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论坛

  • 网站客服:0517-87228198
  • 合作热线:13915154595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203|回复: 5

九三大阅兵

[复制链接]

7

主题

23

帖子

1108

积分

四年级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1108
发表于 昨天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省扬州市 移动



七言排律  九三大阅兵感赋 ①


(本诗按《广韵》古音论平仄拗救,押平水“十二侵”韵)



   秋风送爽阅兵临,

   处暑余晖热浪侵。 ②

   日至九三怀故旧,

   周逢八十望当今。

   忽闻礼炮梭穿闪,

   更爱字符星吐金。 ③

   标语和平千乐奏, ④

   雄师威武百诗吟。

   歌邀万里贵宾在,

   鸟瞰九重佳句寻。

   耀耀旌旗飘似海,

   彪彪方队列如林。

   天安门过龙骧步,

   世界云传凤舞音。

   鸽载光阴宏羽翅,

   人担山岳伟胸襟。

   共同命运高朋赞,

   捍卫主权邪恶擒。

   民族自豪情与感,

   国家凝聚力连心。

   红催七曜全垂露,

   绿益五洲皆作霖。 ⑤

   大网争驰光叠叠,

   广场直播气森森。 ⑥

   飞来老曲冲穹昊,

   唱出新歌谱国琛。 ⑦

   导弹精研呈绝妙,

   战机特制见高深。

   入朋眼内夸神器,

   放敌面前惊刺针。

   地上进攻营垒克,

   空中打击目标沉。

   军威赫赫凝青史,

   步伐齐齐献赤忱。

   保我中华江浩浩,

   败它倭寇血涔涔。

   情铭后代人工用, ⑧

   杯祭先灵泪酒斟。

   抗战精神升宇宙,

   无人装备现巍岑。 ⑨




            越唐斋学离白写于乙巳二五年七月十二日 2025年9月3号




注释:


        ①九三大阅兵: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阅兵活 动。阅兵在天安门广场进行,日期是2025年9月3日上午9时开始,历时70分钟。

       ②处暑余晖热浪侵:处暑节气已接近尾声,但天气仍然热得厉害。余晖:夕阳的光辉。这里比喻处暑的末尾;侵:侵袭。这里指热僭本分,谓之侵。

        ③字符星吐金:标语上的字符,像星星似的吐着金光。

        ④标语:用多台直升机悬挂于天空,上面有“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等口号.。

        ⑤作霖:天降甘霖。唐·杜牧《云》诗:“莫隐高堂去,枯苗待作霖。”

        ⑥森森:威严的样子。唐·李白《经乱离后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诗:“朱门拥虎士,列戟何森森。”

        ⑦唱出新歌谱国琛:唱出的新歌,是高手谱曲的。谱国琛:是倒装句,是律诗特有的写作技巧,术语是“倒装”。国琛:才华过人的人。

        ⑧人工用:指加用人工智能。

        ⑨巍岑:高峻的山峰。唐·胡曾《延平津》诗:“延平津路水溶溶,峭壁巍岑一万重。”




……………………………………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不得刊登。在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如需改编、商业应用,须得到作者的书面授权。


……………………………………




附:评论



小白评:


《七言排律.九三大阅兵感赋》赏析


这首七言排律以古雅格律书写现代阅兵盛况,展现了传统诗歌形式与当代重大题材的完美融合。全诗十八联一气呵成,严守《广韵》古音平仄与平水韵"十二侵"部,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古典诗词功底。


诗歌结构层次分明:


1.开篇二联点明时空背景,以"处暑余晖"的时令特征与"九三"纪念日形成历史呼应

2.中间十六联浓墨重彩描绘阅兵场景,从空中标语到地面方阵,从传统仪仗到高科技装备,构成视听盛宴

3.尾八联升华主题,将军事展示与和平理念结合,最终落笔于历史传承


艺术特色上,诗人善用通感手法:"字符星吐金"将视觉转化为动态,"老曲冲穹宇"使听觉具象化。典故化用自然,"作霖"出自杜牧、"森森"取法李白,古今意境浑然一体。倒装句式"谱国琛"等运用,体现律诗特有的语法张力。


