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3-4-18 07:5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省南京市 移动数据上网公共出口
正骨推拿 massage for bone-setting
用推拿手法治疗骨伤、脱位、伤筋等病症的中医骨伤科主要外治法。又称伤科推拿。
简史 正骨推拿历史悠久。中国周代就有专治骨折的医生,《周礼·天官》有疡医专处折疡的记载。晋代《肘后方》中首次介绍了用牵引等手法正复关节脱位。唐宋时期正骨推拿手法有很大发展,如唐代《千金要方》中记载的下颌复位手法至今还用于临床;《理伤续断方》中记载的揣、摸、拔、抻等正骨手法和肩、髋关节脱位的复位手法,首次运用杠杆力学原理,对后世影响深远。宋代《圣济总录》进一步总结了正骨推拿和用药封裹、膏摩等骨伤的综合治疗方法。元代蒙古族医治金创与跌打损伤救助的需要,促进了外伤科的发展,出现了正骨兼金镞科。元代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论述颈椎、肩、肘、髋、膝、髁等关节及髌骨脱位之正复与固定方法已相当先进。明清时期正骨推拿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如明代薛己的《正体类要》中所记述的正骨手法19条简明实用;王肯堂的《证治准绳》也记载了许多正复骨折的方法。清代《医宗金鉴》总结前人正骨手法的经验,概括出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法,即“正骨八法”之由来。1949年后,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对正骨八法进行了科学研究,又有改进和创新,充实和提高了正骨推拿的内容和水平。
应用范围 正骨推拿适用于以下方面:①肌腱损伤。肌肉、肌腱、韧带完全破裂者须手术缝合才能重建,但部分断裂者可使用适当的手法理筋,将断裂的组织抚顺理直,然后加以固定,可减轻疼痛并有利于断端生长吻合。②肌腱滑脱。在疼痛部位能触摸到条索样隆起,关节活动出现严重障碍,若治疗不当,可转化为肌腱炎,产生粘连。对此应及早施用手法使其回纳。③关节内软骨板损伤。多表现为软骨板的破裂或移位,以致关节交锁不能活动,通过适当的手法使移位嵌顿的软骨板回纳,可解除关节的交锁,使疼痛明显减轻。④各种关节的脱位、半脱位。人体骨骼由众多的关节联合而成,碰到意外情况,可造成关节脱位或半脱位,引起疼痛,影响肢体的功能活动,这就需要采用各种正骨推拿手法使其复位,然后根据不同情况配合固定、敷药、服药等治疗使之痊愈。⑤新伤骨折。凡新伤骨折,只要周身情况允许,正骨复位时间越早越好。正骨手法是治疗骨折的主要手段之一,手法操作的好坏,是骨折复位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医宗金鉴》说:“手法者,诚正骨之首哉。”
手法 正骨推拿根据其作用及适应证的不同,可分为正骨手法和理筋手法两类。
正骨手法 主要用于骨折和脱位,通过手法恢复骨与关节的正常解剖位置。正骨八法为正骨的基本方法。
①摸法。用手指指腹在患处周围进行触摸。凡跌打损伤、骨折、脱位、伤筋等,都要先用手触摸伤处,由轻手法逐渐加重,检查是否有骨擦音,是否骨折,是分离还是骨碎,是否脱位,是前脱还是后脱,或是伤筋。有时通过望诊可以看到畸形,但也应用手摸触。若为脱位,则还要看有无合并骨折症状。虽然通过X射线已可清楚地看到骨骼的形态,但对许多软组织损伤仍难以观察,而且X射线只能给人以平面的指示,手摸则可更直接地了解全貌。因此,摸法触诊在临床上仍有重要意义,是运用其他手法对症施治的先导手法。
