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2-7-23 17:5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省淮安市 电信
往事未必如烟——水乡小镇
石板街,石桥,石码头承载着童年太多的记忆,曾几何时,老街石桥码头边的客船解缆系缆,上下客中有许多热血青年来来往往,为了崇高的理想奔走在淮宝大地,他们的往来聚会往往孕育着淮宝的重大事件。
浔河水年复一年的静静流淌着,哺育着小镇的父老乡亲,勤劳善良的人们深深地爱着这块土地,无论是坚守故土还是他乡谋生,只要提起老家,总会不由自主眼噙泪水,满满的自豪感。
小镇是一块历史悠久的土地,1987年五月二十四日南京博物院专家一行对镇南夏桥村境内一直被传为所谓“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古墓葬进行考察,确定为东周时代古墓群,这起码可以说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已有居民在浔河一带生息繁衍了,可惜由于人为破坏,当地百姓的法制观念、文物保护观念淡薄,加之政府也没有及时实施保护措施,村民们取土变现,挖出的汉陶罐、古铜镜、汉钱币等被外地文物贩子抢购一空,我邻居还买了个汉罐十五元用它腌咸鸭蛋。上世纪八十年代,方圆数十米的"大土堆”被一铲一锹蚕食殆尽,最后被手扶拖拉机一车一车的运进镇上填了河沟,河沟上面盖了房,从此就有了新的街道,这些街后来变成了淮宝路、振兴路……从此镇上繁荣起来,有了商场、商店、烟酒批发部、饭店旅馆等,街市的繁荣方便了群众的衣食住行,也增加了人们的收入,八九十年代的小镇只要逢集那真是车水马龙,人头攒动,购销两旺,南北望去,犹如上海外滩的人流,拥挤程度比肩省城公交车,买的卖的,讨价还价的,吆喝叫卖声震破了天,尽显人间烟火。
小镇三面环水,西有洪泽湖,东有白马湖,浔河穿镇而过,良田肥沃,稻麦香甜;水草丰茂,虾鲜鱼肥,偏古山阳镇一隅,实乃世外桃源,典型的鱼米之乡,驻足于此,令人流连忘返。
小镇民风淳朴,环境优美,明清时就有文人墨客隐居于此,三三两两举杯邀月,对酒当歌,吟诗作画,留有许多佳美诗文,令后人景仰。因有这样的氛围,这里的人们家境略好一点的对教育的重视那就不用说了,就是普通人家也是倾其所有供子女上学,以求将来有出头之日,读书可以改变命运的观念植入人心。晚清民国直至解放成立新中国,小镇人才辈出,可圈可点,但大多外出高就,有将军、外交官、名士、学者等;他们的身影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学以致用,发挥所长,贡献他乡。
这里的人们”休闲"文化也是一景,旧时小镇茶馆数家,闲时人们都来品茶听戏娱乐,一堆票友更是痴迷成瘾,经常一帮小老爹(旧时对街上年轻人的戏称)相聚吴家小圩的林荫道上,笙箫管笛,吹拉弹唱,如痴如醉,好不热闹。外地戏班来此一唱无不小心谨慎,唯恐出错;听爷爷讲旧时有一出戏中主角甩鞭下马,忘了一个拴马的动作,事后有好事者写了一纸条给班主:昨日戏中将军下马,未见拴绳马会跑哪去了?一时成了笑谈。现在想想虽出身梨园,勤学苦练,百密仍有一疏,实乃难免,知错就改,值得表扬。
实际上戏称小镇年轻人是“一班小老爹”的名头是民国初开始的。当时住在石桥南有名的拳师蔡泽民号润之,年约五十余许,家里开个银匠店,专做银饰品;闲时练武授徒,他练的是大小洪拳,形意、八卦、太极;也精通大刀、长矛、棍棒、九节鞭等,家中石担(土杠铃),石锁、沙袋一应俱全,身材魁梧,臂力过人,一招一式讲究实战,徒弟众多,是民间维护一方平安的有生力量,常有江湖勇士登门切磋技艺,无不败其拳脚之下心服口服。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侵犯我东北三省。一九三五年春国~民~党提出所谓全民皆兵,从淮安县抽派到小镇上七、八个教官,凡是18周岁至35周岁的男丁都要参加军事训练,有一次在镇北面北大荒进行队列训练,一个教官喊稍息向右转时,西街中队的一个在浴室跑堂的小伙子,因没休息好,累的没听清,还在稍息不动,为了立威,这个教官非常凶猛的对他胸部连击数拳,这人被打得蹲在地上疼痛难忍,街上一班小老爹早就对此人不服,遂互相使了个眼色,一拥而上,将这个教官痛打一顿,打的他抱头鼠窜到街上东滩找伪……保安大队长告状,说他们是……不然他们怎么敢打骂军事教官呢?又要伪……镇长……吴天林严查法办首要分子,事后吴天林冷笑一声:"哼"你到这个地方招惹小老爹,估计你没好果子吃,他也知道了是蔡拳师的徒弟干的,装模作样查了没甚结果,这个教官一气辞职不干了,滚出了岔河街,一时“岔河小老爹”不好惹的名声传了出去。
当时流传一句话“毛贼出不了老街”,因小镇四面环水,几个要道被北面李家木桥、中街石桥、南街上土地庙木桥及几个镇门阻隔,只要逢集街上突发情况有人口哨一吹,如信号一般,那些摆摊卖百货的、卖缸坛瓦罐、卖蔬菜、卖肉的、卖豆腐百页的、卖茶食的、炸油条打烧饼的……一色儿年轻人、中年人、冲入街心,且年轻人多是蔡先生徒子徒孙,想想看何等毛贼见此阵势不怕,犹如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真是插翅也难逃,也难怪伪……镇长……他们高看蔡先生。
上世纪四十年代,小镇许多年轻人投身革命,其中就有不少蔡拳师徒弟,他们艺高人胆大,和顽敌坚决斗争,在敌占区宝应、扬州等地展开锄…奸,有力的震慑了汉奸卖~国~贼。
解放后,淮宝地区的人们欢天喜地投入到建设新中国的热潮中,年轻人热爱习武锻练的习惯也一直保持下来,背街背巷的小院子,浔河大圩上,林间、田头、农舍也常见锻练的人群,没事举举石担子,甩甩石锁,翻翻跟头,打打沙袋,乐此不疲。
教员教导我们: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愚以为锻练身体,强健体魄在任何朝代,任何国家都不是坏事,往小说是强身健体提高精气神,往大了说有了强健的身体时刻听从国家的召唤去保卫祖国。
(原创,如雷同,勿对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