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中洪泽湖】第59期 12.3《军民史诗叙述洪泽湖地区的烽火岁月》(三) 一代上将指挥若定 孙玉清 编者语 浩浩洪泽湖,清清白马湖,巍巍高家堰,美美张福河,幽幽古灌区,悠悠古龟山,依依老子山……这里就是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因全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而得名的洪泽,古迹众多,目前怀抱三处世界遗产,即洪泽湖大堤、张福河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和洪泽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而其所拥有的洪泽湖文化,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渊远流长,底蕴深厚,博大精深。现在,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与洪泽论坛联合开设《溯源洪泽》栏目,并设置系列子栏目,特邀洪泽地方文史专家解读洪泽湖文化,旨在增强文化自信,让洪泽湖文化得到进一步发扬传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舞凝聚人心,全身心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子栏目《诗中洪泽湖》,主要以历代诗家词人所写的洪泽湖诗词来分析解读洪泽湖文化。2024年度,孙玉清参与主编了由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百里画廊三百首》一书,本部书由《运河开启隋唐篇》《盛衰骤转两宋篇》《漕运畅通元明篇》《河工治理清朝篇》《保卫家园烽火篇》五个篇章组成,主要展现有关大运河淮安百里画廊段的历代经典诗词。本次,撰稿人孙玉清撰写《军民史诗叙述洪泽湖地区的烽火岁月》这篇文章,分别从“一代革命家高瞻远瞩、一代元帅运筹帷幄、一代上将指挥若定、一代大师讴歌军民、一代官兵英勇善战、一代民众支援前线”等六个部分,来帮助领会本部书的第五篇章《保卫家园烽火篇》,本期解读这篇文章的第三部分《一代上将指挥若定》。
渺渺洪泽湖,深深芦苇荡。革命根据地,杀敌主战场。
洪泽湖,古称破釜塘、破釜涧、富陵湖,位于淮河中下游结合部。洪泽湖胚胎于北宋以前的浅水小湖群自然形成,主要有富陵湖、破釜涧、泥墩湖、万家湖等,范围很小,两汉以后称破釜塘。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隋炀帝幸江都沿隋唐运河泗楚段(泗州至楚州)古淮水过破釜塘宿时遇雨,大水流泛,破釜塘漫溢,遂名之曰“洪泽浦”,唐代始名。洪泽湖雏形于南宋元朝,黄河夺淮客观形成,黄河夺淮660多年间,挟带大量泥沙,使淮河下游河道逐渐被抬升,淮河入海通道不畅导致古淮水倒灌,常年泛滥成灾。洪泽湖成形于明清时期,大筑高家堰人为形成,明万历年间实施“蓄清刷黄,保漕济运”,不断修筑、加高、延长洪泽湖大堤,淮河右岸的富陵湖、破釜塘、泥墩湖、万家湖等大小湖沼、洼地,逐渐开始连成一片聚成了湖。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黄淮地区连降70天暴雨,淮河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破釜塘等大小湖沼、洼地真正连成一片,从而形成了今天的浩浩洪泽湖。而汉代始建的临淮郡城、富陵县城,唐代兴起的泗州城,还有繁荣千年的洪泽镇等都沉入湖底,黄、淮、运河交汇处甘罗城、淮阴故城、清河县城等也因洪涛而被废弃。