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选择儿科,就是选择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汪泽军医生经常这样对自己说。自踏入儿科领域18个春秋以来,他深深扎根在这片充满挑战与希望的土地上,始终如一地坚守着这份重于泰山的责任,书写出守护儿童健康的动人篇章。
汪泽军,1985年1月生,安徽省怀宁县人,2007年7月毕业于蚌埠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07年8月,经招录入职洪泽区妇幼保健院,现任洪泽区妇幼保健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公共卫生科科长。
初见汪泽军医生,正值洪泽区妇幼保健院儿科门诊忙碌的时段,儿科候诊区人来人往。在这片熙攘中,汪泽军医生的身影显得格外醒目。他皮肤白皙,面容和善,仿佛岁月在他脸上留下的只有温润。一副眼镜稳稳架在他的鼻梁上,镜片后的双眼透着医者特有的专注与温和,他说话更是慢声细语,饱含着对患儿和家长满满的关爱。
汪泽军说:“治疗儿童与成人有所不同,必须要有爱心、耐心、细心。诊断治疗时要努力消除孩子的害怕心理。”
就诊现场,一个小朋友因害怕打针而紧紧拽着妈妈的衣角,眼中满是恐惧与抗拒。汪泽军医生并没有着急替孩子看病,而是把手中的听诊器听筒递到孩子手里,他一边比划一边说:“这个东西能听听你身体里的声音,可有意思了,你听。”说着,就先把听诊器放在自己胸前,让孩子听听声音。等孩子不那么紧张了,他才慢慢把听诊器移到孩子身上。检查的时候,他还会鼓励小朋友:“你真乖,再坚持一下就好啦!”就这么几句话、几个动作,孩子的情绪慢慢稳定下来,不再抗拒检查。
在儿科这片没有硝烟却时刻与病魔短兵相接的战场上,汪泽军医生始终屹立在守护儿童健康的最前沿。2015年春天,一名三岁儿童在输液过程中,突然发生过敏性休克。只见孩子面色苍白、血压急降、四肢发冷、意识模糊,生命的烛光在狂风中摇曳。汪泽军医生挺身而出,他眼神坚定,没有丝毫慌乱,迅速而有条不紊地组织起抢救工作。他清晰快速地发出一道道指令:“立即停止输液,更换生理盐水!准备肾上腺素!”在汪泽军医生和整个医护团队争分夺秒的努力下,没过多久,奇迹发生了,孩子的各项生命体征趋于平稳,恢复了正常状态。一旁目睹了整个抢救过程的家长早已泣不成声,拉着他的手说:“汪医生您是我们孩子的救命恩人啊,您的大恩大德我们一家子永远永远铭记在心!”
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汪泽军也总能在复杂病症中找到关键。曾经有个反复咳嗽的孩子,在外院多次按普通感冒治疗却毫无效果。心急如焚的家长找到汪泽军,他仔细询问孩子的症状和日常细节后,怀疑孩子并非普通感冒。在询问过程中,他会时不时摸摸孩子的头,轻声安抚,让孩子在陌生的环境中也能放松。经过一系列专业检查,最终确诊孩子是患了咳嗽变异性哮喘。汪泽军表示:“这类病症容易被误诊,精准诊断对孩子的治疗至关重要,这也是我一直努力提升诊疗水平的原因。”。
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汪泽军医生不断提升自我。他说:“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推广,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适应形势,造福于社会。”因此,他积极参与院方组织的对外培训,多次到省市有关医院进修,就这样一次又一次的进修学习,让汪泽军医术日益精湛,成为患儿们更加坚实可靠的温暖守护者 。
除了临床工作,汪泽军还担任公共卫生科科长,他说:“儿童健康不仅仅是医生的责任,家长和社会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近年来,儿童慢性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肥胖、哮喘、糖尿病等疾病成为新的健康威胁。汪泽军认为,这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密切相关。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环境污染等因素都在影响孩子的健康,需要从预防入手,加强对家庭、社会健康教育的普及,努力减少或避免此类儿童疾病的发生。
有奉献必有付出,谈到自己工作中的遗憾时,他说:“到洪泽工作18年了,有16个春节没有回安徽老家与父母团圆。只能通过电话,听听父母的声音,心中满是愧疚。由于经常加班加点,所以陪孩子时间也少。”可即便如此,他的目光很快又坚定起来,语气沉稳地说:“但我从未后悔过,既然选择成为一名儿科医生,就是选择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为了守护更多孩子的健康,我甘愿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