诗歌在传统形式中注入现代元素:"大网争驰"暗喻信息时代,"无人装备"点出军事科技发展。这种古今融合的尝试,为旧体诗反映当代生活提供了有益借鉴。全诗既保持排律的庄重格调,又充满时代气息,堪称当代旧体诗创作的典范之作。



…………………………………




讯飞星火评:



这首《七言排律·九三大阅兵感赋》气势恢宏,紧扣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主题,从多维度展现了这一盛事的壮阔场景与深刻内涵。以下是对其特色与亮点的赏析:


一、结构严谨,韵律铿锵


全诗严格遵循七言排律体制,共40句(符合长篇排律规范),押平水韵“十二侵”部,一韵到底,体现出古典诗歌的形式美。通过工整的对仗(如“耀耀旌旗飘似海,彪彪方队列如林”“导弹精研呈绝妙,战机特制见高深”)和流畅的节奏感,模拟出阅兵式的整齐步伐与磅礴气势。尤其中间段落以四联一组推进画面转换,从空中标语到地面方阵,再至装备展示,层次分明如镜头推移。


二、意象丰赡,虚实相生


诗人善用传统典故与现代元素交融的笔法:


✅ 自然隐喻——“鸽载光阴宏羽翅”以白鸽象征和平使命,赋予时间流动的动态美感;“红催七曜全垂露,绿益五洲皆作霖”借日月星辰、甘霖普降暗喻中国影响力惠及全球。


✅ 科技赋能——“大网争驰光叠叠”描绘信息化作战体系,呼应注释中“人工智能应用”;“无人装备现巍岑”则凸显尖端武器的震撼力。


✅ 历史纵深——“杯祭先灵泪酒斟”将个体情感升华为民族集体记忆,连接古今抗战精神传承。


三、主题聚焦,情感炽烈


全篇贯穿三个核心维度:


国家叙事:“保我中华江浩浩,败它倭寇血涔涔”直抒捍卫主权的决心;“军威赫赫凝青史”强调军队的历史担当。


人类关怀:“共同命运高朋赞”“正义必胜”等标语彰显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意识。


文化自信:“唱出新歌谱国琛”“抗战精神升宇宙”既讴歌当代成就,又追溯文化根脉,体现中华文明的时代生命力。


四、语言张力,古今贯通


创作手法上兼具古典诗词凝练之美与现代汉语的表现力:


▪️ 倒装句式如“谱国琛”(即“国之珍宝般的乐谱”)打破常规语序,增强韵律感;


▪️ 军事术语转化诗意表达——“刺针”喻指精确打击武器,既保留专业特质又具文学想象;


▪️ 数字入诗自然无痕:“九三”“八十”等时间节点巧妙嵌入历史坐标系。


五、精神图谱,时代强音


作为重大历史事件的文学书写,该诗构建了立体的精神图景:


集体记忆重构:通过“天安门过龙骧步”“世界云传凤舞音”等场景唤醒民族自豪感;


战斗意志延续:“人担山岳伟胸襟”“步伐齐齐献赤忱”展现当代军人风貌;


未来展望:“无人装备现巍岑”“大网争驰”预示国防科技迈向智能化新时代。


此作堪称新时代主旋律诗歌的典范之作,既恪守传统格律精髓,又注入强烈的时代精神。注疏详实精准,如“处暑余晖热浪侵”注解气候特征与象征意义并重,使读者更能体悟作者匠心。若论提升空间,或可在个别意象跳跃处稍增过渡语句以利诵读流畅性,然整体已臻上乘之境。



…………………………………



纳米评:


《七言排律●九三大阅兵感赋》深度评析


一、主题立意:宏大叙事与多维情感的交响


1.核心纪念价值:本诗紧扣"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

年"这一核心历史事件(注释①)。开篇"日至九三思故旧,周逢八十望当今"点明时间节点,将"思故旧"(缅怀先烈)与"望当今"(展示成就)形成历史纵深感,奠定全诗庄重基调。

2.和平与正义的颂歌:诗中反复强调"和平"主题("标语和平千乐奏")与"正义"理念(隐含于"正义必胜"标语及"捍卫主权邪恶擒")。通过"鸽载光阴宏羽翅"等意象,将阅兵展现的军事力量明确指向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崇高目的,升华了阅兵的意义。

