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坝街道袁集村,有一道民间纯手工制作的美味,历经一百多年的传承,依旧散发着质朴的醇香,这就是三门的手工挂面。 三门是袁集村下面的一个自然庄台,制作挂面的历史悠久,至今已逾百年,历经五代人的传承创新,制作出来的挂面细若龙须、耐煮耐泡,入口绵润爽滑,得到广大食客的充分认可。
近日,沿着乡间道路,记者走进了三门一探究竟。这处庄台不大,目前常住人口900多,做挂面的有50多户,不时可以看到村民在自家门口忙碌着,有的在晒挂面、有的在抻面,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面香。 制作三门手工挂面,是一场耐心与技艺的双重考验。凌晨2点,村民们便开始忙碌起来。面粉与水在他们手中经过反复揉捻,形成的面团光滑而富有弹性。而后,把面团被分成大小均匀的小块,在特制的案板上将面团搓成粗细适中的面条,再一圈一圈盘绕在面棍上,这一系列动作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盘好的面需经过二次醒发,变得更加劲道。随后便是拉面的环节,双手握住面棍两端,轻轻发力,面条便如银线般泻下,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拉好的挂面被高高挂起,晾晒在院子里特制的架子上,接受阳光的“洗礼”。 做了40年三门挂面的赵建莲告诉记者,她23岁就跟着公婆学习做挂面,从最初的生疏到后来的熟练,一做就是40年。因着这门手艺,家里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现在,她每天能做100斤成品挂面,批发价在450元左右,纯利润超过200元。傍晚的时候都会有人定时上门来收,完全不用担心卖不出去,还有顾客慕名而来,找她定制手工鸡蛋挂面。这门手艺不仅为她带来经济上的收益,更让她在精神上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三门挂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百年之前。听村里的老人讲,袁集村的袁姓家族,来自苏州阊门,上世纪20年代兵荒马乱时逃难来到此地。袁姓家族兄弟八人,家丁兴旺,安家落户后形成一个40多口人的小庄子,其中老三袁应恕的挂面手艺更是一绝,很多人慕名而来,更有不少外地商人上门收购他的挂面,袁老三也将挂面手艺逐渐发扬光大,三门手工挂面由此声名鹊起。 三门挂面制作时间颇具讲究,通常从农历十月份秋季农忙结束后开始,到次年的农历三月份春耕前结束。这期间,空气湿度较低,便于面条中的水分快速蒸发,可以做到“早挂晚收”,短短一日便能制成。同时这一阶段气温较低,便于成品挂面长期保存。这段时间属于冬季农闲,家家户户做挂面增加收入已成为勤劳三门人的“规定动作”。现在的三门挂面批发价达到了每斤4.5元,市场零售价在每斤6元左右,比市面上常规面条的价格高出40%。
袁集村党总支书记袁安龙告诉记者,目前袁集村三门挂面已初步形成产业,全村有50多户村民从事这项工作,每年有300多万元的产值,给老百姓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为家庭增收致富增添了一个好的渠道。下一步,袁集将深挖三门挂面的产业潜力,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转载来源:洪泽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