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论坛

  • 网站客服:0517-87228198
  • 合作热线:13915154595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92|回复: 5

[诗中洪泽湖] 11.5《清代诗篇彰显洪泽湖流域治理的人水相搏》(五)

[复制链接]

55

主题

55

帖子

2616

积分

初一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616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IANA 保留地址
【诗中洪泽湖】第55期
11.5《清代诗篇彰显洪泽湖流域治理的人水相搏》(五)
黄河夺淮带来严重水患
孙玉清
     编者语 浩浩洪泽湖,清清白马湖,巍巍高家堰,美美张福河,幽幽古灌区,悠悠古龟山,依依老子山……这里就是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因全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而得名的洪泽,古迹众多,目前怀抱三处世界遗产,即洪泽湖大堤、张福河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和洪泽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而其所拥有的洪泽湖文化,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渊远流长,底蕴深厚,博大精深。现在,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与洪泽论坛联合开设《溯源洪泽》栏目,并设置系列子栏目,特邀洪泽地方文史专家解读洪泽湖文化,旨在增强文化自信,让洪泽湖文化得到进一步发扬传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舞凝聚人心,全身心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子栏目《诗中洪泽湖》,主要以历代诗家词人所写的洪泽湖诗词来分析解读洪泽湖文化。2024年度,孙玉清参与主编了由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百里画廊三百首》一书,本部书由《运河开启隋唐篇》《盛衰骤转两宋篇》《漕运畅通元明篇》《河工治理清朝篇》《保卫家园烽火篇》五个篇章组成,主要展现有关大运河淮安百里画廊段的历代经典诗词。本次,撰稿人孙玉清撰写《清代诗篇彰显洪泽湖流域治理的人水相搏》这篇文章,分别从“康熙皇帝阅视河工治理、乾隆皇帝效仿皇祖阅视、‘三湖两水’荡起层层涟漪、水利设施确保湖区安全、黄河夺淮带来严重水患、名流大师感慨时世变迁”等六个部分,来帮助领会本部书的第四篇章《河工治理清朝篇》,本期解读这篇文章的第五部分《黄河夺淮带来严重水患》。
        洪泽湖流域,人与水相搏。洪泽湖大堤,治理渐坚固。
        在洪泽湖流域,有重要的水利工程洪泽湖大堤,它保障着全流域的安全。治理洪泽湖流域重点就是治理洪泽湖大堤。洪泽湖大堤,古称“高家堰”“高堰”“高加堰”“捍淮堰”“高家长堤”,始建于东汉时期,全长67.25公里(今淮安市境内,北起淮阴区马头镇,南迄盱眙县马坝镇)。
        东汉末年,战争濒濒,谷麦昂贵,国家为了强兵足食,开展了大规模的屯田工作。古淮阴县地处淮河流域,曾享有“江淮熟、天下足”之誉。为了屯田的需要,当时的广陵郡太守陈登经过一番考察以后,认为古淮县一带土肥水美,只要筑好堤坝,即可旱涝保收,于是修筑了古淮阴县三十里长(今淮安市清江浦区武墩镇到淮安市洪泽区西顺河镇)的堤堰,并取名捍淮堰,史学家认为这三十里水坝的格局进一步奠定了如今洪泽湖大堤的基础。后来,曹魏太尉司马懿为消灭孙吴,进而统一全国,派邓艾在堤内屯田蓄粮,这对洪泽湖大堤的固筑和古淮阴县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黄河夺淮后,洪泽湖大堤历经兴废,决而复修,毁而复建。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黄河再次夺淮彻底让淮河下游的大大小小湖泊、洼地连成一片,从而形成了巨大的悬湖洪泽湖,并造成洪泽湖大堤多处决口,导致无数百姓受灾,从而引起朝廷的高度重视。
        洪泽湖大堤是拦蓄淮河形成洪泽湖的大型堤堰工程,也是先民综合治理黄河、淮河、运河水系的工程,更是世界上最长最宽最古老的人工堤防,有1800多年的历史,守护着淮扬地区2000多万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其中堤前的石工墙结构规格统一、筑工精细,展示了中国古代水利建设的高超技艺,有着“东方水上长城”的美誉,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大运河重要节点与张福河一起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洪泽古灌区的骨干工程。
        民谚云:“倒了高家堰,淮扬不见面。”康熙、乾隆等一代帝王沿着京杭运河六下江南巡视,六次阅视洪泽湖流域治理,其中对洪泽湖大堤治理颁下明确御旨,一幅幅人水相搏的洪泽湖流域治理画面正徐徐展开。

