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的白马湖畔,天刚蒙蒙亮,岔河镇唐圩村“千树万树梨花开”梨园里已是一片忙碌景象。十多位农妇穿梭在枝叶间采摘鲜果,沾着晨露的梨子饱满诱人。上午十点,装箱完毕的梨果准时发往常州,开启了它们的“旅程”。“这片梨园是村集体投资建设的,今年销售可达3万斤,预计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 村党总支副书记王安云的话语里满是自豪。这个占地50亩的梨园,正是唐圩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的生动注脚。
时间拨回到二十年前,紧邻白马湖的唐圩村却是另一番景象。“那时候全村都是‘水窝子’,一下雨庄稼就泡汤。”村里的老人回忆道。转机出现在2004年,村“两委”带领村民打响“治水攻坚战”,通过自筹资金结合政府补贴,修建起1800米输水管道和“一横三纵”水泥路网,将1200亩烂泥地改造成“田成方、路成网”的高产田。如今,这些高标准农田每年为村集体带来70万元稳定收益。 从“烂泥地”到“高产田”的跨越,为唐圩村集体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整治废弃沟塘,村里建成493.3亩标准化鱼塘和芡实种植区,年集体增收70.1万元;67个种植大棚里,草菇、火龙果等经济作物茁壮成长,为集体增收21万元。2024年,唐圩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近240万元,连续两年获评市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十强村。 产业结构变了,增收方法也要跟着变,村“两委”深谙此道。依托紧邻白马湖的区位优势,村里精准聚焦农旅融合方向,确定“稳住基本盘、培育增长极”的发展思路。 2021年底,村集体在原二圩渔场旧址上投资建设梨子采摘园,60%的梨树已于2024年挂果。“全部长成后预计年产10万斤梨,能为集体增收40万元。”王安云算起增收账,满脸期待。 不止梨园,唐圩村正全方位布局农旅产业。300亩连片大棚果蔬种植区、稻虾共生基地和富硒大米试验田初具规模,民宿与农产品展示中心建设也提上日程。通过“村企共建”模式引进的农业科技公司,推出的芡实、有机大米、唐圩梨、火龙果、葡萄等特色农产品,在电商平台年均销售额突破300万元,农旅融合的效益持续释放。 唐圩村的发展密码,还藏在对集体资源的高效盘活中。全村8200亩耕地流转率达95%,1474亩集体土地、493.3亩水面资源,在“一湖一河”生态优势加持下,成为增收的“香饽饽”。 从“水窝子”到农旅融合的富饶田园,唐圩村走出了一条集体经济增收之路。随着梨园挂果、新项目落地,这个曾经“守着金饭碗饿肚子”的村庄,正以蓬勃的生机,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 END - 转载来源:洪泽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