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洪泽湖】第54期 11.4《清代诗篇彰显洪泽湖流域治理的人水相搏》(四) 水利设施确保湖区安全 孙玉清 编者语 浩浩洪泽湖,清清白马湖,巍巍高家堰,美美张福河,幽幽古灌区,悠悠古龟山,依依老子山……这里就是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因全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而得名的洪泽,古迹众多,目前怀抱三处世界遗产,即洪泽湖大堤、张福河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和洪泽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而其所拥有的洪泽湖文化,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渊远流长,底蕴深厚,博大精深。现在,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与洪泽论坛联合开设《溯源洪泽》栏目,并设置系列子栏目,特邀洪泽地方文史专家解读洪泽湖文化,旨在增强文化自信,让洪泽湖文化得到进一步发扬传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舞凝聚人心,全身心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子栏目《诗中洪泽湖》,主要以历代诗家词人所写的洪泽湖诗词来分析解读洪泽湖文化。2024年度,孙玉清参与主编了由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百里画廊三百首》一书,本部书由《运河开启隋唐篇》《盛衰骤转两宋篇》《漕运畅通元明篇》《河工治理清朝篇》《保卫家园烽火篇》五个篇章组成,主要展现有关大运河淮安百里画廊段的历代经典诗词。本次,撰稿人孙玉清撰写《清代诗篇彰显洪泽湖流域治理的人水相搏》这篇文章,分别从“康熙皇帝阅视河工治理、乾隆皇帝效仿皇祖阅视、‘三湖两水’荡起层层涟漪、水利设施确保湖区安全、黄河夺淮带来严重水患、名流大师感慨时世变迁”等六个部分,来帮助领会本部书的第四篇章《河工治理清朝篇》,本期解读这篇文章的第四部分《水利设施确保湖区安全》。
洪泽湖流域,人与水相搏。洪泽湖大堤,治理渐坚固。
在洪泽湖流域,有重要的水利工程洪泽湖大堤,它保障着全流域的安全。治理洪泽湖流域重点就是治理洪泽湖大堤。洪泽湖大堤,古称“高家堰”“高堰”“高加堰”“捍淮堰”“高家长堤”,始建于东汉时期,全长67.25公里(今淮安市境内,北起淮阴区马头镇,南迄盱眙县马坝镇)。
东汉末年,战争濒濒,谷麦昂贵,国家为了强兵足食,开展了大规模的屯田工作。古淮阴县地处淮河流域,曾享有“江淮熟、天下足”之誉。为了屯田的需要,当时的广陵郡太守陈登经过一番考察以后,认为古淮县一带土肥水美,只要筑好堤坝,即可旱涝保收,于是修筑了古淮阴县三十里长(今淮安市清江浦区武墩镇到淮安市洪泽区西顺河镇)的堤堰,并取名捍淮堰,史学家认为这三十里水坝的格局进一步奠定了如今洪泽湖大堤的基础。后来,曹魏太尉司马懿为消灭孙吴,进而统一全国,派邓艾在堤内屯田蓄粮,这对洪泽湖大堤的固筑和古淮阴县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黄河夺淮后,洪泽湖大堤历经兴废,决而复修,毁而复建。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黄河再次夺淮彻底让淮河下游的大大小小湖泊、洼地连成一片,从而形成了巨大的悬湖洪泽湖,并造成洪泽湖大堤多处决口,导致无数百姓受灾,从而引起朝廷的高度重视。