        在洪泽湖流域,经常有黄河夺淮带来的了严重的水灾,灾民流离失所,生活困苦。在这里,清代诗人们感受水灾:决堤导致了水灾,泗州城遭受了水灾,清河县遇到了水灾,同时认为人祸甚于水灾。
决堤导致水灾
       在洪泽湖流域,清朝初期黄河频繁决口夺淮,同时带来洪泽湖大堤决口,导致洪水泛滥。汪懋麟写出黄河决口夺淮造成淮河流域的水灾,张养重则写出了洪泽湖大堤决口造成淮扬地区的水灾。
黄河大堤坝决堤
        汪懋麟(1639年~1688年),清朝诗人。清朝初期,诗人目睹了黄河决堤夺淮后给当地百姓带来的灾难,深深地体会到了百姓在治水过程中的艰难处境,从而创作了这首诗《河水决》。诗中,诗人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洪水泛滥、城市被淹、人民遭受苦难的情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民生的疾苦:
黄河冲决淮河荡,白马湖中千尺浪。
淮阳城郭云气中,远近田庐水光上。
人行九陌皆流水,螺蚌纷纷满城市。
筑岸防堤急索夫,里中徭役齐追呼。
富家出钱贫出力,触热忍饥不得食。
十日筑成五尺土,明日崩开十丈五。
微信图片_2025-10-22_092522_877.jpg
        诗的开篇,诗人描绘了黄河决堤后,洪水涌入淮河,白马湖中掀起千尺高的浪涛,展现了洪水的猛烈和破坏力。接着,诗人描述了洪水淹没了淮阳城,整个城市笼罩在云气之中,远处的农田和房屋也被水光覆盖,表现了洪水的广泛影响;还形象地描述了洪水泛滥成灾,街道上水流成河,城市中到处都是螺蚌,反映了洪水对人们生活的严重干扰。接下来,诗人展示了人们为了抵御洪水,紧急动员起来修筑堤坝的情景;同时,揭示了在灾难面前,社会阶层的差异依然明显,富人出钱,穷人出力,大家都在忍受炎热和饥饿,但生活境遇却大不相同。诗的最后,诗人反映了修筑堤坝的艰辛和困难,刚刚筑好的堤坝很快又被洪水冲毁,表现了人与自然斗争的艰难。
洪泽湖大堤决堤
        张养重,明末清初诗人,是清初山阳当地诗坛魁首。康熙十五年(1676年)五月,洪泽湖大堤决口,泛滥的洪水淹没了淮安与扬州等地大量农田。诗人目睹淹没农田、冲毁房屋、夺走生命时写下了这首诗《悯水》。诗中,诗人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惨烈的场景描写,展现了洪泽湖大堤溃决后淮扬地区遭受的洪灾惨状:
高堰如城水如贼,年年防水水莫测。
丙辰五月雨十日,波撼长城守不得。
洪水倒注势可骇,桑麻到处城沧海。
蛟龙得意占民居,饱餐人肉甘于醢。
尸骸遍野谁人收,数口绳牵逐乱流。
白料偕亡无计脱,骨肉尚冀同一丘。
间有巢林与升屋,或存或坠俱枵腹。
不食三日亦饿死,性命悬丝更残酷。
昔闻此水高于城,城郭人民昼夜惊。
古人淫祀沉苍壁,郡门投契洪流平。
谁云此事绝新奇,厌胜之术古有之。
圣贤捍御大灾患,堤防疏导能先期。
呜呼!
城郭人民尔莫舞,而今四境无乾土。
皇天夺尔衣食资,饥寒侧目皆豺虎。
         诗的开篇,诗人写道:虽然洪泽湖大堤高大坚固,可洪水像盗贼般难以预测,即便年年防范,仍无法抵挡其对洪泽湖大堤的侵袭。接着,诗人描写灾情场面:连续十日暴雨后,洪水冲破大堤,农田尽数被淹,大水占据民居,吞噬人命;洪灾后遍地尸骸无人掩埋,几名幸存者用绳子绑在一起,在洪水中挣扎求生;全家陷入绝境,白头无法逃脱,但仍希望死后骨肉能同葬一处;部分幸存者逃到树上或屋顶避难,但因饥饿体力不支,有的存活,有的坠落;灾民断粮数日,性命如悬丝般脆弱,最终在饥寒交迫中死亡;城墙被淹没,民众日夜惊恐。接下来,诗人强调防灾需遵循礼制,认为古人将苍璧沉入水中以禳灾不合礼制,只有改以合乎规范的祭祀仪式,洪水才能平息。同时,诗人认为将灾害归因于超自然力量是逃避现实,唯有科学分析才能解决问题,预防灾害比灾后补救更重要。诗的最后,诗人表达了悲愤哀痛之情,讽刺统治阶层在灾祸面前依旧奢靡享乐而无视民间疾苦,揭露了洪水淹没农田导致土地完全无法耕作的真相,控诉自然灾害剥夺了百姓赖以生存的农田和家园,反映了灾后社会秩序的崩溃:百姓因饥饿被迫铤而走险,官吏则趁机进行剥削,民不聊生。
