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2-3-29 17:5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 电信
前几天,小区物业老王对我说:“收废旧的人上门收旧物,地下车库你那辆自行车10元,处理不?”这辆车放在楼道里占位置,每次文明创建、卫生检查要搬来搬去,后来小区统一存放到地下车库一角,这一放6年多了。现在处理了,还真有点不舍得。
说到自行车,在上世纪70-80年代是稀罕物,同时又是身份的象征。那时,除了在邮局上班的人配备外,其他一般只有机关干部才有,那是公家(单位)统一配给的。父亲在县城里上班,周日骑上自行车回农村老家,老远处围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观望,停车后,大家都围上来摸这摸那,满眼的羡慕。
1982年,我在县二中念高中,三弟在县中读初中,父亲托人找关系弄了一张票,花了近200元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兄弟俩早晚争着练骑车,好早日会骑。练车时,后面车座上绑上扁担或宽一点的木棍,大人在旁边帮着平衡,不至于骑歪跌倒,即便如此,为了练车还是少不了甩跟头。好在我家住在体育场,练车地方开阔,中间有大片的草地,再跌倒也不拍受多大伤。因为只有一辆车,兄弟俩便轮流骑上学。这时候,自行车就像工厂里的机器一样,始终处于运转中。我离学校稍远点,所以骑得机会更多些。
1982年4月1日,我第一次骑上了自行车到学校,引来同学围看。语文老师布置周记,我用心用情写了感受,在全班作文课上作为范文朗诵。
人生有无数的第一次,第一次都会留下特有的记忆。作为代步工具的自行车,承载了像我们同时代的人难以磨灭的情感,它陪伴我从上学到工作30多年。前几年,购置了运动自行车(跑车)后,自行车就偶尔骑骑了。
现在,这辆自行车还静静地躺在地下车库里,等待有缘人收藏,或许可再度发挥它应有的作用。(dhgzh123,2022.3.29草成于办公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