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洪泽大地涌现出大批优秀青年创业者,他们怀揣梦想、奋勇争先,在各自领域“大展拳脚”,取得了骄人成绩。为展现青年创业者的智慧与拼搏精神,区融媒体中心联合团区委设立“逐梦青春·创业先锋”专栏。希望通过他们的故事,激励更多年轻人勇敢前行,投身创业浪潮,为洪泽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清晨,当第一缕晨曦穿透薄雾,东双沟镇泽峰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菌棚里已是一片忙碌景象。十几位五六十岁的农妇头戴斗笠、腰系围裙,在整齐排列的菌架间穿梭。”唰唰”的轻柔声响此起彼伏,一朵朵饱满的食用菌被熟练地采入筐中。“我们这些老姐妹都是附近的村民,跟着陈健干,既能照顾家庭,每天还能挣120块钱。”68岁的徐婶边说边麻利地采摘,双手动作轻巧而精准。在她身后,李婆婆正将装满新鲜菌菇的塑料筐搬上推车,汗水沿着黝黑的脸颊滑落,却掩不住满足的笑容。 这些农户口中的陈健,正是合作社的90后理事长。此刻,他正站在菌架旁,仔细检查着刚采摘的食用菌品质。陈健拿起一朵平菇,轻轻掰开菌盖,露出雪白紧实的菌肉,满意地点了点头。
转折:城市青年的返乡选择 时间回到2013年春天。23岁的陈健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是继续留在大城市打拼,还是回到家乡和父亲一起创办食用菌合作社?
“当时母亲身体不好,合作社刚起步又急需人手。”陈健回忆道。从小在田间地头长大的陈健,最终舍弃了城市工作,回到家乡从头开始。
创业初期的艰难远超想象。“第一次下地干活,连锄头都拿不稳,一天下来手上全是水泡。”陈健苦笑着回忆。更困难的是技术关,当时他对现代农业几乎一窍不通,连最基本的病虫害防治都不了解。
成长:“多面手”的蜕变之路 为了尽快掌握农业技术,陈健开启了疯狂的学习模式。他的手机里存着数十个农业专家的联系方式,书架上摆满了种植技术书籍。“只要有培训机会,不管多远我都去。”他这样说道。
在食用菌领域,父亲有着30年的种植经验,这成了陈健的宝贵财富。“记得小时候,父亲经常半夜起来查看菌棚温度。”如今,这些“祖传”的经验通过父子俩的反复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种植方法。 经过几年磨练,陈健完成了从“农业小白”到“多面手”的蜕变。现在的他,既是技术指导员,又是采购员、销售员。 突破:羊肚菌种植的“三级跳” 2020年初,在一次行业交流会上,陈健第一次了解到羊肚菌的市场前景。“当时鲜品收购价每斤180多元,是寻常菇类难以比拟的价格。”这个数字让他心动不已。
但创业之路从来不会平坦。第一年试种,由于控温不当,二亩地的菌丝差不多全部被高温灼死,最终只收获了5斤羊肚菌。“看着满地枯死的菌丝,确实很受打击。”陈健坦言。2021年冬天,他调整方案再次尝试,却遭遇极寒天气。零下十几度的天气,大棚盖着保温被都不管用,连续两年投入的6万元血本无归。接连失败没有击垮这个年轻人。2022年,他又请教了专家,重新设计种植方案,终于在第三年迎来转机。“那天早上掀开大棚,看到满地冒出来的羊肚菌,手都在发抖。”陈健回忆当时的场景,眼中依然闪着光。如今,他的羊肚菌亩产稳定在500斤左右。担当:舌尖安全的“守门人” 除了担任合作社理事长,陈健还有一个身份——洪泽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村级协管员。每周,他都会准时出现在检测室,对即将上市的农产品进行抽样检测。“这个速测仪可以检测40多种农药残留,20分钟出结果。”陈健熟练地操作着设备。这种坚持也让他被评为“江苏省乡村振兴产业带头人”。荣誉背后,是他对“食品安全大于天”这句话的深刻理解。
“单打独斗成不了气候,要带着乡亲们一起干,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周边70余人就业。”陈健告诉记者。展望未来,陈健踌躇满志:“2023年合作社被审定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未来我们不仅要带动更多农户参与,更要走出一条规模化、高端化的新路子。”从“门外新手”到“菌类行家”,陈健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人生的华丽转身。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农人的智慧与担当,更看到了乡村振兴的无限未来。
转载来源:洪泽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