泗州城遭水灾
         在洪泽湖流域,有泗州城。泗州城处于淮河下游,从南宋起,经常受到黄河夺淮的洪水侵袭,到了清朝已失去了昔日的繁华,风光不再。陈维崧写出了淹没中的泗州城景象,而戚玾则写出了淹没后的泗州城残状。此时的泗州城已成为了不再有百姓生活的故城,荒芜一片。
淹没中的泗州城
        陈维崧(1625年~1682年),明末清初词人、骈文作家。词人在游历淮河时,站在盱眙山顶,远眺洪水中的泗州城,面对自然的景观和历史的沧桑,心生感慨,写下了这首词《沁园春·从盱眙山顶望泗州城》。词中,词人以壮丽的笔触描绘了从盱眙山顶俯瞰泗州城的场面,展现了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立而望之,松耶柏耶,其盱眙乎。
见半空楼阁,林峦掩映,从风城郭,沙涧萦纡。
却顾泗州,洼然在下,呀者成邱水一盂。
中央者,界几条冷瀑,一线明珠。
洪涛日夜归墟,有铁锁浮桥控舳舻。
看奔浑樯马,神功混渺;轰豗赛鼓,天籁吹呼。
十庙弓刀,百年带砺,落日平田噪野乌。
堪凭吊,怅歌风亭长,泗上雄图。
微信图片_2025-10-22_092525_930.jpg
        词的开篇,诗人以问句形式引出观景的地点,欲带着读者一同站在盱眙山巅,眺望远方;生动地描绘了山间楼阁与自然景观的和谐交融,再加上远处城郭与蜿蜒的溪流,构成了一幅动人心魄的画面。接着,词人将视角转向下方的泗州城,通过对比手法,强调了山与城之间的高低差异,也暗示了自然与人类居住地的关系;并巧妙地将瀑布比作明珠,不仅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美丽,也隐喻了大自然的宝贵与神秘。接下来,词人描绘了淮河水面的波涛汹涌与铁锁浮桥的坚固,展现了自然力量与人类智慧的碰撞;又通过动态的场景描写,营造出一种气势磅礴、充满生命力的氛围,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与敬畏。词的最后,词人将历史的厚重感融入文字,通过描绘古代庙宇、兵器与自然景象,勾勒出一幅历史与现实相融合的画面;表达了对过去辉煌历史的怀念与对当前景象的感慨。
淹没后的泗州城
        戚玾(1633年~1686年),凤阳府泗州人,清朝诗人。清朝时,处于淮河下游泗州城,经常受到黄河夺淮的洪水侵袭,已失去了昔日的繁华风光。诗人某次路过该地,见其衰败景象,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过泗州故城》。诗中,诗人通过描述泗州故城遗迹、路碑、屋瓦、神树、古船等元素,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自然的敬畏:
旧迹名犹在,城根尚蜿蜒。
路碑残月日,屋瓦旧人烟。
祷雨留神树,耕田得古船。
秋风吟苦客,吹泪夕阳边。
         诗的开篇,诗人写道:旧时的痕迹和名字依然存在,城墙的根基仍然蜿蜒曲折,反映了泗州古城虽然历经沧桑,但依然保留着一些历史的印记。接着,诗人写道:路边的石碑在残月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凄凉,屋顶上的瓦片记录着往昔的人间烟火,通过路碑和屋瓦的描写,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接下来,诗人写道:为了祈求雨水,人们留下了神树;在耕田时意外发现了古老的船只,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暗示此地曾为重要航道。诗的最后,诗人写道:秋风吹过,仿佛在吟唱着古老的歌谣,表达了对过去的追忆和感慨。
清河县遇水灾
        在洪泽湖流域,地处黄河、淮河交汇处的清河县,由于黄河夺淮经常导致受淹。刘汉藜写出水灾过后更荒的现象,李赓芸则写下水灾得到治理的场景。
水灾过后更荒
        刘汉藜,清朝官员,曾任淮安府清河知县。诗人在任职清河县期间,目睹了当地历经战乱、黄河泛滥等灾难,面对人口稀少、土地荒芜、水患严重的景象,有感而发,在办公处所创作了这首诗《清河署中》。诗中,诗人通过描绘盐碱、荒沙、孤舟、野烟等荒凉景象,展现了清河旧县的衰败与民生凋敝:
