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了一个奖状给你,恭喜你出院!我们是江苏淮安的,欢迎疫情过后到我们那边玩。”3月8日,洪泽援黄石阳新县医疗队员刘洋,为出院患者送出了一份特别的礼物——“手绘出院奖状”,向几位在住院期间配合治疗、勇敢同新冠病毒斗争的患者给予奖励。这则“奖状”的故事被媒体广为传播。
日前,记者问刘洋:你是怎么想到画奖状的?“我看着他们慢慢恢复健康,很为他们高兴,夜里就画好了两个奖状。送给他们奖状,主要是给患者心理上的鼓舞。”刘洋说。
刘洋是洪泽区中医院手术室一名90后护士,湖北疫情爆发后,她主动请战,成为淮安市第三批援鄂医疗队成员。她对记者说:“工作时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带着时常起雾的护目镜,什么不干,呼吸也不顺畅。说不累是不可能的,但是也常常有感动。”
当地妇幼保健院一名儿科护士长,本身患有淋巴瘤,化疗结束在家休养期间被她的母亲传染上了新冠肺炎,在医院治疗20多天还没有痊愈。看着周围的患者陆续出院,她有点着急,经常问医护人员她什么时候出院。一天早晨,她又问刘洋:“我怎么还不能出院?好多人比我后来的都出院了。”刘洋走到她身边温和地跟她说:“你也胜利在望了,不要着急,你看你已经不需要高流量给氧了,来,跟我一起做简单的吹气球动作。”这个动作不仅锻炼肺功能,还能分散她的注意力。过了一会,她对刘洋说:“我确实有点着急了,我都在这20多天了,我就怕我最后一个出院,耽误你们回家,你们太辛苦了!”
那一瞬间,刘洋的眼泪突然而来,在眼眶里打转。“短短几句交流,让我非常感动。”刘洋告诉记者。
医院里哪里最危险,一定是ICU。疫情爆发,很多重症患者不得不进ICU,在那里工作被感染的风险最大,但是再危险的地方总要有人去。“我们这批65位江苏支援阳新县的兄弟姐妹们,就像一股绳紧紧拧在一起,共同奋战,抗击疫情。要说一点不怕那是假的,有时候也会怕。”刘洋说,“当时有一位93岁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奶奶,因为语言不通,我们有时候很难听懂她想表达什么。我们刚来的时候,她非常排斥,她可能觉得我们穿着很奇怪,有时候还会抓我们的隔离衣,向我们吐口水。但是我们知道她并不是有意为之,经常都是几个人一起去病房,帮她洗脸、洗脚、换床单,喂她吃饭。三四天后,她好像跟我们熟悉了、亲近了,便不再和我们‘为难’了。”
援鄂期间,湖北和江苏人民的兄弟情也给刘洋留下了深刻记忆。有一天,江苏医疗队一名医护人员出去买水果,卖水果的阿姨看她穿着江苏医疗队队服,不仅不肯收钱,还送了许多水果给她。阿姨说:“你们从千里之外过来支援我们,救助湖北患者,真的很伟大。这点水果不算什么,只是我的一点心意,谢谢你们!”队员们也经常把家乡寄来的金陵大肉包、扬州点心、南京盐水鸭等特色美食都带到医院,发给患者吃。很多患者和医护人员结下了深厚的友情,纷纷留下联系方式,相约疫情过后再相聚。
刘洋说,这次援鄂经历是她收获最多的一次“旅行”,在黄石期间,她收获了太多的感动,更收获了成长。“我听到阳新县副县长对我们远赴千里来支援的真诚感谢,我收到了患者对我们工作的认可、对战‘疫’的自信、对未来的希望,收到了黄石人民的感激,我受到了家乡亲人和阳新县人民给予我们的最高礼遇……我常常感动得要流泪。”刘洋说,此次援鄂经历已深刻在心里,将是她一生的财富,伴随她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