瓷器温润如玉,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气息;清代的铜雕愚人夫妇,其雕刻工艺细腻入微,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每一件文物都仿佛在静静诉说着前世今生,让孩子们充满好奇。
活动结束时,孩子们恋恋不舍地离开博物馆。他们的小脑袋里装满了新奇的知识,小小心灵里种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种子会生根发芽,他们会成为洪泽历史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播者,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据悉,这是由 洪泽区新联会、洪泽区网络文化协会、洪泽湖博物馆、 洪泽论坛承办的公益参观博物馆活动。本次共有 25名参观者。至今已累计组织参观活动 2期,共有 50余名网友参加,益起出发——探究洪泽历史·传承非遗文化! (韩夕玉、宋梅珍、小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