如今,作为全国第四大淡水湖的洪泽湖,所灌溉的下游灌区作为洪泽古灌区,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其流域内有着1800多年历史的洪泽湖大堤与张福河作为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洪泽湖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分属苏皖两省,位于皖东北。全面抗战爆发后,鉴于以洪泽湖为依托的皖东北地区在开辟、发展华中抗日根据地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党中央指示八路军、新四军先后派主力挺进皖东北。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移设在洪泽湖南岸的黄花塘,组建了新四军各师;在洪泽湖西岸,成立了华中地区第一个水上县级抗日民主政府——洪泽湖管理局,建立了一支水上军队——洪泽湖大队;在洪泽湖东岸,成立抗日民主政权——淮宝县,组建新四军第一个骑兵团,创办江淮大学,迁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洪泽湖地区从此真正成为相对稳定的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共中央华中分局、苏皖边区政府的领导下,洪泽湖地区又成为周边地区与国民党斗争的大后方,地方党政军民积极开展各项运动,坚持艰苦斗争,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大湖儿女。
渔歌谣:“大湖美如画,怎么不想她。”在这片大湖上,以陈毅元帅、张爱萍上将等一代将帅为代表的军旅诗人,坚守理想信念,肩负起抵御日寇侵略、推翻反动统治的重任,领导人民武装赢得了一系列的胜利,让“日出斗金”的洪泽湖重新回到人民手中,一曲曲奋起抗敌的红色战歌激情唱响。
在洪泽湖区,一代上将张爱萍,向东挺进,组织作战,珍重友情,剿灭湖匪,一条条命令即时发出。
向东挺进 从1939年起,张爱萍率部队跨过津浦路,向东挺进皖东北,在洪泽湖区开辟抗日根据地。
1939年6月,时任豫皖苏省委书记的张爱萍率游击支队民运科科长刘作孚在宿县县委刘子吾的带领下深入皖东北地区考察,计划开辟淮北、苏北一带的抗日根据地,并获得大量极为宝贵的信息。为此,他写下了这诗三首《开辟敌后洪泽湖根据地》:
敌寇占豫东,官兵逃无踪。新四军支队,抗日烽火红。开辟洪泽根据地,深入敌后到路东。
一 草笠蓝布衫,换装入敌丛。二人作先锋,不畏关山重。 临涣探据点,饭铺窥敌踪。汉奸奴颜色,鬼子任行凶。 百姓遭蹂躏,满腔怒火冲。恨不生双翅,疾飞到路东。 夜过津浦线,鬼子铁路封。支援我抗日,掩护有路工。 群众齐奋起,陷敌沧海中。 二 昼夜兼程急,路遥不稍息。通过敌伪区,青纱帐里栖。 穿插灵睢泗,赶到洪泽西。喜逢地下党,分散打游击。 湖畔青阳镇,群英巧会集。抗日饭店内,舒怀议兵机。 江淮苏皖边,方圆数百里。麦菽鱼米乡,河湖起伏地。 树多村镇稠,敌伪据点稀。蒋家顽固派,打起抗战旗。 暗里通日伪,人民难生息。水深火热中,大旱望云霓。 闻我新四军,人人心欢喜。共产党领导,八路军兄弟。 敌后摆战场,抗日复失地。 三 人民有军队,杀敌得主力。军队靠人民,抗日筑铁壁。 卫国保家乡,百姓揭竿起。有钱皆出钱,有力尽出力。 村村建民兵,减租又减息。工农青妇童,人民结团体。 各界人代会,民主新政体。努力增生产,自力保供给。 歼灭敌伪军,枪弹有接济。铲除卖国贼,肃清敌奸细。 收复旧河山,建立根据地。坚持持久战,抗日抗到底。 1939年12月,时任中共豫皖苏省委书记的张爱萍被委派到皖东北,担任新四军6支队4总队总队长兼政治委员,统一领导皖东北的抗日斗争。时值寒冬,张爱萍率部夜行晓宿,一路急行,抵达皖东北,结合当地政情,在当地党组织的协助下,与国民党人士、爱国民主人士广泛接触,经过艰苦的工作,促成了与国民党安徽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盛子瑾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行进路上,他赋下这首诗《挺进敌后津浦路东》:
