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中洪泽湖】第58期 12.2《军民史诗叙述洪泽湖地区的烽火岁月》(二) 一代元帅运筹帷幄 孙玉清 编者语 浩浩洪泽湖,清清白马湖,巍巍高家堰,美美张福河,幽幽古灌区,悠悠古龟山,依依老子山……这里就是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因全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而得名的洪泽,古迹众多,目前怀抱三处世界遗产,即洪泽湖大堤、张福河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和洪泽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而其所拥有的洪泽湖文化,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渊远流长,底蕴深厚,博大精深。现在,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与洪泽论坛联合开设《溯源洪泽》栏目,并设置系列子栏目,特邀洪泽地方文史专家解读洪泽湖文化,旨在增强文化自信,让洪泽湖文化得到进一步发扬传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舞凝聚人心,全身心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子栏目《诗中洪泽湖》,主要以历代诗家词人所写的洪泽湖诗词来分析解读洪泽湖文化。2024年度,孙玉清参与主编了由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百里画廊三百首》一书,本部书由《运河开启隋唐篇》《盛衰骤转两宋篇》《漕运畅通元明篇》《河工治理清朝篇》《保卫家园烽火篇》五个篇章组成,主要展现有关大运河淮安百里画廊段的历代经典诗词。本次,撰稿人孙玉清撰写《军民史诗叙述洪泽湖地区的烽火岁月》这篇文章,分别从“一代革命家高瞻远瞩、一代元帅运筹帷幄、一代上将指挥若定、一代大师讴歌军民、一代官兵英勇善战、一代民众支援前线”等六个部分,来帮助领会本部书的第五篇章《保卫家园烽火篇》,本期解读这篇文章的第二部分《一代元帅运筹帷幄》。
渺渺洪泽湖,深深芦苇荡。革命根据地,杀敌主战场。
洪泽湖,古称破釜塘、破釜涧、富陵湖,位于淮河中下游结合部。洪泽湖胚胎于北宋以前的浅水小湖群自然形成,主要有富陵湖、破釜涧、泥墩湖、万家湖等,范围很小,两汉以后称破釜塘。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隋炀帝幸江都沿隋唐运河泗楚段(泗州至楚州)古淮水过破釜塘宿时遇雨,大水流泛,破釜塘漫溢,遂名之曰“洪泽浦”,唐代始名。洪泽湖雏形于南宋元朝,黄河夺淮客观形成,黄河夺淮660多年间,挟带大量泥沙,使淮河下游河道逐渐被抬升,淮河入海通道不畅导致古淮水倒灌,常年泛滥成灾。洪泽湖成形于明清时期,大筑高家堰人为形成,明万历年间实施“蓄清刷黄,保漕济运”,不断修筑、加高、延长洪泽湖大堤,淮河右岸的富陵湖、破釜塘、泥墩湖、万家湖等大小湖沼、洼地,逐渐开始连成一片聚成了湖。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黄淮地区连降70天暴雨,淮河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破釜塘等大小湖沼、洼地真正连成一片,从而形成了今天的浩浩洪泽湖。而汉代始建的临淮郡城、富陵县城,唐代兴起的泗州城,还有繁荣千年的洪泽镇等都沉入湖底,黄、淮、运河交汇处甘罗城、淮阴故城、清河县城等也因洪涛而被废弃。如今,作为全国第四大淡水湖的洪泽湖,所灌溉的下游灌区作为洪泽古灌区,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其流域内有着1800多年历史的洪泽湖大堤与张福河作为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洪泽湖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分属苏皖两省,位于皖东北。