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0-12-6 14:3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省南通市 移动
关于“有滋有味”语文教学主张的十大观点
有滋有味语文教学,是曹新龙近年来积极倡导的一项教学主张。以下是在探究、践行该主张过程中形成的“十大观点”,欢迎广大同行关注、指导
1.无滋无味非语文!有滋有味,应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自然追求、样态或结果。将之确立为一种教学主张,旨在警醒语文教师要追求语文教学的本真、本色,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上成高品质、高效益的语文课。同时,它具有自身独立的学术内涵和文化特质。(其他学科也大致如此,只是具体内涵及特质各有不同)
2.“有滋有味”语文教学主张,具有深刻的学理支撑。“有滋有味”,是修饰“语文教学”,不是修饰“语文”。“有滋有味”语文教学,不是在给语文学科定性,而是从“教学”角度,强调对语文教学设计及实施的深度优化。它几乎可以作为中小学一条“教学公理”,我们要不断去探索其运行规则,特别是基本的实施策略和相应的教学方式。
3.“有滋有味”语文教学主张,具有深远的探究意义。“有滋有味”语文教学,不是谁的发明创造,各地各校很多语文老师早已进行研究与实践(其他学科亦类似),我们只是试图努力使之更加明晰化、系统化以及品牌化。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躬身践行:它不仅事关老师的专业、职业和事业,还可以滋养他们的身心,提升他们生活和生命的质量。
4.不求当下的语文教学已做到“有滋有味”,但求广大教师都追求“有滋有味”。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基本取向是:立足两块基石,落实三个基点。两块基石是:一是教学要有意义,二是教学要有意思;三个基点是:以“尊重学生身心特点、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为出发点,以“优化语文教学设计、构建优质教学生态”为着力点,以“彰显学科文化特质、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为落脚点。
5.主张有滋有味”语文教学,不是要建构某种教学课型或教学模式,而是指向教学品质和课堂文化的深刻追求,强调教学生动性、生长性和生态性以及生成性的协同实现,不断促进学生学业发展、素养提升和生命成长。
6.践行“有滋有味”语文教学主张,必须追求课堂“四生”样态的整体形成,必须彰显语文学科文化特质,否则无论教学内容多么丰富,教学形式或手段有多少花样,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滋有味”。
7.语文教学要特别重视学生的“获得感”和“生长性”。即要通过适切的教学方式达到既定的、具体的、可感的课堂教学目标,同时使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能够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方面获得良好的素养提升,且这种提升是通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的“滋养”或“润泽”而实现的。
8.践行“有滋有味”语文教学主张,与教师的性格或心理特征没有必然关系,与教师的教学认识及习惯关系密切。
9.践行“有滋有味”语文教学主张,不但不会制约学生的学习结果(包括考试成绩),反而会让学生更喜欢语文教学、喜欢语文学科(也更喜欢语文老师),同时自然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益。
10.在践行“有滋有味”语文教学主张过程中,不但要关注教师“教”的方式,还要关注学生“学”的方式。同时要探究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及教学要求,并采取适切的教与学的方式。(曹新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