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的魅力,总在不经意间打动人心。走进位于水釜城内的岔河镇纪念抗战胜利 80 周年暨五一职工书画展,如同踏入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书法、盆景、画作…… 这里的每一件作品都是艺术爱好者与艺术家们写给世界的情书,字里行间满是对生命、对故土的深情眷恋。
漫步于艺术的殿堂,我的脚步不经意间停驻在一幅油画之前。初看画面的内容,既熟悉又令人愉悦。
我贴近细看,映入眼帘的是五颜六色的色块。随后,我下意识地往后退了一步,画面竟奇妙地变得清晰了一点,那些色块开始逐渐勾勒出具体的轮廓。我又情不自禁地再往后退了一步,这一次画面更加清晰,细节之处也愈发凸显。我退出四米外,一个春天的白马湖展现在眼前。天空白云悠悠,几艘小船停靠岸边,湖岸绿植繁茂,粉色花丛点缀其间。远处湖面小舟上人影悠然。整幅画面层次分明、色彩丰富、笔触细腻,营造出一片宁静祥和氛围,展现了白马湖的自然生态和美好风光。如此精湛的表现画法,无疑彰显出画家无尽的功底。
作者徐克斌是谁,我百度了一下,这不查不知道,一查着实令人惊叹,原来他竟是一位在艺术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大家。作为岔河籍人氏,他在艺术道路上硕果累累,不仅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还担任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历届理事。他曾在南京艺术学院担任戏剧舞台美术教研组组长,以其卓越的教学能力,荣获江苏省优秀教师称号。同时,他还是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正高级美术师,堪称双师型美术学科的杰出带头人。
在展厅中部,一组深色木质多层置物架格外引人注目,上面错落有致地摆放着形态各异的盆景。盆景中的松柏枝干虬曲苍劲,或盘旋而上,或旁逸斜出,叶片翠绿如碧,展现出自然与匠心融合之美。
在展览现场,我有幸见到了作者周舫老师。周老师虽已年届63岁,但精神矍铄,眼神中透露出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
20多年来,周舫老师全身心投入到盆景创作之中,精心雕琢出各类盆景100余盆。他的作品凭借独特的艺术风格与精湛的技艺在业内崭露头角,更得到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尹石的高度好评,这无疑是对他艺术成就的极大认可。
周舫老师热情地在现场分享起他的创作体会。他感慨地说,盆景艺术堪称 “无言的诗,立体的画”,从最初的素材到最终呈现出令人赞叹的景致,这其间是一个漫长且充满挑战的过程。在创作伊始,需要创作者凭借敏锐的观察力与丰富的想象力,依据素材自身的形状、纹理、姿态等特点,细致入微地考量它究竟适合塑造何种造型。比如,有的素材线条舒展流畅,便可以考虑塑造临水式盆景;有的素材枝干简洁、意境深远,可能更适合打造成文人盆景;而那些姿态险峻、垂悬倒挂的素材,则可雕琢成悬崖式盆景,呈现出一种惊心动魄、苍劲古朴的韵味。
然而,将素材培育成一件成熟的作品,绝非一蹴而就。通常需要进行多次造型调整,从素材的选定到最终成型,大约需要多年不等。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创作者必须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不被外界的喧嚣与诱惑所干扰,才能在岁月的沉淀中,赋予素材灵魂,创作出一件件独具魅力的盆景佳作,让这 “无言的诗,立体的画” 在世间绽放独特的光彩。
观赏画展时,我遇到了相识 40 多年的老朋友茹丹维。
茹丹维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擅长工笔画、摄影以及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其作品在各大报纸、杂志及书籍封面设计中被采用过数百幅。他的摄影作品最高奖是全国大赛二级收藏,现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白马湖书画院院长。