洪泽湖大堤是拦蓄淮河形成洪泽湖的大型堤堰工程,也是先民综合治理黄河、淮河、运河水系的工程,更是世界上最长最宽最古老的人工堤防,有1800多年的历史,守护着淮扬地区2000多万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其中堤前的石工墙结构规格统一、筑工精细,展示了中国古代水利建设的高超技艺,有着“东方水上长城”的美誉,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大运河重要节点与张福河一起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洪泽古灌区的骨干工程。
民谚云:“倒了高家堰,淮扬不见面。”康熙、乾隆等一代帝王沿着京杭运河六下江南巡视,六次阅视洪泽湖流域治理,其中对洪泽湖大堤治理颁下明确御旨,一幅幅人水相搏的洪泽湖流域治理画面正徐徐展开。
在洪泽湖流域,修有众多水利设施,确保洪泽湖区安全,其中铁牛用于险段镇水,老子山船坞帮助洪泽湖区船只避险,天妃闸节制运河水位,清江闸控制运河水流量。同时,这些水利设施还保护着黄河、淮河、运河河道的畅通无阻,保障着京杭运河的漕运安全。
大堤铁牛:险段镇水 据史料记载,洪泽湖大堤历史上多次溃决。为了治理淮河水患,康熙四十年(1701年),河道总督张鹏翮遵循康熙帝旨意,在高良涧(现属淮安市洪泽区),从端阳节这天午时起,历时4个月铸造出16尊铁牛,分置在黄淮运大堤各险工患段,用来镇住水患,其中黄河大堤上有7尊、洪泽湖大堤上有5尊、运河大堤有4尊。每只铁牛重量2000觔(1觔约590克),其铸造工艺精湛,形象生动,个个双角突兀,怒目圆睁,大有吞饮万顷波涛之势。
解读铁牛铭文 张鹏翮(1649年~1725年),清朝官员、治河专家,曾任刑部尚书、两江总督、河道总督、户部尚书等要职。他在担任河道总督期间主持治理黄河10年,治清口,塞六坝,筑归人堤,采用逢湾取直、助黄刷沙的办法整治黄河,多有成效。康熙四十年(1701年),张鹏翮主持的16尊铁牛铸成后,在铁牛肩部亲自撰写并铸上铭文《铁牛铭文》:
维金克木蛟龙藏,维土制水龟蛇降。 铸犀作镇奠淮扬,永除昏垫报吾皇。 铁牛铭文融合了五行学说、神话传说与政治诉求,是古代科技与信仰结合的典型,寓意镇压水患,以此祈求消除洪灾。同时,铁牛还反映了政治与民生诉求,当时的治水人希望通过铸造铁牛镇守淮扬地区,奠定治水基础;期望铁牛能消除水灾,以彰显对皇权的效忠,并作为治水功绩的实物证据。此外,铁牛还兼具水位监测功能,当水位超过牛口时,牛口会吐出气泡,作为预警标志。
铭文旁还铸有“康熙辛巳年午日铸”和“监造官王国用”文字。在目前尚存的7尊铁牛中,6尊铁牛铸有本铭文,还有1尊铁牛肩部铸有文字“维金克木,蛟龙远藏。土能制水,永镇此邦。康熙辛巳端阳日铸。”
当时,这16尊铁牛安放次序和地点是:第一尊牛在洪泽夏家桥、第二尊牛在安东便益门、第三尊牛在高堰大坝、第四尊牛在响水马家港、第五尊牛在洪泽茆家圩、第六尊牛在洪泽高良涧、第七尊牛在洪泽龙门坝、第八尊牛在清江浦洪福庄、第九尊牛在阜宁清水塘、第十尊牛在中河、第十一尊牛在桃源谈家庄、第十二尊牛在邳州戚子堡、第十三尊牛在高邮马棚湾清水潭、第十四尊牛在徐州郭家嘴、第十五尊牛在清口卞家汪、第十六尊牛在江都邵伯更楼。
赞美铁牛镇水 钱载(1708年~1793年),清朝官员、诗人、书画家。乾隆十二年(1747年),诗人历经风雨后行舟清口受阻,登岸见到铁犀镇水的场景,便写下了这首诗《铁犀行》。诗中,诗人通过描绘铁犀(即铁牛)的形象和功能,表达了对镇水神兽的赞美,反映了古人对抗自然灾害的决心,同时也强调了铁犀作为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
