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广东当年制定爱国卫生条例时,之所以没有一禁了之,跟国家政策条文也有关。
在非典过后半年,国家林业局重新解禁了54种野生动物,其中就包括果子狸、鳄鱼、梅花鹿,而广东人消费量最大的蛇却未在解禁之列。此前,果子狸导致SARS的说法被科研人员“平反”。
广州当时就有18家餐厅拿到了野生动物经营许可证,可以名正言顺地经营包括果子狸在内的野味。王旭东说:“如果《野生动物保护法》重新明确禁吃,我们肯定也会修改。”
一方面是立法上不够完善,另一方面是南方尤其是两广地区吃野味的习惯早已经根深蒂固。
深圳在《禁止食用野生动物保护法》法颁布之前,有800多家经营野味的餐厅,每年销售800吨,仅蛇类的最高日消耗量就在10吨以上。事实上,养殖场并无法满足这个消耗量,最主要的来源还是没有经过任何检疫程序的野外捕猎。
不过,尽管林业局解禁了果子狸,但在“美食荒漠”北京等城市,禁止食用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多达1800余种,包括果子狸、 穿山甲、麻雀、蛇等,无论是野生还是人工繁殖,一律不得食用,这项禁令自从非典后就一直在执行。
北京向来不爱吃这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如果要靠食用野生动物彰显城市个性的话,我宁愿硬着头皮干一碗豆汁儿。
在吃不吃问题上虽然有分歧,但政策一直是鼓励养殖野生动物。我国在1988年颁布的《野生动物保护法》总则第一条就写有“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字眼,第十七条就写明:国家鼓励驯养繁殖野生动物。从这个层面来看,合法养殖户不应该承受这样的损失和污名,包括华南兄弟养殖竹鼠,在平常时期都是当地政府宣传的农业致富典型。
特种养殖已经在国内发展成非常庞大的产业。非典发生前,全国果子狸养殖场近1000家,仅湖南就有70多家。而随着果子狸成了非典元凶,果子狸产业很快遭到毁灭性打击。只不过随着林业局的解禁,到了2010年,果子狸的存栏量达到了10万头。2014年,江西万安县还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评为“中国果子狸之乡”,全县的果子狸存栏量达6000多只。果子狸和娃娃鱼早已经发展成了每年数亿元规模的产业。
梅花鹿也是一个被成功人工繁殖的品种,而龟鳖养殖更是数目庞大。2019年7月广东省龟鳖养殖存量8775万只,龟鳖类养殖场9.1万个,涉及人员近百万,总产值近1000亿元。这还仅仅是一类动物在一个省份的效益。
但这里的问题在于,人工繁殖的野生动物和野外生长的野生动物无法简单清晰地甄别,给管理部门带来执法困难。养殖场很容易披着合法的外衣,私下做着野生动物的非法交易。
比如《南方周末》曾在2017年做过一篇调查报道,得出的结论是:穿山甲很难被人工养殖,养殖场成了走私野生动物的保护伞。
这次新冠病毒疫情发生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就紧急行动,全面清理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和经营利用场所,无论是野外捕捉还是人工饲养,合法还是非法,野生动物交易被全面禁止。野味店一夜都关门了,甚至连牛蛙、甲鱼这些饭店里稀疏平常的食材也悄悄拿下了菜单,餐饮和养殖业损失惨重。
2月15日,求是网发文,中央领导要求,“食用野生动物的风险很大,但‘野味产业’依然规模庞大,对公共卫生构成了重大隐患,再也不能无动于衷了!”有关部门要加强法律实施,加强市场监管,坚决取缔和眼里打击非法节省动物市场和贸易,坚决革除烂食野生动物的陋习,认真评估传染病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的修改完善,抓紧出台生物安全法等法律。
而作为个体,树立一个正确的饮食观念也是当务之急。蛋白质获取早已经不再是问题,人们已经过了需要靠野味来改善生活的窘境,我们需要克制的是欲望和贪婪,少一些炫耀和猎奇。吃早茶喝糖水的广东人显得多么精致,而那些动不动贪吃、生吃各种山珍野味的中年男人则暴虐和油腻。
2006年,国内进行过一次野生动物大调查,吃野生动物的原因选择滋补的占32.4%,选择好奇的占31.1%,选择提高消费档次的占9.2%,选择味道的占27.3%。
不知道现在再做一个类似的调查,会得到什么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