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洪泽,四川麻辣鹅几乎无人不晓。
当清晨阳光照亮洪泽县城大街小巷的时候,袁常江会按时打开位于东二街的四川泸州麻辣鹅店门,他的理想和希望就是从每一笔生意开始的。
也许是特色,也许是名气,也许是习惯,顾客纷至沓来。
玻璃橱窗后面的麻辣鹅重叠摆放,整整齐齐,饱满油亮,色泽诱人,让人胃口大开,看过之后就有想吃的冲动。
“老板,来两只麻辣鹅,微辣,调料分开包装,我要带到南京”,“好的”。
“老板6个翅膀1个肫”,“行”。
店外的顾客需求不断,店内的老板娘忙碌不停。她大刀开工,稳准狠,咚--咚--咚,流畅而快捷。鹅肉由整块变成了一排排。老板娘刀一抄底,成堆的鹅肉溜到盆子里了。拍点蒜泥,抓点葱,撒点香菜。一小勺麻辣油在不经意间滑入盆子里,盆子在她手中又颠簸了几下。倾倒、扎袋、传递,一笔笔生意在娴熟的操作中完成了。
就是这几位四川人,远离故乡,来到了洪泽,凭着聪明、执着、勤劳,把一道美食做到了极致,让人吃一回就忘不掉,其中的故事更耐人寻味。
四川没有“四川麻辣鹅” “四川麻辣鹅”成名在洪泽 “四川麻辣鹅”在洪泽响誉当当,可是在四川大多数人们不知道。
我问过四川朋友,他们说四川根本没有“四川麻辣鹅”这道美食。
为了验证这个说法,我在百度里分别输入了“四川十大美食”和“四川泸州十大美食”,根本没有麻辣鹅任何信息。
其实,“四川麻辣鹅”成名还是从洪泽开始的。
1990年2月25岁的四川省泸州市的潘国富和他33岁的二姐夫游忠德来到了在三河油田工作的大姐夫张光辉处。此前潘国富和游忠德在四川宜宾曾经有过两年麻辣鹅经营的经历,但效益不好。他们希望麻辣鹅这一手艺在洪泽能有用武之地。刚开始之际,潘国富和游忠德分别在三河油田地调处、三河油田技校、三河街道北侧的桥头摆摊。四川的辣,洪泽的鹅,优势互补,一个月不到,生意开始兴隆起来,每天加工的三十四只麻辣鹅不够卖。于是麻辣鹅很快在三河当地畅销起来。那时的麻辣鹅人们习惯叫着“三河麻辣鹅”,在洪泽当地很有名气。
1996年,袁常江来到了三河油田,跟着姑父潘国富学徒,经过手把手传授,一年后,袁常江在洪泽开店自主经营。经典的、特色的、传统的最具生命力,袁常江生意兴隆,一发不可收,到今天在洪泽县城已经营了25年。
潘国富对这位内侄非常满意,他说:袁常江聪明伶俐,会处人处事,是我最满意的一个徒弟。
三河油田撤走后,生意受到了影响,潘国富举家来到了淮安区经营他的麻辣鹅产业。袁常江则在洪泽继续实现自己的梦想。
谈到现在四川麻辣鹅发展的规模,潘国富告诉我,四川麻辣鹅发展很快,主要在江苏,安徽、山东少部分地区销售。从业户数有1000多家。从业人员主要来自四川省泸州市。都是亲戚带亲戚,朋友带朋友发展起来的。他这儿成了培训基地,来来往往,学徒不断,许多人学会了就去单干。潘国富认为市场很大,各做各的生意,大家富才是真的富。他自豪地说:90%多四川麻辣鹅经营户都是我们这个家族带出来的。
看似偶然的成功, 往往经过了千锤百炼 鹅肉是一种营养价值比较高的肉类食物,鹅肉蛋白质的含量很高,富含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一年四季人们都喜欢吃。不过夏天是麻辣鹅销售最多、最忙、最苦的季节。袁常江夫妇每天凌晨三四钟就要起身,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将鹅洗净后放入冷水锅中用中火烧开。打尽浮沫、血水后用冷水冲净,放入烧开的卤水锅中进行再加工。转小火卤2个小时后离火,浸泡30分钟出锅晾冷。
不同品种的鹅,不同季节的鹅蒸煮时火候不一样。火大了卤水容易烧干发黑变乌。只有用小火慢慢地浸入,才能发出理想的肉香。
经过了五六小时的精心准备,夫妻俩用三轮车将卤好的成品全部运至门市,七点钟左右开门营业。
门市开了,顾客一波一波的,直到晚上最后一位客人。顾客抱着希望来,带着满意走,交易之中充满着尊重和友好。
袁常江夫妇生活的规律要服从经营的需要,每天下午二点左右才能吃上午饭,晚上九点左右才能关门打烊。夫妻俩常常是每天只能休息四五个小时。每天如此,是对意志和身体的挑战和考验。
我问老板娘:这么累,值吗?她说:日子过的充实、活的有意义。每一份付出都会有收获,每一份收获都是顾客支持的结果。
在经营门市的调料台上,总能看到有一盆不起眼的辣椒油,麻辣汁,还有蒜泥、葱花、香菜等,看似简单,却是每家每户的“独门绝技”,调出来的麻辣鹅让你垂涎三尺,甚至迈不开步子。
收获的不仅仅是技艺, 还有感动和幸福 二十多年过去了,袁常江收获的不仅仅是技艺、财富,还有感动和幸福。
三河镇的王老板说:四川麻辣鹅是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今天终于买到了,口味太正,吃了真的上瘾,看见不吃的话浑身难受。
一位年轻帅气的小伙子对我说:我是从百度上搜“洪泽麻辣鹅”,找到了东二街,开车几十公里,没办法我们家大的小的都爱吃这个,老板娘服务态度也很好。
逢年过节,麻辣鹅的销量会大增,许多人会买好多只四川麻辣鹅分送给亲戚朋友,并且声明这是洪泽的土特产。
时光虽然在流逝,但洪泽这批麻辣鹅经营户们心无旁骛,依旧坚持着自己的事业,风雨无阻地出现在街头巷尾,顾客们仍然络绎不绝。唯一变化的是,劳动创造了一切:他们腰包鼓了,车子换了,房子买了,有的人娶上了当地的媳妇,还有的孩子上了大学,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工作。幸福感、获得感满满的,洪泽虽然不是他们的故乡却给他们带来了幸福和平安。
袁常江心中不止是只有自己。他感恩社会、感恩洪泽人民。他出资两万多元资助洪泽蓝天救援队,还经常救济周围困难的孩子和家庭。
袁常江说:人生哪有那么多轰轰烈烈,平平淡淡才是真。这辈子我就认准了做一件事,把“四川麻辣鹅”做好并传承下去,这是我最大的希望和快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