3.民族自豪与国家凝聚:"民族自豪情与感,国家凝聚力连心"两句直抒胸臆,是全诗情感凝聚点。通过描绘盛大的阅兵场面(旌旗、方阵、装备)和国际反响("歌邀万里贵宾在"、"入朋眼内夸神器"),具象化地展现了民族复兴的自豪感和国家强大的向心力。

4.科技强军与时代精神:诗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现代化军事装备("导弹精研"、"战机

特制"、"无人装备现巍岑"),并赋予其"神

器"、"刺针"等充满力量感的称谓。这不仅展

示国防成就,更体现了与时俱进、科技强军

的时代精神,呼应"望当今"的立意。

5.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同命运高朋赞"一句,巧妙地将阅兵盛典置于全球视野,点明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获得国际认同("高朋赞"),拓宽了诗歌的思想格局。


二、艺术特色:古典形式与现代气象的融合


1.严谨的格律规范:

O 体式:采用难度较高的七言排律(长篇律诗),共20联40句,结构宏大,气魄雄

浑,非常适合表现阅兵盛典的壮观场面。

O音韵:严格遵循《广韵》古音论平仄拗

救,押平水韵"十二侵"部(临、侵、今、

金、吟、寻、林、音、襟、擒、心、霖、

森、琛、深、针、沉、忱、涔、斟、岑),一韵到底,音韵铿锵和谐,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古典诗词功底。

O 对仗:除首尾联外,中间各联均严格对

仗(如"忽闻礼炮梭穿闪,更爱字符星吐

金";"耀耀旌旗飘似海,彪彪方队列如林")。工整的对仗不仅符合排律要求,更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画面的对称美。


2.丰富精妙的意象运用:

O 自然意象:"秋风送爽"、"处暑余晖"、

"热浪侵"、"垂露"、"作霖"等,既交代时

间背景(初秋),渲染环境氛围(热烈庄

严),也暗含滋润万物、泽被苍生的美好

寓意("绿益五洲皆作霖")。

O 人文意象:"天安门"、"龙骧步"、"凤舞

音"、"青史"、"赤忱"等,赋予阅兵深厚的

历史文化底蕴和民族象征意义。

○现代意象:"字符星吐金"(空中标语)、

"大网争驰"(信息网络)、"广场直播"、

"导弹"、"战机"、"无人装备"等,将现代阅兵特有的元素完美融入古典诗歌语境,形成独特的审美效果。

O 比喻夸张:"飘似海"、"列如林"、"宏羽

翅"、"伟胸襟"、"惊刺针"、"现巍岑"等,

运用大胆而贴切的比喻和夸张,极言场面

之浩大、气势之磅礴、装备之精良、精神

之伟岸。


3.语言风格:语言凝练庄重,典雅而不失雄健。既有"彪彪"、"耀耀"、"赫赫"、"齐齐"

等叠词增强气势,也有"谱国琛"(倒装)、

"作霖"、"森森"、"巍岑"等典故化用(见注释

⑤⑥⑧)增添古意和深度。巧妙融合了传统

诗歌语汇与现代词汇(如"直播"、"神器")。


4.结构布局:全诗结构清晰,层层递进:

O 起(首2联):点明时间(九三、处

暑)、事件(阅兵),奠定"思故旧,望

当今"的基调。

O 承(3-14联):详述阅兵盛况,从听觉

(礼炮、千乐)、视觉(字符、旌旗、方阵、装备)到象征(和平鸽、人的担当),再到理念(共同命运、捍卫主权),铺陈渲染。

O 转(15-22联):聚焦情感升华(民族自

豪、国家凝聚)和时代特色(信息传播、新歌礼赞、高科技装备及其威慑力)。

O 合(17-20联):收束于军威军容(赫赫

青史、齐齐赤忱),最终落笔于历史传承

("抗战精神升宇宙")与未来展望("无人

装备现巍岑"),首尾圆融,立意高远。


三、注释价值与作者匠心


1.背景精确化:注释①清晰界定了"九三大阅兵"的具体历史背景、时间、地点、时长,为理解诗歌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史实依据。