小邑遥通海,编氓仅百家。
四郊多斥卤,一境荒半沙。
署阁闻飞浪,公庭见远槎。
泽鸿犹未集,极目野烟遮。
        诗的开篇,诗人写道:县城虽小,却与淮河入海水路相通,但户籍登记的百姓仅百余户,反映了清河旧县地处淮河下游,水路交通虽便利,但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的情况。接着,诗人写道:城郊遍布盐碱地,境内一半土地为荒芜沙地,说明了黄河夺淮后,泥沙淤积导致土地盐碱化严重,农业难以发展,环境恶劣的事实。接下来,诗人写道:县衙楼阁能听到浪涛声,公堂前可见远方船只经过,展现了清河旧县三面环水,靠近淮河,但因远离陆路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偏僻,仅依赖水运的场景。诗的最后,诗人写道:水鸟尚未聚集栖息,极目远望只见荒野烟雾笼罩,写出了战乱与水患等灾难导致人口流失、民生困苦,呈现一片萧条景象的情况。
水灾得到治理
        李赓芸(1754年~1817年),清朝学者。清朝中期,面对黄河夺淮、洪灾频发给人民生活带来的极大困扰,诗人直接参与了清政府组织的对黄淮治理,诗人直接参与其中,亲眼目睹了河工们的艰辛劳动,写下了这首诗《挑河谣》。诗中,诗人通过描绘黄淮治理的真实情况,展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挑河挑河,河底沙多。
挑河得钱,我腹果然。
淮水清,河水浊,淮强方能与河角。
淮迫河行使之速,河流不停沙不伏。
微信图片_20251022092539_407_338.png
        河不停,顺轨行,淮扬沃野千里平,年年无潦年年耕。年年耕,年年熟,年年粳稻堆满屋,人也挑河也果腹。
        诗的开篇,诗人写挑河的场景:淮河泥沙沉积较深,百姓乐意前往参加疏浚,虽然劳动强度大,但还能换取报酬以维持生计。接着,诗人对比淮河清澈与黄河浑浊的水质差异,强调河流治理需平衡自然力量;同时描述淮河与黄河的水力竞争:若淮河水势强,可迫使黄河加速流动,但流速快则泥沙更易悬浮难沉降,加剧淤积问题。接下来,诗人写道:黄河、淮河经过系统性年复一年的治理后河道趋于稳定,避免了泛滥,使农田免受水灾,淮河下游形成了一片肥沃的平原。诗的最后,诗人描绘了稻米年年丰收的景象,百姓家中粮食仓储充盈,实现治河劳役与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人祸甚于水灾
        在洪泽湖流域,黄河夺淮经常带来了水灾,但是水灾还有人为因素,就是官员们不作为不思救灾,反而百姓在遭遇水灾后还要受到勒索,可见人祸比水患更厉害。朱彝尊写出了当时官员的勒索百姓,而孔尚任则写出了治水官员们不顾受灾百姓的生活。
百姓受到官吏勒索
        朱彝尊(1629年~1709年),清朝文学家、词人、学者、藏书家,其诗以才藻魄力著称,当时与王士禛齐名,称“南朱北王”,为浙派诗开山祖师。诗人在游历临淮地区时,被当地独特的地理风貌、百姓的生活场景所触动,从而创作了这首诗《临淮口号》。诗中,诗人生动地描绘出临淮地区鲫鱼的鲜美,这种鲫鱼只能供给官吏,普通百姓无法享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与官民的矛盾:
鲜鲫临淮美,传闻尺半强。
只供津吏索,不放老夫尝。
        诗中,诗人生动描绘出临淮鲫鱼的美味,且听闻鱼身有尺半之长。然而,这样的美味鲫鱼却仅供负责水路运输管理的官吏索取享用,诗人自己却没有品尝的机会,流露出诗人对无法品尝到这般美味的遗憾。同时,诗人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一些情况,“津吏”能够优先获取鲜美的鲫鱼,而像诗人这样的百姓却难以尝到,可能暗示了当时不同阶层在资源获取上的差异,地主官吏利用职权独占民生物资。‌
百姓受灾无人问津