风声波声雨乍收,清口未得行吾舟。 御诗亭左铁犀一,登岸突见苍蟠虬。 维金尅木土制水,纪年弗较铭辞优。 豪筋隽骨足四跪,侧首西望洪河流。 维时沈璧明德远,告成亦赖输良筹。 冶云赤天尔体具,用诏未雨之绸缪。 前年梅黄溢高堰,一错势欲无高邮。 民饥宵闻帑朝赈,去年又溢淮阳愁。 尔惟坐视众力竭,幸不灭没随轻鸥。 依然水退背生藓,卧岸屹屹同悬疣。 昨者盐官亦此铸,海门东望惊涛秋。 海犀河犀职各修,不职乃贻黄屋忧。 在诗中,诗人借铁犀形象赞颂水利工程蕴含的智慧及其稳固,融合自然观察(风雨、行舟)、人文景观(御诗亭、铁犀)和哲学思辨(五行相克),表达了对治水工程的肯定以及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知。接下来,诗人通过“沈璧祭祀”与“明德”强调统治者需顺应天意、修德惠民;以“未雨绸缪”呼吁完善防灾体系,同时批判连年灾害暴露的治理漏洞;通过“民饥”“淮阳愁”等意象,批判了当时官僚体系的低效,呼吁以民为本的治理。诗的最后,诗人以隐喻手法批评地方官员在水利工程中的渎职行为,指出其不作为导致防洪隐患,最终引发朝廷忧虑。
记录铁牛铸造 谢启昆(1737年~1802年),清朝官员、学者、方志学家。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时任江南河库道的谢启昆,回忆曾航行至清口见到铁牛镇守河岸的景象,通过查阅河工文献,得知16件铁犀的铸造和安置情况后,便写下这首诗《铁犀歌》。诗中,诗人记录了康熙年间淮扬镇水铁牛的铸造工程,融合五行学说、天时选择与治水实践:
我昔扬帆泊清口,但见一犀镇河壖。 朅赖河储搜掌故,铸镶十六窥其全。 五行厌胜古有法,聚金恰用辛金年。 吉诹午月铸镜节,造化为炉火云煎。 重逾九鼎不易笵,重阳蒇事阳气宣。 年命支干各相配,处以人道非偶然。 豪筋隽骨四体具,除民昏垫宜仔肩。 缅维仁庙四十载,文端衔命拯颠连。 九州一错董安国,拦黄坝筑海口湮。 马家港开害更大,长楗难下茭谁搴。 折坝塞港灾用澹,功成铸象铭词镌。 夏家桥逮邵伯埭,险工几处甲乙编。 九十年来荷奠定,碧绣角脰苔花圆。 睿谟旬宣咨大帅,汝但高枕平沙眠。 既免浮鼻逐鸥鹭,又不负重遭笞鞭。 岂若木龙挑涡浪,反逊土牛堆陌阡。 童律黄魔供使役,龟蛇蛟鳄驱蜿蜒。 分水有灵职毋旷,慎毋坐视同疣悬。 蜀江之石尚可转,陕州之铁亦可迁。 尔质虽坚安足恃,作歌谱入河防篇。 诗的开篇,诗人通过五行理论、历史掌故和铸造细节,展现了清代淮扬镇水铁牛的工程意义与象征内涵。铁牛不仅是治水工具,更是融合五行哲学、天时择吉与政治权威的复合文化符号。接着,诗人提出:治水需遵循五行规律,官员更需以民生为己任;通过董安国、马家港等案例揭示了盲目工程的危害,从侧面强调科学治水的重要性;指出当时将干支、镇水兽等传统文化符号融入治水实践,体现了清代水利工程的多元文化维度。接下来,诗人融合防洪、漕运、民生等主题,反映了古代水利治理的智慧与艰辛,通过历史上的水利工程(如邵伯埭、夏家桥)、治水策略(疏浚、复闸)、文献记载(如碑文、章程),反映了古人“堵疏结合”“以工代赈”的治水理念,强调水利工程对民生稳定的深远影响。诗的最后,诗人融合神话象征与现实案例(蜀江、陕州),主张敬畏自然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反对仅依赖工程设施,强调“人水和谐”的动态平衡;呼吁总结教训,形成系统性治水理论。
老子山船坞:船只避险 老子山,处在洪泽湖南岸淮河入湖处,山高仅海拔68米,三面临湖,扼淮河入湖之口,状如半岛,势承大别山余脉,是洪泽湖周边唯一伸入湖中的岩石山。在此建设船坞,有利于帮助船只躲避风浪的危险。