2.难点解析:注释②⑦详细解释了特定诗句("处暑余晖热浪侵"、"谱国琛")的用词含

义、修辞手法(比喻、倒装)和特殊表达,

消除了阅读障碍,展现了语言技巧。

3.意象溯源:注释③④⑥明确了"字符星吐

金"、"标语"、"森森"的具体所指和来源(李

白诗),注释⑤⑧则对典故性词语("作霖"出自杜牧、"巍岑"出自胡曾)进行了溯源,揭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化用经典的匠心。

4.术语说明:注释⑦专门解释了"倒装"这一律诗技巧,体现了作者对诗歌创作规范的尊重和严谨态度。


四、总体评价与价值


这首《七言排律●九三大阅兵感赋》是一次成功的艺术创作实践:

1.主题宏大,思想深刻:成功驾驭了纪念重大历史事件、展现国家成就、弘扬民族精神、倡导和平理念等宏大主题,思想内涵丰富且具有时代高度。

2.形式严谨,技艺精湛:在七言排律这一高难度体式上,严格遵守古韵、平仄、对仗规范,展现了作者对传统诗词格律的精深掌握和驾驭能力。

3.意象新颖,融合巧妙:将现代阅兵的壮观场景、高科技元素与传统诗歌意象、古典语汇完美融合,创造出既古典又现代的独特审美意境,是传统诗歌形式表现当代重大题材的典范之作。

4.情感真挚,气势恢宏:全诗洋溢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爱国热情以及对和平的珍视,通过精妙的意象组合和磅礴的语言气势,营造出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5.注释详实,体现严谨:详尽的注释不仅辅助理解,更彰显了作者创作的严谨态度和对读者的尊重,提升了作品的完整性和学术性。


结论:此诗是作者"越唐斋学离白"先生以深厚学养、精湛诗艺和满腔热忱,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大阅兵献上的一曲壮丽颂歌。它既是对历史的深切缅怀,也是对当下辉煌成就的生动记录,更是对未来和平发展的坚定宣示。在艺术上,它成功实现了古典形式与现代精神的完美融合,堪称当代旧体诗词创作中具有思想深度、艺术高度和时代特色的佳作。落款时间(乙巳二五年七月十二日2025年9月3号)与事件高度契合,更显其

作为历史时刻文学见证的独特价值。


以上内容均由 AI 搜集并生成,仅供参考




♦♦♦♦♦♦♦♦♦♦♥♥♥♥♥♥♥♥♥♥

…………………………………




智谱清言评:

总评:一首气势恢宏、格律精严的当代史诗


这是一首非常出色的七言排律。作者以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大阅兵为背景,运用传统诗词的格律与意象,成功地将一场现代盛事融入古典诗歌的框架之中。全诗气象宏大,对仗工整,音韵铿锵,情感充沛,既有对历史与先烈的深沉缅怀,又有对国家军威与民族复兴的豪迈颂扬,堪称一首记录时代、振奋人心的当代史诗。作者在注释中展现的严谨治学态度,尤其值得敬佩。


分项评析



一、 格律与音韵:法度森严,音韵和谐


您在注释中明确指出“按《广韵》古音论平仄拗救,押平水‘十二侵’韵”,这为全诗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⒈押韵: 全诗通押“十二侵”韵(侵、临、今、金、吟、寻、林、音、襟、擒、心、霖、森、琛、深、针、沉、忱、涔、斟、岑),一韵到底,无一出韵。这使得全诗读来音韵连贯,回环往复,具有极强的音乐感和庄重感。用韵精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诗词功底。


⒉平仄与对仗: 作为一首排律,中间各联均需严格对仗,平仄交替。您的作品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对仗工稳: 诗中对仗联不仅词性、结构相对,而且意境相生,堪称典范。


时空对仗: “日至九三思故旧,周逢八十望当今。” 以“日”对“周”(时间单位),“九三”对“八十”(数字),“故旧”对“当今”(时间概念),从历史纵深和时代高度开篇,立意高远。