除夕人寂军行疾,月冷风寒透征衣。 斩断沉沉封锁线,挺进敌后奠新基。 为打破国民党顽固派封锁,迎接北上的新四军,1940年9月3日,张爱萍奉命率八路军5纵队3支队自敌后的津浦路东、运河西、淮河北、陇海路南苏皖根据地东进苏北,行军路上触景生情,赋下这首词《减字木兰花·东进》:
黄花香径,月照寒光刀枪影。 运河横匍,夜渡大军跨险途。 公路连脉,突破封锁捣苏北。 横扫敌顽,遍插红旗东海边。 新四军军部重建后,八路军5纵队3支队改编为新四军3师9旅,张爱萍任旅长、韦国清任政委。1941年2月7日,张爱萍奉命返回皖东北洪泽湖区,收复被日伪顽匪抢夺的地区,重建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回师途中,感慨万千,作下这首词《忆秦娥·猎大雁》:
东方白,恶雕天外歇洪泽。 歇洪泽,黄梁梦枕,妄分春色。 披星戴月运河越,戏言赌胜谁先猎。 谁先猎,会餐野味,庆回师捷。
组织作战 在洪泽湖区,张爱萍先后组织了大柏圩、安河、青阳、睢宁等四场作战,取得了全胜。
当时,顽伪合流的反动武装在皖东北安徽泗县大柏圩伪据点勾结,企图两面夹击我军。1940年2月6日,新四军6支队4总队总队长兼政治委员张爱萍发起了攻打大柏圩的战斗,并取得了胜利,这对发展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影响甚大。攻克大柏圩的第二天,正是1940年农历除夕,张爱萍指示部队将地主反动武装溃败遗留的鸡鱼肉蛋和大米白面等“年货”分给群众过春节。一时间,四面八方的人们涌向大柏圩,肩扛手提,挑粮拎肉,无不喜气洋洋。见此情景,张爱萍深受感染,随即挥笔填写了这首词《临江仙·大战大柏圩》:
顽伪合流据大柏,洪泽敌后迎春。 晓云初露动刀兵。 神兵天外降,胆破梦魂惊。 穷寇落荒如鼠窜,三军鏖战天明。 祝捷淮北会群英。 开仓传百里,万户喜盈门。 1940年5月下旬,国民党鲁苏战区副司令长官、江苏省主席韩德勤纠集11个团的兵力再次向皖东北抗日根据地进攻,先后占领安徽泗县境内的金锁镇、界集、山子头等地。新四军6支队4总队总队长兼政治委员张爱萍指挥皖东北八路军、新四军6个团,在安河地区向韩德勤展开自卫反击战,激战近一周,共歼敌2000余人,迫使韩德勤撤回泗县老巢。这次战斗史称“安河反击战”,成为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奠基之战。安河反击战胜利后,联想到自1月以来的大大小小十几次战斗,张爱萍难以抑制兴奋之情,赋下了这首词《反敌伪顽夹击》:
淮上天方晴,洪泽水翻腾。 敌伪西扫荡,韩顽东侵凌。 三军紧携手,两面打敌人。 英雄歼国贼,席卷运河滨。 泗洪县青阳镇是皖东北敌人的心脏,青阳战斗能否打好,关系到新四军能否在此有立足之地,关系到皖东北根据地能否打开局面。1941年2月,时任新四军3师9旅旅长的张爱萍集中兵力,夺取了泗县与盱眙之间的重镇青阳,并歼敌700余人,遂作了这首纪事诗《青阳歼敌》:
东进驰援北渡军,妖魔卷土漫血腥。 神兵夜昏重霄降,尖刀雪亮挖敌心。 晨听鬼卒一网尽,分兵遍扫落叶纷。 痛快淋漓复失地,军民欢畅迎新春。 1945年2月开始,驻宿县、徐州的日伪军向淮北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进犯。张爱萍率新四军4师等部奋起反击,战斗到4月,多次击退日伪军。然而,盘踞在宿县西南的伪军仍不甘心失败,还持续进犯。张爱萍决定发起睢南战役、宿南战役、睢宁战役和双沟战役,经过数月的艰苦战斗,解放了宿南地区和睢宁全境,进一步扩大了淮北抗日根据地,受到了陈毅等新四军首长的通令嘉奖,他即兴写下这首词《渔歌子·解放睢宁》:
淮北区中敌垒坚,围攻奋勇夺城垣。 歼倭寇,整家园。军民祝捷光河山。
珍重友情 与新四军会师,闻讯彭雪枫牺牲悲痛不已,想念妻子,张爱萍体现了对战友情的格外珍重。
