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3-9-13 09: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省南京市 电信
八九十年代,就知道三河有个油田基地,那里生活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一万多石油人,基地就像一个小社会。但是,我从来没去过。等我今年8月24日受朋友之邀再去的时候,昔日的辉煌已经不在,看到的只是一处处的人去楼空和一片片的杂草丛生,那曾经的美好时光已经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因为基地人员搬到扬州而渐渐废弃,失去了往日的繁华。那一天接待我们的是留守下来的油田农场陶场长,他在油田基地工作三十多年,可以说见证了油田基地从繁华走向衰落的全过程。
陶场长是65年出生的,四川石油财经学校毕业后就分到油田基地工作,他的夫人也是油田职工。他说:“我八十年代分到这里的时候,正是这里发展最好的时候。只要是油田职工家庭,都可以分到一套房子,房子里设施齐全。基地里的幼儿园就有8所,还有3所小学、2所初中、一所高中和一所技校。”听陶场长说到技校,我记忆的闸门也打开了,因为我那时候教的学生中就有考到油田技校的,因为那时候江苏油田技工学校面向全省招生,而且包分配,工作待遇非常好。可是,当陶场长带我们去那些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看的时候,虽然学校的房子还在,早已看不见师生的踪影,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有的变成了生物有机肥料厂,有的变成了养牛场,还有的变成养鸡场等,更多的住房被长期闲置。那所有名的江苏油田技工学校现在也变成了“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训基地,进去一看,似乎昔日的风采依旧,什么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和运动场都有,甚至有康体中心,还真有大学的风范。
听了陶场长的介绍,又实地看了基地的建筑,我们都很好奇,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是怎么解决的?陶场长说:“这就是我们农场的作用了。我们基地有一万多亩,可耕地有5300多亩,目的就是解决油田员工的“米袋子”、“菜蓝子"问题。因为油田有好多职工的家属和孩子在农村,有了农场,可以解决夫妻两地分居问题,得到家庭团聚。因为家属可以到农场上班,这样既解决他们夫妻团聚,也解决她们的就业和子女教育问题。”为了让我们对整个油田农场有具体的感知,陶场长还带着我们开车围绕农田转了一圈。在转的时候,陶场长告诉还我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了改善油田职工的生活,除了供应粮食和蔬菜,我们基地每个月还给职工供应5斤鱼和蛋还有一只鸡”。他告诉我们哪里是鱼塘,哪里是养鸡场和养猪场。十年前,他们还开办了以油田第一口出油井一一“真六井”命名的酒厂。我们好奇地问:“如今,这么多田怎么管理的呢?”,“现在,职工少了,只能自种一部分有机稻鸭田,作为油田内部的有机米供应,其它都租出去了,包括闲置房、场地、鱼塘、鸡场和猪场等”。看着那么多农田并没有荒废,我们心里也多一些安慰。可是,看到很多宿舍楼人去楼空,周围长满荒草,还是不由心生凄凉。要知道,在上世纪七到九十年代,那里该是一番多么热闹的景象啊!
一个上万人的基地,除了解决人们吃饭、就业和上学的问题,还有一个问题也是必须面对的,就是医疗卫生保障。所以为了保障职工家属子女的健康,该基地又办起了职工医院。最近,医院反腐闹得沸沸扬扬,可我们听陶场长说:“我们那时候的医院是洪泽地区最好的,周边的四乡八镇人员都到我们这里看病,附近好多三四十岁人,都是在我们医院出生的哦!”同行的老韩深有体会地说:“我父亲的病就在这里看好的”。更有趣的是,陶场长他们现在的江苏紫京有限公司洪泽农场所在地就是原来的医院所在地。现在,医院的门诊楼、住院部、食堂和传达室等建筑都完好无损,只是看不到医生,更不见病人,除了农场用了部分房子,很多房子也都对外出租了。从接待我们的会议室楼上望出去,东边就是原来医院的宿舍区,一栋栋四层宿舍楼的墙上爬满了爬山虎,地上杂草丛生,已经看不到人影。陶场长说:“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这里是最热闹的,2000年,开始逐步往扬州搬迁后,这里就渐渐冷落了。”
看着眼前的医院和基地其它地方一样,已经繁华不在,心里虽有失落也是无可奈何。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油田技校已经华丽转身变成现在的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在医院隔壁的油田地质调查处,也挂起“少儿国际影视基地江苏分公司”的招牌,还有很多闲置房子办起了食品厂、纸管厂或者秸秆收储中心等,不过,因为油田基地早在2000开始就逐步搬去扬州,想要恢复昔日繁华可能很难了。我们在想:当时,如果能把油田基地人员留在我们洪泽三河该多好啊!留住人员,对拉动地方经济增长肯定有好处。现在我们到处招商,而当时如果能继续把基地人员留住就是最好的商机吧?好在,随着乡村振兴步伐的加快,基地周围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也希望油田基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很快融入地方经济发展,重现往日繁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