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诗词里,我们经常会发现“舅姑”这样的称呼,比如唐代诗人朱庆馀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见舅姑”。现代人结婚,媳妇要拜见公婆,古代为何要拜见“舅姑”呢?“舅姑”又分别指的谁呢?

在文学典籍中,我们会发现,古代人所说的“舅姑”就是指的公婆。早在战国时期,有书中就对这一称呼有所记载,书中说:“妇称夫之父为舅,称夫之母为姑。”出嫁之前,父母不仅要教导女儿为人妻之道,还要叮嘱女儿,在姑舅面前要小心谨慎。
如此看来,“舅姑”似乎是女方对男方父母的专有称呼,其实不然。据历史记载:昏礼,婿亲迎,见于舅姑。舅姑承子以授婿。意思就是,男方到女方家迎亲,见到女方父母,也叫“舅姑”。看来,“舅姑”有时指公公、婆婆,有时也指岳父、岳母。古代人为何要这样称呼呢?
这还要从原始社会的族外婚制度说起。在原始社会,实行的是群婚制。随着人类的进步,部落的形成,婚姻制度由原始群婚制发展到族外婚制。通常情况下,两个氏族中的同一辈人成婚,他们所生的孩子,女孩归女方氏族,男孩归男方氏族。下一代再结婚,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女方的公公,是母亲的兄弟;女方的婆婆,是父亲的姐妹。所以结了婚,人们还是习惯叫姑姑、舅舅。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侄女随姑”、“姑舅表亲”现象尤为盛行,同姓之间,是不允许结婚的。比如秦国和晋国,两国不同姓,便可以通婚,因此古代有“秦晋之好”的说法。
受“姑舅亲,亲上亲”的思想影响,古代近亲结婚现象时有发生。在现代,一些少数民族中,这种婚姻制度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