1940年11月7日,陈毅为了纪念北上的新四军与南下的八路军历史性的胜利会师,写下诗歌《与八路军南下部队会师同志中有十年不见者》。会师后不久,时任八路军5纵队3支队司令员张爱萍聆听这首诗后,欣然和诗一首《和与八路军南下部队会师同志中有十年不见者》:
忆昔聆教几多回,抗日江淮旧属归。 新四军与八路军,兄弟共举红旗飞。 这两首诗一唱一和,表现了新四军和八路军这两支共产党领导下的兄弟部队之间的深厚战斗友谊。
1944年9月,彭雪枫牺牲后,时任新四军3师副师长的张爱萍得知这个噩耗后悲痛不已,于10月专门为彭雪枫写了一副长长的挽歌《彭雪枫同志挽歌》:
二十年来,为了人民为了党,你留下的功绩辉煌。 首战长沙城,八角亭光荣负伤。 乐安事变,荣获红星章。 雪山草地,百炼成钢。 在豫东,燃起抗日烽火。 在淮北,粉碎敌寇扫荡。 对党忠贞,为民赴汤。 英勇善战,机智顽强,是我们的榜样。 雪枫同志! 你把最后一滴血,献给了人民,献给了党。 多年共患难,长别在战场。 我们一定为你报仇,完成你未竟的事业,夺取全中国的解放! 同月,张爱萍接任新四军4师师长,积极整军经武,迎来了抗战的最后胜利,完成了彭雪枫的遗志。
1942年8月,为粉碎日伪军对苏北抗日根据地空前大规模的“扫荡”,时任新四军3师副师长兼任8旅旅长及政委、盐阜军区司令员及政委、盐阜地委书记张爱萍,决定地方党政机关和部队非战斗人员及女同志疏散各地隐蔽。已在党校工作且有身孕的妻子战友李又兰,行程千余里回老家待产。1944年10月,得知李又兰启程归队的消息两个月后,张爱萍站在洪泽湖畔,一缕情丝涌动,妻子总算平安回来了,便写下了这首词《忆秦娥·金风起》:
金风起,南归雁列洪泽栖。 洪泽栖,天涯望断,两眼迷翳! 雁足八月知归期,孑身十八无消息。 无消息,角声阵阵,梦魂依依!
剿灭湖匪 在洪泽湖区,当时盘踞在这里的湖匪甚为嚣张,成为破坏淮北抗日的一大祸害。1940年11月,日伪军趁八路军5纵队东进苏北之际,占领了皖东北根据地大部分地区。面对洪泽湖区人民肃清匪患的强烈愿望,新四军3师9旅旅长张爱萍接到命令恢复皖东北根据地。
1941年5月2日拂晓,张爱萍指挥新四军3师9旅发起战斗,经过3天的战斗,盘踞在洪泽湖区的多股湖匪除少数向盱眙逃走投靠日伪军外,其余全部投降或被歼。5月5日上午,数百只战船集合在泗洪县龙集镇金圩所属的高咀、罗咀、尚咀等地的湖区水面组成一个半圆形会场,庆祝胜利。张爱萍环顾这桅杆如林,彩旗蔽空,笑语飞扬,歌声阵阵的场景,欣然赋诗一首《平定洪泽湖》:
洪泽水怪乱水天,奋举龙泉捣龙潭。 红旗漫展万众勇,白帆云扬千樯舷。 塞江倒海斩妖孽,长风劈浪扫敌顽。 旸乌红天炀红泊,渔歌满湖鱼满船。 洪泽湖平定后,皖东北与淮南的津浦路东区、苏北的淮宝区及淮泗区连接起来,使洪泽湖成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内海”。1944年9月,张爱萍再次来到洪泽湖时,感慨万千地写下了这首词《飞行舟·过洪泽湖》:
秋水逐一叶,看白帆雁列。 渔歌嘹亮,凫戏水拍,荷红絮袅乱飞雪。 当年平洪泽,红旗卷风烈。 千帆破浪,炮轰弹射,蛟蛇蟹鳖一网绝。
撰稿人孙玉清: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人,淮安市政协、洪泽区政协特聘文史研究员,淮安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淮安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洪泽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特聘研究员。
《溯源洪泽》编辑部 总 编:夏宝国 副总编:张敏 王海洋 孙玉清 蒋厚健 主办: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 洪泽论坛 出品:洪泽湖大禹诗词研究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