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黄集街上众多的羊肉馆中,每家都有不同的特色:有的胜在汤味醇厚,有的赢在肉质鲜美,有的妙在调味独到。这些不同的特色交织在一起共同勾勒出黄集羊肉深厚的底蕴,大亮羊肉馆便是其中的一家。
大亮羊肉馆位于黄集街道北侧的一个居民区里,坐北朝南,两上两下。如果不是房子中间的招牌“大亮羊肉馆”,谁都会以为这只是一处寻常宅基地住房,绝不会想到里头藏着地道的羊肉风味。
迎出门来的是馆主陶大亮,看上去近60岁,他不擅辞令,眉宇间满是实在,透着厚道与善良。
陶大亮,洪泽区黄集街道黄集社区人,18岁时就在黄集小学任厨师,一干就是十年。1994年,因工资难以支撑家庭开销,他便利用自家宅基地民房,开起了“大亮羊肉饭店”。后搬至现在的住所,饭店更名为“大亮羊肉馆”。这一开就是三十多年,生意稳稳当当,他也在日复一日的烟火气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我好奇追问他的羊肉馆有何特别之处,他既没有夸夸其谈,也没有刻意渲染,只是笑着摆摆手,转身就领着我们往屋后的厨房和羊圈走去,仿佛在说:“好不好,看了就知道。”
走进厨房,听不见呼呼的鼓风机声,老式土灶稳稳架在屋角,四口黝黑的铁锅静静卧在灶眼上。灶膛里,柴火正旺映红了半边墙,连空气都变得暖烘烘的。铁锅升腾着热气,咕嘟咕嘟的气泡不断涌出,羊肉在大锅里不停地抖动着。一股股羊肉香扑面而来,勾起了我阵阵食欲。
陶大亮说:“我家开饭店三十多年了,从一开始就一直用土灶炖制、烧制羊肉。土灶的柴火能随心调控,火大火小全看食材需要。用柴火土灶烹制的菜肴与用燃气灶烹制的菜肴明显不一样。我们用新鲜的食材,用传统的烹饪技巧,就是重拾儿时的记忆,外婆的味道。”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陶大亮对食材的挑剔近乎偏执。为保证每一口羊肉的鲜度与品质,他和两位朋友联合投资90万元,在泗阳县某镇建立了自己的养羊基地。朋友负责养殖,陶大亮负责产品消化。同时他利用邻居们闲置的近千平方米宅基地建立了临时羊圈。根据羊肉馆的需要,现场宰杀。从出栏到入锅,全程看得见、摸得着,把“新鲜”二字做到了极致。
处理羊肉的过程,繁琐而细致。陶大亮先将羊肉切成大块,然后用清水浸泡,多次换水,直到羊肉中的血水完全析出。
熬汤是陶大亮一天中最神圣的时刻。他将处理好的羊肉和羊骨一同放入大铁锅,加入足量的清水,大火烧开后,迅速撇去浮沫,再转文火慢炖。这期间是羊肉膻味与鲜味的较量。妻子负责烧柴火,火候全凭经验拿捏,该旺时添柴,该弱时撤火。陶大亮也几乎不离灶台,不时地用长柄铁勺搅动锅底,防止糊锅,也让汤味更加均匀。时间一长,羊肉和羊骨的精华一点点融入汤中。先是淡淡的肉香萦绕鼻尖,继而愈发浓烈,仿佛能裹着暖意漫进骨子里,连呼吸都染上了这纯粹的鲜香。
陶大亮的生活,简单得近乎单调。他的世界似乎只有那几口大铁锅和他的羊肉馆。他没有时间去应酬,也没有心思去搞什么营销。他凌晨五点起床,准备食材,炖羊肉。晚上送走最后一位顾客,再收拾干净才能打烊休息。周而复始,年复一年。他说:“我就会做这个,把它做好,就够了。”
陶大亮的生意靠口口相传,顾客绝大多数是回头客。有一位在南京工作的黄集籍陈女士说:“我吃他家羊肉20多年了,他家的羊肉味道特别好,价格实惠。不仅我喜欢吃,在南京上学的孩子也特别喜欢吃,几乎每次回娘家都要从这儿打包带走。”
在洪泽某单位上班的袁女士说:“我从西顺河嫁到黄集十年,吃大亮羊肉十年了。他家的羊肉都是现杀现烧,肉特别新鲜。更难得的是,陶大亮这个人,实在、厚道,几十年如一日本色不改,踏踏实实做生意。”
平凡的居民区里,寻常的土灶台,陶大亮用三十余年的重复,演绎着不凡的坚守。这锅有灵魂的羊肉告诉我们:把简单的事做好就不简单,把平凡的事做好就不平凡!
(草根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