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中考那些事
5月底将迎来2023年的中考填志愿,去年经历的一切依然历历在目。7月3号公布了2022年淮安中考分数录取线,随即也查询到了孩子的录取学校。悬着一个多月的心总算可以放下了。在那一个多月里,从填志愿前的纠结犹豫,到中考时的紧张焦虑,再到查询分数时的忐忑不安,最后到录取时候的些许安慰,这是一段深刻的经历。那一个多月来的心情,不知道用什么词汇才可以表达出来。说说这些经历,给今年参加中考的家长们一些参考。
由于疫情原因,去年的中考填志愿,学校没有安排开家长会,也没有线上交流。我们这些初三的家长,都根据自己孩子平时的成绩,结合班主任意见,家长之间互相加微信讨论决定的。对于几所热点高中的情况,也都是听家长在私下讨论的:某学校住宿好,教学质量高;某学校收费太高,住宿条件差,但是达线率很高;某校特色班文科很厉害;某校又将是一个新的热点高中……林林总总汇集到一起,反而让我更加拿不定主意。XZ离家最近,不用接送,还方便照顾,不影响上班。但是只收第一志愿,一旦选择了出去读,就没有回头路了。好在今年,听说改革了这一条,可以收第二志愿了,我觉得挺好的,可以留住很多优秀的生源。
孩子的成绩属年级中上水平,模拟也几次进入前100名,并没有十足把握冲淮安重点高中。我劝他说,跟你一起打算出去的同学,人家都愿意留下来了,再说,你到市区高中,都是尖子生,在班级被人碾压,会让自己失去信心的。哪知孩子丝毫没有动摇,坚定地说:“妈妈,你放心吧,就算我到了外面,在班级被人碾压,我也会努力赶上,绝不会自暴自弃的。”听了孩子的话,我有几分信心了。决定不管怎么样,我一定要支持他赌一把,要把“冲,稳,保”三个志愿考虑周全,给孩子留一条退路。
思索良久,考虑到每个学校一到三志愿的顺序不同,又参考了历年的录取分数线,稳妥起见,第一志愿没有填他想去的新淮,选择了低于新淮三分的清江中学。随后的几次模拟,孩子的排名到了年级200出头,我又开始焦虑失眠了,万一滑了怎么办?辛苦那么多年最后去了一所差的高中,所有努力都将付之东流。一连几天,我天天失眠,孩子倒是没有显出丝毫的焦虑,每次询问他要不要改志愿,他都坚定地说,不用改,我觉得可以的!
15-17三天的中考结束,孩子表现出一贯的自信,对考试结果仿佛志在必得。终于等到了26号上午八点,查分的时刻。我一上午没心情做任何事情,盯着手机看,直到八点半左右,群里有家长说已经查到了,我心脏狂跳,忐忑中结果出来是700多分,顿时心里猛地一沉。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的声音都哽咽了,眼泪也不争气地下来了。孩子那么努力上进,清晨闻鸡起舞,夜晚挑灯夜读,往往下了晚自习还在班级里学习。为什么老天不能眷顾他一点呢。看着孩子努力眨眨眼睛,没有让泪水滑落。我知道他心里肯定特别失落,我拍拍他的肩膀安慰他:“没事,还有机会,这个分数也不是很差的,有几个平时比你考的好的这次分数比你还低呢。”因为2022年总分比2023年多了10分,但是难度增加了,总体考虑会有2-3分的下降调整。一天的统计下来,高分段的人数也不少,我的心里开始局促不安,就等着录取分数线了。一天下来孩子已经调整好了心态,反而安慰我说,焦虑有什么用呢?走出考场那一刻就注定了是个什么结局。既然改变不了结局,那就坦然接受事实。
接下来的几天,真的是度日如年,每天各种打听,各种预估分数线的版本也在不断出来,心情跟着忽高忽低,每日浑浑噩噩。可既然是决定赌一把,输赢都有可能,就要做好最坏的打算。3号分数线出来,比第一志愿差了三分,被第二志愿录取了。还好,既没有赢得精彩,也没有输的狼狈。不好不坏,遇见的就是最好的。
8月9号带着孩子去新学校报名了,学校的整体环境很满意,设备设施齐全,有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教室宽敞明亮,全部实行小班制,不超过40人。又将是一个新的起点,三年来的陪伴,看着孩子一天天成长进步,我还是很欣慰的,只要他努力了,什么样的结果都不重要了。你若平凡,便承欢膝下,你若优秀,便展翅高飞。作为父母,我们只能竭尽全力把你举得更高。所有的路,只有自己一步一步去体验。不努力,再好的学校也成就不了你的梦想。
给这届中考家长的一些建议:作为过来人,我也是五月中旬才开始打听填志愿的事情。所以提前了解招生信息和孩子心怡的学校,很有必要。根据孩子实际情况来填报,万一滑档,最后一条退路要考虑清楚,能不能接收最坏结果。这两年减负政策下来,中考的题目并不难,往往实际考试比模拟要简单,所以考的是孩子的心细,基础题少出错。孩子有信心才是最主要的,既不能盲目自信,也不能太不自信。有时候,赌一把还有希望,不赌,你连赢得机会都没有。好的学校,学习氛围不同,你身边都是努力上进的同学,你还好意思拖后腿吗?这是孩子一直坚持说服我的理由。只要有信心,努力赶上,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中考和高考都不是终点,中考的失利,可以在高中的三年里追上来。小学拼的是习惯,初中拼的是勤奋,高中真的需要天赋了。初中接近满分的科目,到了高中不及格也是常有的事。根据孩子自身的性格,心理承受能力,家庭的配合度,选择最适合孩子的一条路,虽说有时候压力是可以变为动力的,但也有可能变成病历,无论如何,让孩子健康成长比什么都重要。再用三年的用心陪伴,不管什么样的结果,尽力了就好。还是那句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