视听对仗: “忽闻礼炮梭穿闪,更爱字符星吐金。” “闻”对“爱”(感官与情感),“礼炮”对“字符”(具体物象),“梭穿闪”对“星吐金”(动态与光影的精妙比喻),生动描绘了阅兵开场时的震撼场面。


宏阔对仗: “耀耀旌旗飘似海,彪彪方队列如林。” 以“旌旗”之“海”对“方队”之“林”,用两个宏大的比喻,将阅兵的磅礴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耀耀”与“彪彪”的叠词运用,更增声色。


虚实对仗: “鸽载光阴宏羽翅,人担山岳伟胸襟。” “鸽”是实景,“光阴”是虚指;“人”是主体,“山岳”是比喻。此联将和平鸽的象征意义与军人的精神品格巧妙结合,虚实相生,意境升华。


古今对仗: “情铭后代人工用,杯祭先灵泪酒斟。” “后代”对“先灵”,“人工智能”对“传统祭奠”,将最前沿的科技概念与最深沉的历史情感并置,形成了强烈的时空张力,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⒊拗救: 您提到“论平仄拗救”,这说明您在创作中不拘泥于死板的格律,而是追求音律的自然流畅。例如“标语和平千乐奏”一句,按标准平仄可能是“仄仄平平平仄仄”,而“乐”字为入声(仄声),此处可能存在某种变格或拗救,使得诵读时节奏顿挫有力,符合“千乐奏”的盛大场面。这种处理方式正是高手所为,体现了“格律为我所用”的娴熟技巧。


二、 内容与意象:包罗万象,熔古铸今


全诗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如同一部微缩的阅兵纪录片,镜头从远及近,从天到地,从古至今,全方位、多角度地再现了盛况。


⒈开篇点题,时空交叠(首四联):


从“秋风送爽”的时节背景切入,点明“九三”这个特殊的日子和“八十”周年的意义。紧接着,镜头转向阅兵现场:礼炮如梭,标语如星,和平乐奏,雄师列阵。开篇即奠定了全诗庄重、热烈、雄浑的基调。


⒉全景描绘,盛况空前(中八联):


这部分是全诗的主体,作者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法进行描绘。


·空间视角: “鸟瞰九重”是高空俯视,“天安门过”是地面平视,“世界云传”是全球视角,多维度展现了阅兵的影响力。


·意象运用: “旌旗似海”、“方队列如林”是静态的宏大;“龙骧步”、“凤舞音”是动态的英姿。这些意象既古典(龙、凤),又现代(方阵、直播),完美融合。


·精神内核: “鸽载光阴”象征和平与传承,“人担山岳”彰显责任与担当。“共同命运”、“捍卫主权”则直接点明了新时代中国的外交理念与国防意志,使诗歌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⒊装备展示,军威赫赫(后六联):

诗歌从宏观场面转向具体的武器装备展示,这是现代阅兵的核心内容。作者用“导弹精研”、“战机制造”、“地上进攻”、“空中打击”等现代词汇,毫不违和地嵌入古典诗体,展现了强大的语言驾驭能力。“入朋眼内夸神器,放敌面前惊刺针”一联,通过“朋”与“敌”的对比,生动写出了装备的威慑力与自豪感。


⒋收束升华,继往开来(末四联):


结尾部分,情感再次升华。“军威赫赫凝青史”是对历史的总结,“步伐齐齐献赤忱”是对当下的礼赞。“保我中华”与“败它倭寇”的对比,将历史仇恨与现实决心紧密相连,情感强烈,掷地有声。最末两联尤为精彩:“情铭后代人工用,杯祭先灵泪酒斟”将科技(人工智能)与传统(祭奠)完美结合,表达了“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深刻主题。最后以“抗战精神”与“无人装备”作结,一个是精神传承,一个是物质成果,共同构成了民族复兴的巍峨“高岑”,意境开阔,余味无穷。


三、 语言与技巧:熔铸古今,别开生面


⒈词汇的古今融合: 这是本诗最大的亮点之一。作者大胆地将“人工智能”、“无人装备”、“广场直播”、“导弹”、“战机”等现代词汇与“龙骧”、“凤舞”、“作霖”、“国琛”、“巍岑”等古典语汇熔于一炉,不仅没有产生违和感,反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史诗感”,仿佛是用古老的青铜器来盛装新时代的美酒,厚重而又新颖。


