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论坛

  • 网站客服:0517-87228198
  • 合作热线:13915154595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118|回复: 6

[诗中洪泽湖] 11.6《清代诗篇彰显洪泽湖流域治理的人水相搏》(六)

[复制链接]

56

主题

56

帖子

2624

积分

初一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624
发表于 前天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IANA 保留地址
【诗中洪泽湖】第56期
11.6《清代诗篇彰显洪泽湖流域治理的人水相搏》(六)
名流大师感慨时世变迁
孙玉清
        编者语 浩浩洪泽湖,清清白马湖,巍巍高家堰,美美张福河,幽幽古灌区,悠悠古龟山,依依老子山……这里就是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因全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而得名的洪泽,古迹众多,目前怀抱三处世界遗产,即洪泽湖大堤、张福河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和洪泽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而其所拥有的洪泽湖文化,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渊远流长,底蕴深厚,博大精深。现在,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与洪泽论坛联合开设《溯源洪泽》栏目,并设置系列子栏目,特邀洪泽地方文史专家解读洪泽湖文化,旨在增强文化自信,让洪泽湖文化得到进一步发扬传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舞凝聚人心,全身心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子栏目《诗中洪泽湖》,主要以历代诗家词人所写的洪泽湖诗词来分析解读洪泽湖文化。2024年度,孙玉清参与主编了由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百里画廊三百首》一书,本部书由《运河开启隋唐篇》《盛衰骤转两宋篇》《漕运畅通元明篇》《河工治理清朝篇》《保卫家园烽火篇》五个篇章组成,主要展现有关大运河淮安百里画廊段的历代经典诗词。本次,撰稿人孙玉清撰写《清代诗篇彰显洪泽湖流域治理的人水相搏》这篇文章,分别从“康熙皇帝阅视河工治理、乾隆皇帝效仿皇祖阅视、‘三湖两水’荡起层层涟漪、水利设施确保湖区安全、黄河夺淮带来严重水患、名流大师感慨时世变迁”等六个部分,来帮助领会本部书的第四篇章《河工治理清朝篇》,本期解读这篇文章的第六部分《名流大师感慨时世变迁》。