茹丹维以其细腻的工笔画技艺闻名。他花费四年多时间,完成了《三国演义人物百图》工笔白描绢扇 47 把、《红楼梦人物百图》工笔彩绘 32 把,以及白马湖景区墙体、船体、桥栏绘画 108 幅墙体、船体、桥栏绘画。他的作品不仅继承了传统工笔画的精髓,还融入了现代美术的装饰性之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茹丹维长期定居在岔河,这片土地对他而言,早已不仅仅是栖身之所,而是心灵的归宿。为了助力岔河乡村旅游的振兴,弘扬国学文化,在地方党委、政府的引领与支持下,茹丹维勇挑重担,成为这次岔河镇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暨五一职工书画展的核心组织策划者与积极筹办者。他满怀自豪地告诉我,本次书画展可谓成果丰硕,共征集到150多幅优秀书画作品,而且令人惊喜的是,所有作者几乎清一色都是岔河籍人士。这不仅展现了岔河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彰显了岔河儿女对家乡的热爱与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此次画展,茹丹维带来了10多幅新近创作的作品,题材丰富多样。而最令人称赞的,当属他的作品《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 。
这幅画作展现了发生在岔河大地上的激烈抗战场景。画面中央,“柘塘故里” 古老的砖石城墙巍峨矗立,岁月留下的斑驳痕迹为其增添了几分历史的厚重感。城墙上飘扬着一面鲜艳的“骑兵团”红旗,传递出坚定的信念与力量。
城墙前方的战场上,气氛紧张而热烈。几匹战马奔腾嘶鸣,四蹄腾空,仿佛要冲破画面而来。骑手们身姿矫健,神情坚毅。他们身着军装高举战刀,在飞扬的尘土中奋勇拼杀,有几个日本鬼子被砍翻在地。鬼子的形象与英勇的骑手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不知不觉间,我走到了一幅中堂之前。目光刚触及,便被文章的内容深深吸引。这篇文章主要描绘的是草泽河,字里行间满是对两岸风光的歌颂与赞美。字体遒劲有力,犹如苍松挺立,展现出一种雄浑的气势;笔画浓淡适宜。整幅书法作品显然一气呵成,既工整严谨,又流畅自如,彰显出独特而迷人的风格之美。
我怀着好奇与赞叹,仔细看向落款,竟发现这是我的老领导——洪泽区作家协会主席陈传银的作品。我们相识已经30多年了,在过往的印象中,我只知道他擅长写文章,笔下总能流淌出动人的篇章,却从未知晓他在书法领域同样有着如此深厚的造诣。他平日为人谦虚低调、与人为善。他不仅是我工作中的好领导,也是生活中的好兄弟,此时此刻,我对他的敬佩之情又增添了几分。
艺术是无价的,艺术是通灵的。书画展室外两位画家现场为小朋友们进行现场扇面作画。画作的内容完全根据孩子们的喜好。
这时,一位初一学生带着些许羞涩来到卢琴老师面前。卢琴老师亲切地问道:“小朋友,你想画什么呀?” 这位学生微微低下头,怯生生地应道:“我想……我想画个事事顺心。”卢琴老师听闻,眼中闪过一丝灵动的光芒,立刻回应道:“那我就给你画个柿柿如意吧。”话音刚落,画面的造型便已在卢琴老师脑海中迅速勾勒成型。只见卢琴老师胸有成竹地拿起画笔,笔锋在纸上轻盈游走,时而细腻勾勒,时而大胆挥洒,不一会儿,一幅精美的“柿柿如意”图便跃然纸上。一旁负责题字的老师,正是备受赞誉的“中国好人”裴安年,他那苍劲有力的字体,为这幅画作增添了几分古朴的韵味。
而在另一边,一位二年级的小朋友找到了韦向红老师,说出了想考第一的想法。韦向红老师微微思索了一下,便心领神会,随即拿起画笔,在扇子上专注地画了起来。只见色彩在韦向红老师的笔下肆意流淌,黄色、青色、黑色相互交织,逐渐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随着线条的不断延伸,画面渐渐清晰起来,终于,看出了那是一朵灿烂的向日葵。原来,这其中蕴含着“一举夺魁”的美好寓意。小朋友瞬间明白了这幅画的含义,兴奋得双眼放光,情不自禁地拍起了双手。那清脆的掌声仿佛是对艺术最美的礼赞。
(韩夕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