麟庆(1791年~1846年),清朝官员、学者,官至江南河道总督。为管理河务,道光十三年(1833年)夏,麟庆泊船洪泽湖西岸的老子山,进行实地勘查,认为船坞不建在洪泽湖中心难收救生实效,于是委派守备黄佩监修。道光十四年(1834年),老子山船坞奏建,并考虑设立天灯,即航标灯,以示夜间行船,便于商民出行。老子山船坞完工后,麟庆安排了一次检阅活动,随即写下了这首诗《阅老子山船坞》。诗中,作者赞颂帝王治水功绩,抒发了对圣明统治的感恩之情:
风浪浩无垠,行舟何处存。 好凭沙作障,直藉石为门。 月黑孤灯引,帆来万马奔。 水衡钱不惜,永戴圣人恩。 诗的开篇,作者描绘了巨大的风浪和无处停泊的船只,反映了船舶航行面临的险恶环境。接着,作者写利用沙石作为屏障和门户,实际上指面对困境,采取建造船坞的办法。接下来,作者描写了夜晚不见月亮时有天灯引领和船只如万马奔腾般过洪泽湖的场景。诗的最后,作者明确表达了对国家不惜财力投入的感激,以及效忠圣人的决心。
天妃闸:节制水位 天妃闸,位于现在淮安市淮阴区,前称新庄闸、惠济闸,主要用来节制京杭运河的水位。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漕运总兵官平江伯陈瑄依循宋朝已有之沙河,自管家湖至鸭陈口,开凿了一条仅20里长的清江浦河道,作为京杭大运河重要的一段,由东南至西北走向建置四闸:始设位于山阳县的移风闸(又名板闸)、位于清江浦的清江闸(又名清江大闸)和位于淮阴马头的福兴闸、新庄闸(又名天妃闸、惠济闸),有闸门可以启闭,每年3月粮船过后即封闸(隔黄水,行船则剥载而过)。在淮阴马头三闸中,新庄闸为头闸,后建起的通济闸为二闸,福兴闸为三闸,而三闸之间的水位由南及北逐渐升高,水面落差达一丈有余,漕船沿着运河北上必须经过三闸,过闸时犹如登上三级阶梯。建闸原为节制水源,而危险亦甚。航途艰险,故下闸须善把舵,上闸又须用力绞关。其中,新庄闸处在行船北上和南下的关节点,其闸墙高峻,闸塘深广,可“一望而知伏秋水涨时奔雷撼海之奇观”,是乃“南河有数之大闸也”,又有称誉曰:“运河沿线七十二闸,天妃为首。”闸东大王庙,“不知曾受多少大员礼拜,多少粮船烧平安香”。
吴廷桢,清朝官员。诗人在目睹船只过天妃闸时的惊险场景后,感受到天妃闸水势的凶险以及行船的不易,便写下了这首诗《天妃闸》。诗中,诗人通过描绘明清漕运咽喉天妃闸之险峻,展现出古代水利工程的恢宏,折射出漕运的艰辛,表达了对人力治水的深思:
断堰锁崔巍,奔流下石隈。 势吞淮甸尽,声撼海门开。 水气晴吹雨,天风夕送雷。 扣舷惊险绝,谁是济川才? 诗的开篇,诗人写道:天妃闸的堤坝高耸险峻,截断水流形成闸口;激流从石隙间奔涌而下,气势磅礴,展示了水流湍急的景象。接着,诗人写道:水势仿佛要吞没整个淮河平原,轰鸣声震动天地,直达入海口,凸显闸口水流的凶猛和声势之浩大。接下来,诗人写道:水雾在晴天如雨般扑面,傍晚的天风裹挟着雷鸣般的声响,既写实景,又隐喻漕船过闸时的惊险与紧张氛围。诗的最后,诗人写道:船夫紧抓船舷,因极端危险而感到惊惧,谁能成为治理水患、安定江河的贤才?诗人发出对治水人才的呼唤,这既是对治水能臣的期待,暗含对民生水利的忧思,也体现了文官的责任意识。
清江闸:控制流量 清江闸,又称清江大闸,位于淮安市清江浦区,处在淮河与运河交汇处,主要用来控制京杭运河水的流量。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漕运总兵官平江伯陈瑄,依循宋朝已有之沙河,自管家湖至鸭陈口,开凿了一条仅20里长的清江浦河道,作为京杭运河重要的一段,由东至西走向建置四闸:始设位于山阳县的移风闸(又名板闸)、位于清江浦的清江闸(又名清江大闸)和位于淮阴马头的福兴闸、新庄闸(又名天妃闸、惠济闸),有闸门可以启闭,每年3月粮船过后即封闸(隔黄水,行船则剥载而过)。其中,清江闸用于控制里运河的流量和调节水位,以缓解河水流速,使漕运船只顺利通过,当黄河水涨时就关闭。清江闸是漕粮所必经之咽喉要道,每当运粮季节,万艘漕船和12万漕军帆樯衔尾,绵亘数里,蔚为壮观,有“南北襟喉”之称。