全面抗战爆发后,鉴于以洪泽湖为依托的皖东北地区在开辟、发展华中抗日根据地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党中央指示八路军、新四军先后派主力挺进皖东北。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移设在洪泽湖南岸的黄花塘,组建了新四军各师;在洪泽湖西岸,成立了华中地区第一个水上县级抗日民主政府——洪泽湖管理局,建立了一支水上军队——洪泽湖大队;在洪泽湖东岸,成立抗日民主政权——淮宝县,组建新四军第一个骑兵团,创办江淮大学,迁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洪泽湖地区从此真正成为相对稳定的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共中央华中分局、苏皖边区政府的领导下,洪泽湖地区又成为周边地区与国民党斗争的大后方,地方党政军民积极开展各项运动,坚持艰苦斗争,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大湖儿女。
渔歌谣:“大湖美如画,怎么不想她。”在这片大湖上,以陈毅元帅、张爱萍上将等一代将帅为代表的军旅诗人,坚守理想信念,肩负起抵御日寇侵略、推翻反动统治的重任,领导人民武装赢得了一系列的胜利,让“日出斗金”的洪泽湖重新回到人民手中,一曲曲奋起抗敌的红色战歌激情唱响。
在洪泽湖区,一代元帅陈毅(1901年~1972年),运筹帷幄,组织会师,关爱战友,移师湖畔,前往延安,指挥战斗,一步步战略迅速实施。
组织会师 前往迎接两军会师,看望生病战友,体现了深厚的战友之情。
1940年7月,分别担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正副指挥的陈毅、粟裕,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踏上北上抗战征程,渡过长江后成立了新四军苏北指挥部,以黄桥作为开辟苏北根据地的战略支点。为了支援新四军发展华中,黄克诚奉命率八路军5纵队,日夜兼程,南下增援,于10月10日在位于洪泽湖东部的盐城市白驹镇狮子口与新四军北上先头部队胜利会师。八路军、新四军狮子口会师,两支部队合并成一股力量,合力扩大了苏北抗日根据地,把华中、苏北地区两大根据地连接起来,标志着中共中央关于“开辟苏北、发展华中”根据地战略目标的实现,展现了华中抗战蓬勃发展的前景,使中华民族的抗战迎来崭新局面。1940年10月,陈毅为了纪念这一次历史性的会面,写下诗《与八路军南下部队会师 同志中有十年不见者》:
十年争战几人回,又见同侪并马归。 江淮河汉今谁属?红旗十月满天飞。 如今,这首诗刻在会师纪念碑前的一块大理石上,反映了我军两位将领的革命感情和两军会师时战士们的豪迈与喜悦。
徐海东,被毛泽东主席称为“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全面抗战爆发后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4支队司令员,战斗在皖东。1940年1月,由于劳累过度,他病倒在战场上。1940年8月,他被转送到淮安县(今淮安市淮安区)河下古镇休养。1943年春天,诗人前往看望已在淮安县养病近3年的徐海东。当看到时年43岁的徐海东被严重的疾病折磨得白发丛生时,写下了这首诗《探海东同志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革命战友的怜惜和同情,他俩的真挚感情和深厚友谊跃然纸上:
劲绿成荫曲径幽,门前一湾小溪流。 沉疴不起经三载,髀肉重生已白头。 关爱战友 新四军4师师长彭雪枫牺牲,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罗炳辉病逝。这两位在洪泽湖畔并肩作战的老战友的离开,陈毅十分悲痛,写下诗以悼念战友。
1944年9月11日,在河南夏邑东八里庄围歼土顽李光明的战斗中,新四军4师师长彭雪枫亲自指挥战斗,不幸被流弹击中,英勇殉国,时年37岁。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得到消息后,极为哀痛,以《哭彭雪枫同志八首》诗抒怀:
一 淮北哀音至,灯前意黯然。生平共忆想,终夜不成眠。 二 吾党匡天下,得君亦俊才。壮哉身殉国,遗爱万人怀。 三 雄气压陇海,英风断淮河。荣哀何有尽,万众泪滂沱。 四 整风事不易,自省为更难。洗濯冒冰雪,钦君不畏寒。 五 吾人事革命,生死本寻常。所痛风云急,中原丧栋梁。 六 服务人民事,廿年战血红。知君无限恨,未得饮黄龙。 七 当年老战士,今有几人存?新生千百万,浩荡慰忠魂。 八 尔我竟长别,多年患难同。我身惜后死,永矢贯初衷。 1946年6月21日,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罗炳辉在山东兰陵病逝,6月24日,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陈毅写下这首诗《悼罗炳辉将军》,缅怀他一生的战斗历程:
四月八日事,历历在心目。何期君俎谢,我已无泪哭。 戎马三十载,将军滇之雄。反袁到北伐,起义赣江红。 抗日君迈进,饮马江南北。苏鲁驰劲旅,日伪告溃灭。 六载苦纠缠,疾病多磨折。革命不自惜,一朝痛永诀。 三军皆雨泣,临穴瞻遗容。立誓有五字:奋斗与君同。 将军之风义,于我称师友。患难共朝夕,进德君不朽。 独裁下通牒,遮天伸血手。人民有勇气,掌握真理久。 所悲君短命,失我老战友。坚誓不负君,自卫退群丑。 难忘君令德,难忘君身手。难忘君刻苦,士卒同升斗。 已试我眼泪,已埋君尸首。已知君含笑,群众正抖擞。 生死寻常事,先驱万众从。自有擎天手,伏虎复降龙。 恶魔正憨笑,吾党失众贤。大众何所惧,鏖战已百年。 危巢喜燕雀,高飞奋鸿鹄。民主高北斗,胜利可预卜! 移师湖畔 在位于洪泽湖南岸的黄花塘期间,新四军代军长陈毅饱览了洪泽湖区的大好美景,用诗表达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1942年12月25日拂晓,陈毅率军部,向位于洪泽湖南部津浦路东的盱眙地区转移。1943年1月10日,他们经过淮河到达抗日根据地盱眙县黄花塘,从此,黄花塘成为华中抗战指挥中心,直至1945年8月全面抗战结束。在转移到黄花塘的路途中,陈毅在饱览淮河两岸夜晚的美丽风光时写成了这首诗《淮河晚眺》:
柳岸沙明对夕晖,长天淮水鹜争飞。 云山入眼碧空尽,我欲骑鲸跋浪归。 1943年3月中旬,陈毅指挥部队,在山子头(今属宿迁市泗洪县)战役中,一举全歼奉蒋介石密令阴谋进攻新四军4师的国民党鲁苏战区副司令长官、江苏省主席韩德勤部,生俘韩德勤。按照党中央明确释放韩德勤的指示精神,陈毅从洪泽湖南部的盱眙县黄花塘新四军军部出发,北渡淮河并晚过洪泽湖,前往驻扎在洪泽湖西岸半城镇(今泗洪县半城镇)的新四军4师师部,主持与韩德勤的谈判。途经洪泽湖时,陈毅随即写下了这首著名诗篇《过洪泽湖》,真实地描绘了洪泽湖水乡渔舟唱晚的唯美画卷:
扁舟飞跃趁晴空,斜抹湖天夕照红。 夜度浅沙惊宿鸟,晓行柳岸雪花骢。 1943年4月初,陈毅与被生俘的韩德勤在新四军4师师部进行谈判,历数韩德勤制造磨擦、破坏抗日之罪,使其俯首认错,然后又释放了他。一擒一纵,军事政治双获全胜。在谈判结束释放了韩德勤后,陈毅应邀前往新四军4师师部视察,并到位于洪泽湖西部、淮河北岸的大柳巷(今泗洪县境内)赏春。华中地区抗战形势逐渐向好,面对桃花源般的美景,陈毅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诗《大柳巷春游》:
淮水中分柳巷洲,平沙绿野柳丝抽。 春郊试马优游甚,难得浮生似白鸥。 为惜春残共举杯,番番风雨苦相催。 人间好景随时在,满眼梨花锦作堆。 十里长淮步月迟,阑珊灯火启情思。 旧歌不厌人含笑,抗战新声更展眉。 前往延安 1943年11月25日,新四军代军长陈毅接到毛泽东主席电报后,动身离开新四军军部黄花塘,经淮河,过洪泽湖,由新四军4师师部驻地北行安徽省泗县、江苏省宿迁县,穿过古黄河与大运河,进入徐州睢宁县,向山东省微山湖地区进发,赴延安参加“整风运动”和党的七大。诗人将沿途的所见所闻写成诗篇,表达了行程的艰辛和对妻子的思念。
在过泗宿时,写成五言古绝三首《泗宿道中三首》,描写了行进途中遇到的艰辛和沿途军民送迎的场面,诗人早已把疲劳和生死都置之度外,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一 夜走泗宿道,晨过旧黄河。 古邳解鞍马,煮酒醉颜酡。 二 半规残月照,铁骑送长征。 百里吠村犬,穿插敌伪惊。 三 畅游根据地,沿途劳送迎。 相见问安好,老苍惊故人。 在过微山湖时,诗人看到了类似洪泽湖的美景,一路征程的疲惫顿然消弭,随即,一首优美的七言绝句《过微山湖》脱口而出:
横越江淮七百里,微山湖色慰征途。 鲁南峰影嵯峨甚,残月扁舟入画图。 由于沿途艰险,诗人的妻子张茜未能同行。陈毅昼行夜伏穿插敌人防线,登上太行山已经是1944年2月。途中,他思念妻子,深情地写下这首《寄内诗》:
地冻天寒西北行,山川遥共客心深。 最是荒村风雪夜,思君吟咏到天明。 指挥战斗 在解放战争期间,陈毅相继指挥多场战斗,并取得全胜,用诗记录下战斗的过程。
1946年7月25日,国民党整编69师92旅进犯徐州东南之海郑公路南侧的灵壁、睢宁县交界处朝阳集地区。为保卫淮北解放区,新四军军长、山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命令山东野战军歼灭国民党军92旅,两天半的时间歼敌5000余人,并生俘敌少将旅长冼盛楷。朝阳集战役的胜利是山东野战军自改编以来在淮北战场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极大鼓舞了前线指战员的士气。陈毅闻讯,欣然提笔写下这首诗《淮北初战》,来赞扬朝阳集战役取得的胜利:
十万旌旗泗水阳,淮南淮北遍玄黄。 路攻空炸天地窄,烧杀抢掠鸡犬亡。 还乡土劣旧奸伪,美械蒋军新虎狼。 人民怒撼山河动,背水奇功敌尽降。 解放战争初期,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毛泽东指挥解放军大踏步进退,不以保守地方,而以歼敌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故苏中七战七捷后,山东野战军主动让出洪泽湖北岸的淮安、淮阴,北撤山东。1946年9月,时任新四军军长、山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豪情万丈地遂写下了这首诗《让两淮》:
诱敌何妨让两淮?贼军到此好椎埋。 运河不是鸿沟界,会见狂潮卷地来! 1946年11月28日,蒋介石向整编11师师长胡琏和整编69师师长戴之奇布置任务,下定决心在宿迁以北地区一举歼灭陈毅指挥的山东野战军和粟裕指挥的华中野战军。此时,陈毅和粟裕的部队已经合兵一处,通过宿北战役,歼灭了骄傲自大、立功心切、孤军冒进的戴之奇部。绝望之下,戴之奇向自己的头部开枪自杀,他也成为国共摩擦20年中自杀身亡的国民党将官第一人。宿北战役是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一役,是陈毅、粟裕在解放战争开始后,第一次共同指挥的较大规模的运动歼灭战,也是山东、华中两路野战军会合后的第一个大胜仗。为庆祝宿北战役胜利,1946年12月,陈毅欣然题写了这首诗《宿北大捷》:
敌到运河曲,聚歼夫何疑? 试看峰山下,埋了戴之奇。 1948年淮海战役期间,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陈毅,写下了这首诗《记淮海前线见闻》,歌颂了我解放军战士奔赴前线杀敌、沿途群众送医、送粮的感人故事:
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 担架队,几夜不曾睡。稳步轻行问伤病,同志带花最高贵,疼痛可减退? 吉普车,美蒋运输来。闪闪电灯红似火,轰轰摩托吼如雷,夜夜送千回。 老战士,几年久从戎。拥政爱民作模范,军政学习当先锋,杀敌气如虹。 新战士,列队长又长。谡谡军装何整肃,昂头阔步挺胸膛,杀敌志如钢。 新同志,解放最开怀。诉苦从头难尽说,壮丁远处被抓来。共打蒋独裁。
撰稿人孙玉清: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人,淮安市政协、洪泽区政协特聘文史研究员,淮安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淮安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洪泽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特聘研究员。
《溯源洪泽》编辑部 总 编:夏宝国 副总编:张敏 王海洋 孙玉清 蒋厚健 主办: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 洪泽论坛 出品:洪泽湖大禹诗词研究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