②接法。将分离错落的断骨接合对位。外伤骨折,有搭叠、分离、骨碎、横断、斜断等类型。应根据各种情况慢慢地顺肌肉的自然长势尽量松解其痉挛,使用手法,将凸者复平、凹者复起、错者复接、碎者复正,然后再用器具固定,并以药物辅助。
③端法。脱位有完全脱位和半脱位之别。医生用两手或一手握住要端的部位,根据伤势轻重而用力。如髋关节脱位用力较大,下颔骨脱位或小儿桡骨头半脱位,则只要稍用力即可端好。脱位方向不同,用力方向也应有所不同,或由下向上端,或由里向外端,或直端,或斜端。医生须用手摸准脱位方向而施用手法复位,然后再缓缓活动其关节,使其恢复活动能力。复位要求及时、正确、不偏不倚,以避免出现长短不齐的后遗症。
④提法。即牵引法,又称拔伸法。主要是矫正患肢的短缩移位,恢复肢体长度。手法开始时按肢体原来的体位先顺势用力牵引,然后再沿肢体的纵轴对抗拔伸,借牵引力矫正患肢的缩短畸形。牵引法是筋骨取直的方法,现在临床牵引的方法很多,要根据伤势的轻重恰当运用,伤轻者不能重提,伤重者不能轻提。如果牵引力不当,可造成断端分离,若分离时间较长,肌肉会失去回缩强力,骨折将难以愈合。
⑤按摩法。“按”是用手指往下按压,“摩”是用手徐徐揉摩。适用于跌打损伤之后,骨未断折而肿胀不消,韧带肌肉紧张收缩,瘀结肿结在局部不散,软组织变硬,局部麻木。或者因为跌扑闪失,导致骨缝错开,气血郁滞,引起肿痛等。通过按压能使局部肌肉筋腱松缓,皮下血管神经得到通顺,使凝结变硬之瘀肿缓散。揉摩能活血止痛,消散肿胀,防止肌肉萎缩和韧带粘连。
⑥推拿法。“推”是手推动离位的筋骨使其回纳复位。缓缓推动局部肌肉,还可促进血液循环,松弛肌肉。“拿”是用两手或一手捏定患处,根据病情适当用力,慢慢地使离位的筋骨回纳复位,也用于捏动患者肌肉,由浅入深,一捏一松,以通经活络,增强血液循环,起到消肿镇痛的作用。这种推拿手法尤其适用于肿痛已基本消除,外伤已愈合,但仍有肌肉、韧带痉挛收缩,或肌肉韧带松弛而不能运动自如,或骨节之间稍有错落不合缝的情况。
按、摩、推、拿用于跌打损伤引起的肿胀瘀结,肌肉痉挛,瘀血不散,闪腰,岔气,颈部落枕,局部经络不通以致麻木等症,效果显著。对骨折或脱位,经手法复位后,在后期治疗中出现关节强直或肌肉痉挛收缩、韧带粘连、有碍血液循环而致肌肉逐渐萎缩者,亦须用此法治疗。
正骨手法的操作要求稳、准、敏捷,用力均匀,动作连贯,力量要轻重适当,切忌猛力、暴力。操作时注意力要集中,要仔细体会手下的感觉,观察伤处外形的变化,注意患者的反应,以判断手法的效果,并防止发生意外事故。正骨复位最好是一次达到满意效果,多次反复地正复,往往会加重局部软组织的损伤,使肿胀更加严重,复位更为困难,而且有造成骨折愈合延迟或关节强硬的可能。对体弱或有其他严重疾病,或多处复杂骨折的患者,正骨复位时应特别慎重,不可勉强行事。
理筋手法 主要运用于伤筋,即软组织损伤。其作用主要为调和阴阳,补虚泻实;舒筋活络,解除痉挛;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理顺筋络,整复错缝;松解粘连,消肿散结;疏通经络,温经散寒等。临床使用时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治疗阶段和收功阶段。理筋手法名目繁多,各个流派有不同的称谓。一般可分为几类:①镇痛手法。如点、按、推、震、散等手法。②舒筋手法。如弹拨、捻、捋、拿、揉、摩等手法。③活节手法。如摇、推搬、旋转、伸屈、牵抖等手法。④归合手法。如顺法、归合法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