        洪泽湖流域,人与水相搏。洪泽湖大堤,治理渐坚固。
        在洪泽湖流域,有重要的水利工程洪泽湖大堤,它保障着全流域的安全。治理洪泽湖流域重点就是治理洪泽湖大堤。洪泽湖大堤,古称“高家堰”“高堰”“高加堰”“捍淮堰”“高家长堤”,始建于东汉时期,全长67.25公里(今淮安市境内,北起淮阴区马头镇,南迄盱眙县马坝镇)。
18782eeaf6b450549b87f8d427aca40.jpg
        东汉末年,战争濒濒,谷麦昂贵,国家为了强兵足食,开展了大规模的屯田工作。古淮阴县地处淮河流域,曾享有“江淮熟、天下足”之誉。为了屯田的需要,当时的广陵郡太守陈登经过一番考察以后,认为古淮县一带土肥水美,只要筑好堤坝,即可旱涝保收,于是修筑了古淮阴县三十里长(今淮安市清江浦区武墩镇到淮安市洪泽区西顺河镇)的堤堰,并取名捍淮堰,史学家认为这三十里水坝的格局进一步奠定了如今洪泽湖大堤的基础。后来,曹魏太尉司马懿为消灭孙吴,进而统一全国,派邓艾在堤内屯田蓄粮,这对洪泽湖大堤的固筑和古淮阴县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黄河夺淮后,洪泽湖大堤历经兴废,决而复修,毁而复建。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黄河再次夺淮彻底让淮河下游的大大小小湖泊、洼地连成一片,从而形成了巨大的悬湖洪泽湖,并造成洪泽湖大堤多处决口,导致无数百姓受灾,从而引起朝廷的高度重视。
        洪泽湖大堤是拦蓄淮河形成洪泽湖的大型堤堰工程,也是先民综合治理黄河、淮河、运河水系的工程,更是世界上最长最宽最古老的人工堤防,有1800多年的历史,守护着淮扬地区2000多万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其中堤前的石工墙结构规格统一、筑工精细,展示了中国古代水利建设的高超技艺,有着“东方水上长城”的美誉,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大运河重要节点与张福河一起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洪泽古灌区的骨干工程。
        民谚云:“倒了高家堰,淮扬不见面。”康熙、乾隆等一代帝王沿着京杭运河六下江南巡视,六次阅视洪泽湖流域治理,其中对洪泽湖大堤治理颁下明确御旨,一幅幅人水相搏的洪泽湖流域治理画面正徐徐展开。
        清代,在洪泽湖流域,西部有凤阳府,凤阳府有泗州泗县、泗州盱眙县龟山;北部有淮安府,淮安府有府治山阳县、清河县、清江浦、淮阴故城。清代有九位名流大师在这里感慨时世变迁:心念归隐,赞美大禹,折服女神,安身立命,孤独寂寞,情系家乡,英雄被忘,一帆风顺,归心似箭。
刘铭传:心念归隐
        刘铭传(1836年~1896年),清朝末期淮军重要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台湾省首任巡抚,更是深受海峡两岸民众敬仰的民族英雄。清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诗人成为当时淮军将领中任军职最高的人,统师移驻彭城,路经淮河边的泗州,便借宿在释迦寺,偶成二律《借宿释迦寺》赠予方丈,以表示感谢留住:
梦中曾被仙人诏,怪我如何不出家。
两眼尚包儿女泪,此生自识果缘差。
觅游禅寺思身影,流落风尘念物华。
心事茫茫何所寄,大江东望浪淘沙。
岂劳修炼方为佛,若得轻闲即是仙。
如我长征无息处,揽君彻夜不安眠。
未辞辛苦行千里,忽欲留连住一天。
愿待澄清放归隐,好来方丈结禅缘。
        在这两首诗中,第一首诗,诗人透露出其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既有对出世生活的向往,也有对现实生活的牵挂,表达了自己虽然心中向往禅寺的宁静生活,但出于种种原因无法实现这种愿望的心情。第二首诗,诗人的“归隐情结”是近代官僚群体的典型写照,其既无法摆脱家国责任,又渴望超脱世俗纷争,诗句“忽欲留连住一天”生动地呈现出这一两难心境。
陶澍:赞美先贤
        陶澍(1779年~1839年),清朝重要官员、学者,经世派主要代表人物,曾任安徽等省巡抚、两江总督。道光十三年(1833年)秋天,洪泽湖西岸老子山地区添设水军。十月十一日,陶澍在巡视完洪泽湖大堤后,西渡洪泽湖,至老子山,在此设水师营地。翌日,作者偕同事游老子山附近的龟山,访禹迹。由于李兰卿(即李彦章,字兰卿,时任江苏按察使)诗先写成,作者即次其韵作诗四首《游龟山访禹迹四首》。诗中,诗人通过描写游览龟山、寻访大禹治水遗迹的经历,表达了对古代先贤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历史文化的追思和感慨:
