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谢朓(464年—499年),字玄晖,斋号高斋,陈郡阳夏县(今河南省太康县)人,南齐诗人,出身陈郡谢氏,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
谢朓少有文才,《南齐书》本传称他“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南齐建元四年(482年)“解褐入仕”,为豫章王萧嶷太尉行参军,后成为“竟陵八友”之一。他曾随王萧子隆至荆州,又出为宣城太守,因又称谢宣城,还担任过中书郎、尚书吏部郎等职。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年),因泄露江祏兄弟欲立始安王萧遥光事,遭构陷而死于狱中,时年36岁。
谢朓曾与沈约、王融等共创“永明体”。其诗长于五言,多描写自然景物,间亦直抒怀抱,诗风清新秀丽,圆美流转,善于发端,时有佳句,如“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他的诗平仄协调,对偶工整,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此外,谢朓的辞赋和散文体制短小,声律调协,富于抒情色彩。
后人辑有《谢宣城集》。萧衍很喜欢他的诗,说:“三日不读谢诗,便觉口臭。”唐朝诗人李白对他也极为推崇,称“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本文撷取谢朓经典名言25句,附上鉴赏,以飨读者。

1、“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晚霞似丝绸般铺满天际,江水如素绢横卧大地。谢朓以裁衣的“绮”与“练”形容自然,让天光水色变得可触可感。这幅暮色图被李白化用为“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连诗仙都甘当他的“迷弟”。我们仿佛能看到六朝画师以天空为绢帛,挥洒出流动的金红与沉静的月白。
2、“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江水奔涌是永恒的时间意象,客子愁绪是绵延的怅惘。谢朓把孔子的“逝者如斯夫”化用为“流日夜”,让千年离愁有了昼夜不息的具象。王勃、杜甫等诗人的相关诗句,都像是在与这位“永明体”诗人隔江对话。浪花里翻涌的,正是历代游子共同的叹息。
3、“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这句诗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卷。谢朓赴宣城太守任途中,用“识”与“辨”两个动词将远景拉近,生动地描绘出江天相接处,能认出归向京城的船只,云雾之中,也可分辨出江畔的树木。诗人以清淡自然之语,勾勒出一幅长江行旅图,烘托出淡淡的惆怅,表达出对故乡的无限怀恋与不舍。这种把主观情思融入客观景物的写法,恰如钱钟书所言“山水是披了感情的外衣出现在诗里”。
4、“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这十个字如黄钟大吕般,奏响了金陵的千年华章。谢朓以精妙笔法浓缩时空,前句用“佳丽”暗指江南物产丰饶、人杰地灵,后句以“帝王”点出金陵虎踞龙蟠之势。此句上承对江南地区的赞美,下启刘禹锡“金陵王气黯然收”的慨叹。明代画家仇英《金阊佳丽图》卷首题记,正是受此诗启发,将地理优势与人文底蕴熔铸成永恒的城市名片。
5、“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
诗人以细腻笔触,将春日野趣定格。绿草如丝线般在大地上蔓延,杂树的红花肆意绽放。这种色彩美学启迪了王维“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的设色技巧。看似随意点染的“杂”字,暗合谢赫《古画品录》“经营位置”的画理,在无序中见自然天趣,如印象派画家笔下的春日花园。

6、“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
这句诗将女子等待中的时间焦虑化作绕指柔肠。前句“无论”二字斩钉截铁,后句“已歇”余音袅袅,道尽等待的悖论:既怕良人不归,又恐归来时春光不再。这种矛盾心理在敦煌曲子词“早晚王师归却还,教妾漫漫长夜梦魂惊”中得到延续,成为中国古代闺怨诗最动人的情感密码。
7、“上有流思人,怀旧望归客。”
流水倒映着凝望的身影,将“流思”与“流水”巧妙双关。这种水中望人的意象,既承袭《楚辞》“临流水而太息”,又启发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谢朓总能在波光中捕捉情感的涟漪,让倒影成为连接现实与回忆的镜面。
8、“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十个字藏着四个动词,宛如一幅连环画:游鱼摆尾带动荷叶,飞鸟惊起震落残花。这种对生态链的细腻观察,可比王维“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动态捕捉。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赞叹“玄晖灵心秀口”,正是激赏他能在方寸间展现生命的律动。
9、“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这句诗宛如画家精心绘制的画作,以日光为染料,勾勒出京城建筑的璀璨轮廓。“丽”字精妙非常,既描绘出日光的明媚,又暗指屋脊的华美。王维以“大漠孤烟直”展现出独特的线条感,而谢朓此句则以参差错落的静态建筑之美取胜,让人仿若穿越千年,看到建康城中鳞次栉比的飞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10、“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诗人巧用“覆”“满”二字,营造出春日的热闹氛围:群鸟的喧闹声如帷幔般覆盖沙洲,各色野花像繁星布满郊野。这种多感官融合的手法,让人联想到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的明快,却又比之更具铺陈的气势。白居易笔下“乱花渐欲迷人眼”是平视的缤纷,谢朓此处则是俯视的壮阔,将春日的蓬勃生命力转化为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盛宴。
11、“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
短短十字,暗藏人生的矛盾:诗人溯江西南的宦途漫长无尽,而江水东归却似骏马奔腾。这种空间上的对比,着重体现出物理方向与诗人心理轨迹的冲突。正如后人所言“诗人善用地理方位作心灵坐标”,此句以江流的毅然东去,反衬出诗人身不由己的惆怅。
12、“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开篇诗人便巧用双典,王粲灞陵望长安的离乱之感,潘岳河阳望京洛的惆怅之情,都被熔铸为登高望乡的经典意象。这种不着痕迹的用典手法,为诗歌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13、“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诗人将无形的怅惘具象化为“流霰”,泪水的清冷与雪珠的晶莹在这一比喻中完美交融。这种以自然现象描摹心理的笔法,与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异曲同工。但谢朓更添一分视觉冲击力,泪珠不是缓缓流淌,而是纷扬洒落,将内心百转千回的愁绪转化为极具画面感的场景。
14、“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十个字构建出一幅寂寥的画面:珠帘垂落的细微声响,流萤明灭的微弱光芒,在暮色中交织成无声的叹息。李白同题诗“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是直抒胸臆的凝望,谢朓则借萤火虫的飞动轨迹暗示时间的悄然流逝。这种以物写人的手法,如李商隐“金蟾啮锁烧香入”般含蓄,于细微之处尽显深宫的孤寂。