        孔尚任(1648年~1718年),清朝初期诗人、戏曲家,与洪昇并称为“南洪北孔”,二人被誉为康熙时期照耀文坛的双星。他们的作品《桃花扇》和《长生殿》代表了中国古代历史剧作的最高成就,也是世界文化宝库的瑰宝奇葩。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诗人奉命随工部侍郎孙在丰前往淮扬,协助疏浚淮河入海口,亲眼了目睹河政的险峻反复、官吏的挥霍腐败、人民的痛苦悲号,从而激发了创作灵感,写下了这首诗《淮上有感》。诗中,诗人通过对官场现象和百姓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官场腐败的批判、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展现了对治水官吏失职的质问:
皇华亭下使臣舟,冠盖欣逢羡壮游。
箫鼓欲沉淮市月,帆樯直蔽海门秋。
九重图画筹难定,七邑耕桑户未收。
为向琼筵诸水部,金尊倒尽可消愁?
        诗的开篇,诗人描绘了地方官奉迎治河使者的盛大场面,反映了当时官方对于治水工作的重视和热情。接着,诗人进一步续写夜晚欢迎宴的外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种热闹而喜庆的氛围。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展现了水灾给下游各县百姓造成的“耕桑户未收”的悲惨场面,揭示了自然灾害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巨大影响。诗的最后,诗人对治水的官吏提出了质问,表达了对他们工作成效的不满和对受害百姓的同情。
    撰稿人孙玉清: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人,淮安市政协、洪泽区政协特聘文史研究员,淮安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淮安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洪泽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特聘研究员。
《溯源洪泽》编辑部
总  编:夏宝国
副总编:张敏 王海洋 孙玉清 蒋厚健
主办: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 洪泽论坛
出品:洪泽湖大禹诗词研究工作室
发表于 3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 电信

17

主题

1万

帖子

14万

积分

研究生

Rank: 18Rank: 18

积分
143296
发表于 3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苏州市 电信

3033

主题

6万

帖子

22万

积分

博士

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

积分
224277
发表于 3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南京市 电信

5

主题

5344

帖子

13万

积分

研究生

Rank: 18Rank: 18

积分
131515
发表于 前天 07: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淮安市 电信

2212

主题

3万

帖子

48万

积分

教授

Rank: 21Rank: 21Rank: 21

积分
485301
发表于 前天 14: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淮安市 电信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