9ed724a7caef3ceb79567c19a826271_副本.jpg
湖堤巡历堤工成,又趁晨暄破浪行。
秋水方平宜放棹,好山如画况知名。
临流有侣偕酬唱,设险何人此屏营。
幸际承平不忘武,敢云帷幄坐谈兵。
寥空指点白云隈,层叠看山曲磴开。
铁锁尚传神禹迹,丹炉先访老君台。
三洲钟鼓声原震,万倾波澜力孰回。
曾向槫桑观浴日,闲情仍策六鳌来。
一勺天光洗眼新,野谋同载为观民。
山中猿鹤情如识,水底鱼龙气已驯。
瓜浦远浮前渡雨,桃源疑接故乡人。
淮南草木清湘色,丛桂秋来映旧津。
聚米军屯拣习流,山川能说更探幽。
径余枫叶深通屐,信报梅花稳插头。
济世怀原期彼岸,登仙缘欲证同舟。
此行合补何镗记,努力湖河借上游。
        在这四首诗中,第一首诗,诗人以湖堤巡视为背景,融合自然景观与军事思考,展现了勤政务实、居安思危的情怀。第二首诗,诗人通过壮阔的自然意象与丰富的历史典故,营造出雄浑悠远的意境,展现了对山川人文的哲思与超然情怀。第三首诗,诗人通过山水意象与人文情怀的融合,展现了对自然与民生的双重观照。第四首诗,诗人融合了军事抱负、自然意象与精神追求,展现了济世理想与超脱情怀的辩证统一。
曹寅:折服女神
        曹寅(1658年~1712年),清朝官员、戏曲作家、文学家、皇商,曾任江宁织造兼苏州织造。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作者沿着京杭运河从北京南返淮安,与苏州织造李煦轮管两淮盐务,在前往淮安途中见到多种自然和人文景观,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组诗《赴淮舟行杂诗三首》。诗中,作者通过描绘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以及旅途中的心情变化,展现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仕途的的深刻思考:
忆昔长淮水,承流直上天。
估船歌得宝,鱼市聚摊钱。
近郭吟黄叶,寒烟漫白田。
西风三屈指,无恙托残编。
云帆初破浪,画楫更传餐。
袅臛来方物,车螯上单食。
簿书残素饱,风水幸平安。
欲上淮阴庙,消遥凝睇寒。
数据群公饯,微吟许剑诗。
香积漂母庙,霜涸露筋祠。
递马连堤站,枯鱼挂树枝。
颇闻勤职贡,文物胜前时。
        在这三首诗中,第一首诗,诗人追忆淮水盛景与市井繁华,暗含对盛世或故土的眷恋;转写秋日萧索与个人孤寂,映射时代变迁中的失落感;以秋风象征时光流逝,暗示以文字留存记忆、对抗现实的无奈。第二首诗,诗人通过行船意象串联起仕途、享乐与历史沉思,展现作为康熙宠臣的复杂心态:既有“破浪”进取的抱负,又因畏惧政治风险而选择“偷安”,难掩对民生问题的疏离,印证了清代部分官员在盛世表象下的精神困境。第三首诗,诗人通过漂母庙、露筋祠等古迹,将个人清廉、贞烈的品格与官员赈灾、进贡职守相联系,强调道德与政绩的统一。
曹雪芹:安身立命
        曹雪芹(约1715年~约1763年),清朝小说家、诗人、画家,江宁织造兼苏州织造曹寅之孙,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淮阴怀古》这首诗是小说《红楼梦》中薛宝琴所作的怀古诗之一。诗中,作者通过对历史人物淮阴侯韩信作评价,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暗示了贾府衰败的线索,透露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e4ecd7e1558b3801cc4556bc909b03f_副本.jpg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诗的开篇,作者对历史上著名军事家韩信进行评价。韩信年轻时曾遭受胯下之辱,这里用“恶犬”比喻那些欺侮他的人。作者提醒人们,即使是英勇的壮士,也要警惕和防范不怀好意之人的恶意攻击。接着,作者指出,韩信后来被封为齐王,并平定了三齐地区,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荣耀;只有在一个人去世后,才能最终评定他的功绩和地位。接下来,作者对世俗偏见作出批评,呼吁人们不要轻易地歧视或看轻他人,因为每个人都有可能在关键时刻展现出自己的价值。诗的最后,作者强调了感恩的重要性,即使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应该记得曾经给予自己帮助的人。
查升:孤独寂寞
