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浸润童心,我校开展“巧手编花篮,非遗润童心”传统编花篮技艺体验活动。来自四五六年级的学生代表与亲子家庭组齐聚一堂,在指尖的灵动穿梭中,感受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 本次活动特别邀请了本地非遗传承人于军民老师担任指导。“编花篮看似简单,实则藏着不少学问,绳结的松紧度、编织的节奏都很关键。”于老师手持示范花篮,结合分步教学样品,细致讲解了彩色塑料绳的特性、平编与交叉编等基础手法,以及从底部起编到收口装饰的完整步骤。为让大家看清每一个细节,于老师放慢动作反复示范,遇到参与者提问,更是耐心细致地逐一解答,专业又亲切的讲解让大家信心倍增。 最令人期待的动手实践环节开启后,教室内瞬间热闹起来。各组参与者迅速投入状态,学生代表组分工协作、相互探讨,有的负责固定绳头,有的专注编织纹路,遇到难题便主动向巡回指导的老师与志愿者请教;亲子组则温情满满,家长们耐心辅助孩子调整绳结,孩子们专注模仿编织手法,偶尔的眼神交流与轻声鼓励,让小小的花篮承载起温馨的亲子情谊。于老师穿梭在各组之间,针对不同参与者的进度及时点拨,纠正错误手法,确保每个人都能跟上节奏。现场轻柔的传统民乐背景音,更让整个编织过程显得惬意而专注。
经过不懈努力,孩子们终于攻克了 “入门关”,成功掌握了花篮底部起编与基础编织的第一步。虽然成品或许不够完美,有的纹路不够整齐,有的造型略显稚嫩,但每一个花篮都凝聚着坚持与汗水。
孩子们纷纷表示,这次活动不仅感受到了传统手工艺的魅力,更明白了 “坚持就是胜利”“细节决定成败” 的道理 —— 看似简单的技艺,背后藏着无数次的练习与坚守,就像学习和生活中的难题,只要不放弃、肯钻研,就一定能突破。
此次活动不仅让非遗文化走进了孩子们的心中,更让大家在实践中收获了成长与哲理。大队辅导员王丹老师鼓励大家,非遗传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遇到困难是常态,而孩子们展现出的乐观与坚持,正是传承路上最宝贵的品质。未来,我校将继续常态化开展编花篮等非遗体验活动,设置进阶课程,让孩子们在持续探索中深化技艺、感悟文化,让非遗之美浸润更多童心,让传统文脉在代代相传中焕发新生。
责编:王 丹 一审:袁 坤 二审:杨 建 三审:衡 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