吴伟业(1609年~1672年),明末清初著名诗人,“江左三大家”之一,又为娄东诗派开创者。在明清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诗人在出行途中经过清江闸,看到因闸口处水流湍急,船只航行艰难,众人遂齐心协力拉纤过闸这些情景时,受到了激发,便写下了这首诗《清江闸》。诗中,诗人生动地刻画了清江闸的地势险峻、过闸流程的危险,反映了古代水利工程与漕运管理的复杂性,同时暗含对时局动荡的感慨:
岸束穿流怒,帆迟几日程。 石高三板浸,鼓急万夫争。 善事监河吏,愁逢横海兵。 我非名利客,岁晚肃宵征。 诗的开篇,诗人写道:运河闸口狭窄,两岸石壁约束水流,导致河水激荡如怒;船只因水流湍急难以行进,延误行程,过闸需极度谨慎。接着,诗人写道:闸口水位落差大,需多人协作拉纤过闸,只听鼓声急促,是在指挥行动,体现了清江浦闸工程之浩大与人力之艰。接下来,诗人写道:船民需讨好河道官吏以求顺利过闸,更担忧遭遇水师的盘剥或受战乱干扰,反映了水师常借机敛财的现象,暗示当时官场的腐败。诗的最后,诗人自称非追逐名利之人,却在岁末寒夜匆匆赶路,隐含对乱世漂泊的无奈与归隐之志。
范冕(1841年~1923年),清末诗人、近代学者。诗人在过清江闸时,有感于清江闸辅助设施越闸、石码头的功能,写下了这首诗《吟清江》。以白描手法串联清江浦的地标与典故,既记录了运河城市的水利、商业、文化风貌,也隐含着对故土变迁的复杂情感。诗中“似扬州”“九省通衢”等表述,既是对往昔辉煌的追忆,亦是对运河文化遗产的礼赞:
袁浦名邦记胜游,依稀风景似扬州。 洋桥东接西流水,越闸南通北草楼。 斗姥宫前都府巷,奎星阁下状元沟。 无边风景芦花荡,九省通衢石码头。 诗的开篇,诗人写道:清江浦古称“袁浦”,因运河通过,交通发达,是南北商贸重镇,其繁华景致可与扬州比肩。接着,诗人指出,清光绪年间漕督松椿建造的洋桥“松公桥”,向东连接清江闸西侧的水流;用于调节水位,保障漕船通行的越闸,向南通往漕运官员驻地北草楼。接下来,诗人写清江浦两座道教建筑:斗姥宫供奉北斗星君,暗喻官员聚居地;奎星阁为祈求科举功名的场所,隐喻清江浦人才辈出。诗的最后,诗人描写里运河两岸的芦苇湿地,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阔。诗人还强调,清江浦因漕运兴起,其石码头是南北物资集散的核心枢纽,印证其“九省通衢”地位。
撰稿人孙玉清: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人,淮安市政协、洪泽区政协特聘文史研究员,淮安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淮安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洪泽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特聘研究员。
《溯源洪泽》编辑部 总 编:夏宝国 副总编:张敏 王海洋 孙玉清 蒋厚健 主办: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 洪泽论坛 出品:洪泽湖大禹诗词研究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