        查升(1650年~1707年),清朝书法家、诗人。诗人在独自游历途中,居住在淮阴故城八里庄,看到当时的乡村景象,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八里庄》。诗中,诗人描写了八里庄偏远荒凉的艰苦环境,表达了孤独寂寞的心情,通过细腻的意象和对比手法,展现了清代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
断井冰胶汲水痕,炊烟三两不成村。
客嫌南语呼难应,门对西风火不温。
白月荒途深夜柝,黄沙野菜杂蔬盆。
耳边俄觉秋涛卷,卧听驽骀龁草根。
        诗的开篇,诗人以破败的井台、结冰的水痕和零星的炊烟开篇,勾勒出凋敝的村落景象。接着,诗人通过听觉与触觉的双重描写强化客居异乡的孤寂感,因语言不通(南语)导致沟通障碍,因西风凛冽更使屋内炉火难暖,展现地域差异与生存环境的恶劣。接下来,诗人以白月、荒途、深夜打更声营造出荒凉冷寂的意境,而黄沙野菜的饮食描写进一步刻画出物资匮乏的底层生活图景。诗的最后,诗人以听觉错觉收束全诗:诗人误将劣马啃食草根的声音幻听为秋涛翻卷,既强化了环境的死寂,又以劣马隐喻困顿潦倒的生存状态。
潘德舆:情系家乡
        潘德舆(1785年~1839年),清朝学者、古文家、经学家和诗人。诗人作为淮安本土人熟悉淮安地方风土人情,面对家乡的漕运盛况、名胜古迹、风俗习惯、丰富物产、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有感而发,以竹枝词形式写下了这首诗。诗中,诗人主要围绕淮安城的自然景观、社会风俗和历史遗迹展开,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这座古城的独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
垂阳夹岸浮翠螺,听水听风劳者歌。
试向荻庄深处望,帆樯争似乱山多。
女墙缺处野烟生,新旧城楼绕夹城。
楼下水门舟一叶,略窥人影未分明。
冶游裙屐映缤纷,宛转红桥绿水痕。
同看珠湖好明月,木兰舟过柳衣园。
郭家池馆藕花风,香在空檬水气中。
并舫似怜花解语,霎时鱼戏各西东。
十里邮亭两岸舟,春风送客宴花楼。
夜潮好趁风帆利,似识明朝阻石尤。
新蒲人馔酒频携,歌管深宵醉似泥。
一种离情消不得,劝君且莫啖秋梨。
        竹枝词,一种新诗体,它以记述地方风俗史为主,多描写民间风习或物产风貌之类,兼有史地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重价值。这里淮阴指的是淮安府城。诗的开篇,诗人以“望”为视觉主线,从垂杨夹岸的静态画面,转向帆樯争流的动态场景,再以野烟、人影的朦胧收束,形成由近及远、虚实交错的时空层次。接下来,诗人以红桥、荷塘、明月、游船等元素,勾勒出淮安水乡的月夜泛舟图景,既有对自然风光的细腻刻画(如绿水、藕香、鱼戏),也隐含人文情怀(如冶游之乐、园林雅趣),体现了传统文人对山水清音的向往。诗的最后,诗人围绕“送别”展开,融合自然景象(春风、夜潮)、宴饮场景(酒馔、歌管)与情感隐喻(秋梨),抒发了复杂难解的离情。
沈兆沄:英雄被忘
        沈兆沄(1786年~1877年),,清代官员,曾任江苏江宁府知府,署江苏江安粮储道、江南盐巡道,浙江布政使。面对清朝后期的社会动荡,诗人始终关注国家命运,在游历山阳时,看到当地的景象,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山阳》。诗中,诗人描绘了一幅暮春傍晚淮河畔的山阳图景,融合了自然意象与人文遗迹,流露出苍茫寂寥的怀古之情:
长笛一声起,夕阳遥浦中。
花浓微带雨,柳弱不禁风。
白马湖流阔,金龙庙宇崇。
钓台何处问,衰草自蓬蓬。
        诗的开篇,诗人以笛声打破寂静,写夕阳斜照远方的水滨,渲染出苍茫的暮色氛围,暗含时光流转的感慨。接着,诗人描写暮春细腻之景:繁花沾雨更显浓艳,柔柳随风摇曳,似难承风力,暗示春色将尽,暗含对繁华易逝的感伤。接下来,诗人转写壮阔之景:白马湖水面浩渺,金龙庙建筑巍峨,象征隐逸生活和帝王遗迹,凸显自然与人文的交织。诗的最后,诗人以荒芜之景收束:昔日钓台已无处寻踪,唯有野草丛生,表达了对历史湮灭的怅惘和物是人非的感慨。
邹祗谟:一帆风顺
        邹祗谟(1627年~1670年),清初词坛上的重要词家。诗人长期在外游历,某次在返回故乡途中路过清河县停留时,看到一些自然景象,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便写下了这首诗《清河县》。诗中,作者以“乡愁”为主线,表现出对故土的深沉眷恋,并借古喻今,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时局的忧思:
客久归程近,乡心益不禁。
春波高泗水,瞑色下淮阴。
漠漠寒林村,萧萧枉渚禽。
黄河流不到,禹德叹逾深。