15、“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
寒蛩的鸣叫与砧杵的捣衣声在秋夜交织,编织成思念的乐章。诗人精准捕捉到这两种最具秋意的声音意象:蟋蟀的鸣叫细碎如私语,捣衣的节奏急促如心跳。这种声景描写,后来在杜甫“寒衣处处催刀尺”中得到呼应。谢朓更注重声音的层次感,近处的虫鸣与远处的捣衣声形成空间上的纵深感,声声传递着千家万户的秋思。
16、“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
前句“戚戚”叠字,仿若声声叹息,尽显内心的忧愁;后句笔锋一转,描绘出与友人携手同游的欢快画面。这种从愁苦到欢乐的情绪转变,生动展现出谢朓在生活中寻求慰藉的心境,如在困境中寻找希望之光 。
17、“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
飞鸟在风云间自由穿梭,与江汉阻隔形成鲜明对比。谢朓遭排挤离开荆州时写下此句,诗句中地理上的阻隔实则暗喻着政治上的困境,而“鸟路”这一意象,又隐隐透露出对未来的一丝希望。
18、“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宫女深夜缝衣的场景,将思念之情融入一针一线,比直白的抒情更具感染力。敦煌曲子词“挑尽金灯不成眠,泪珠滴破胭脂面”同样是在写女子的相思之苦,李白《玉阶怨》“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也明显受此影响。谢朓善于用动作细节,让针线的穿梭成为思念的具象化表达。
19、“新叶初冉冉,初蕊新霏霏。”
两个“新”字连用,将镜头聚焦于嫩芽萌发、花蕊初绽的瞬间,生动捕捉到生命最初的蓬勃生机,充满清新自然之美,正如钱钟书所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
20、“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
运用《列女传》中“玄豹隐雾七日不食”的典故,表达作者自己虽自谦没有高洁的姿态,却也能得隐居之实,其中既有远离朝堂漩涡的庆幸,也有壮志未酬的淡淡遗憾,体现出文人仕隐两难的复杂心境。

21、“思君隔九重,夜夜空伫立。”
“九重”既指宫阙的森严,也象征着两人之间难以跨越的心理距离。李商隐“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同样表达了深深的绝望。而谢朓用“空伫立”这一重复动作,营造出一夜又一夜独自伫立的画面,极具画面冲击力。
22、“日暮有重城,何由尽离席。”
夕阳西下,城墙重重,饯别的宴席似乎永无尽头。柳永“留恋处,兰舟催发”写离别时的不舍与纠缠,而谢朓更擅长运用空间意象,“重城”叠加暮色,营造出一种天地闭合般的苍茫之感,让离情别绪更加深沉。
23、“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
洞庭是黄帝奏乐的神境,潇湘是娥皇女英泣竹的传说地。诗人将友人范云的贬谪之路比作仙游,看似超逸实则暗含苍凉。这种用典手法让人想起屈原《九歌》的湘水神韵,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化用《九歌·湘夫人》。谢朓以缥缈仙踪写人间别离,将现实的失意升华为神话的悠远,愁绪中自带一份清旷。
24、“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
看似矛盾的时空错位感,恰是宦游人的典型心境:虽然地理上的关山近在咫尺,但政治漩涡中的归途却遥不可及。这让人联想到陶渊明“望云惭高鸟”的羁绊,或是王勃“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的慨叹。谢朓用“徒”“终”二字递进,将物理距离与心理距离的撕裂感写得力透纸背。
25、“朔风吹飞雨,萧条江上来。”
动词“吹”“飞”赋予风雨凌厉之势,如吴道子泼墨山水中的飞白笔触。北风裹挟冷雨横扫江面,画面充满动态张力。后来杜甫写“风急天高猿啸哀”的秋景,或许受此启发。但谢朓更注重整体氛围的营造——风雨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诗人观朝政如风雨飘摇的隐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