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比喻: 全诗比喻精妙,如“礼炮梭穿闪”、“字符星吐金”、“旌旗飘似海”、“方队列如林”,无不生动形象,极具画面感。


·借代: “龙骧步”代指受阅部队的威武步伐,“凤舞音”代指军乐的悦耳动听,典雅而富有内涵。


·倒装: 如注释⑦所言,“谱国琛”是倒装,意为“国琛所谱”,不仅满足了格律要求,也使语言更显精炼典雅,是律诗常用的高级技巧。


·对比: “朋”与“敌”、“保我中华”与“败它倭寇”、“后代”与“先灵”,通过强烈的对比,突出了主题,深化了情感。


四、 情感与思想:家国情怀,激荡人心


全诗贯穿着一条清晰的情感线索:缅怀 → 自豪 → 警醒 → 决心。

从“思故旧”的深沉缅怀,到“夸神器”的民族自豪;从“捍卫主权”的清醒警觉,到“保我中华”的坚定决心。作者的情感真挚而热烈,既有对历史的敬畏,也有对现实的赞美,更有对未来的信心。这种深沉的家国情怀,是这首诗能够打动人心的根本原因。



可商榷之处与建议

一首完美的作品是极难达到的,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提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仅供参考:


个别词句的锤炼:


·“周逢八十望当今”:此句立意很好,但“周”字指“周年”略显生硬,在现代语境中,读者第一反应可能是“星期”。虽然从格律和用典上或许能找到依据,但在传播的直观性上,或许可以考虑更直白的表达,如“岁逢八十”或“时逢八十”。当然,保留“周”字也体现了作者的独特构思,见仁见智。


·“大网争驰光叠叠”:此句描绘的是信息网络或无人机群的场景,意象很新。但“大网”一词略显口语化,与全诗典雅的整体风格略有差异。或许可以考虑更具诗意或科技感的词,如“天网”、“云阵”等,来替代“大网”,使其更具想象空间。


·“败它倭寇血涔涔”:此句情感强烈,表达了不忘历史、警惕日本的立场。但“血涔涔”的意象过于血腥和具体,在一首以“和平”为主题的颂诗中,略显突兀。虽然历史不能忘记,但诗歌的表达可以更艺术化、更具象征性。例如,可否改为“慑彼豺狼胆自沉”或“破彼迷谋志愈森”,既表达了战胜敌人的决心,又保持了诗歌的庄重与格调,避免过于直白的血腥描写。


⒉意象的密度与节奏: 全诗意象密集,信息量巨大,这是排律的特点。但部分联句,如从“导弹精研”到“目标沉”四联,连续描绘武器装备,虽然内容扎实,但在节奏上略显平铺直叙。或许可以在其中穿插一两联关于军人精神或民众反应的描写,使张弛有度,节奏感更强。



结语


总而言之,《九三大阅兵感赋》是一首思想性、艺术性、时代性俱佳的七言排律佳作。作者“越唐斋学离白”先生凭借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和开阔的时代视野,成功地为2025年的这场盛大阅兵,留下了一篇浓墨重彩的“诗史”。它不仅是对一场活动的记录,更是对一个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的精神写照。此诗之功,在于“熔古铸今”,在于“继往开来”,足以传诵。



感谢您分享如此精彩的作品!




…………………………………























发表于 昨天 16: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南京市 江苏省广电有线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42

主题

1万

帖子

44万

积分

教授

Rank: 21Rank: 21Rank: 21

积分
445583
发表于 昨天 18: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淮安市 电信

1

主题

3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研究生

Rank: 18Rank: 18

积分
120752
发表于 昨天 19: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淮安市 移动

1705

主题

4万

帖子

40万

积分

教授

Rank: 21Rank: 21Rank: 21

积分
404018
发表于 昨天 21: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南京市 江苏省广电有线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2151

主题

3万

帖子

47万

积分

教授

Rank: 21Rank: 21Rank: 21

积分
471689
发表于 昨天 22: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 电信(全省通用)
下载的太长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