        诗的开篇,作者写道: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虽归期临近,思乡之情却愈发难以抑制,以矛盾心理展现游子对故乡的眷恋与近乡情怯的微妙情感。接着,作者写道:春日的泗水波涛高涨,暮色笼罩淮阴故城,通过自然景象的壮阔与苍茫,暗示旅途的漫长与孤寂,同时隐喻作者身处南北交界之地的复杂心境。接下来,作者写道:寒林广布,水鸟哀鸣,营造出荒寂凄冷的氛围,强化游子漂泊无依的孤独感。诗的最后,作者指出,黄河改道后不再流经泗水故道,借此感叹大禹治水的功德难以重现,暗含对清初民生凋敝、水利失修的批判。
查慎行:归心似箭
        查慎行(1650年~1727年),清朝诗人、文学家,诗坛“清初六家”之一,被尊为东南诗坛领袖。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诗人请假南归故乡浙江海宁,途经清江浦时写下这两首诗。清江浦作为漕运重镇,见证了南北交通枢纽的繁盛,写下了这两首诗《发清江浦两首》。诗中,诗人既有归乡的轻松愉悦,也有对漕运盛况与民间疾苦的观察:
南来步步远风霾,川路晨征一倍佳。
竹菍蒲帆浑不用,橹声如雁下长淮。
编芦缚荻聚成堆,大舸多从江外来。
试问老堤堤外柳,年年辛苦为谁栽?
        在这两首诗中,第一首诗,诗人以“步步远风霾”和“晨征一倍佳”作对比,凸显归乡的轻松愉悦,暗含对江南水乡的眷恋;同时,通过“竹菍”“蒲帆”“橹声”等江南水乡典型意象,勾勒出宁静悠然的航行画面,与北国风沙形成鲜明对比。第二首诗,诗人通过描绘运河边百姓的辛勤劳作与航运的情况,以及堤柳的“辛苦”,既展现了清江浦的繁华,也隐晦地表达了诗人对民生艰辛的关切与对人生漂泊的感慨。

        撰稿人孙玉清: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人,淮安市政协、洪泽区政协特聘文史研究员,淮安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淮安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洪泽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特聘研究员。

《溯源洪泽》编辑部
总  编:夏宝国
副总编:张敏 王海洋 孙玉清 蒋厚健
主办: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 洪泽论坛
出品:洪泽湖大禹诗词研究工作室

17

主题

1万

帖子

14万

积分

研究生

Rank: 18Rank: 18

积分
144855
发表于 前天 08: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 电信(全省通用)
发表于 前天 08: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淮安市 电信

1759

主题

4万

帖子

41万

积分

教授

Rank: 21Rank: 21Rank: 21

积分
418404
发表于 前天 08: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南京市 江苏省广电有线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3047

主题

6万

帖子

22万

积分

博士

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

积分
227078
发表于 前天 20: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南京市 电信

2222

主题

3万

帖子

48万

积分

教授

Rank: 21Rank: 21Rank: 21

积分
485385
发表于 昨天 11: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 电信

0

主题

152

帖子

6万

积分

大三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68281
发表于 5 小时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南京市 江苏省广电有线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拜读受益了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